【206震災】被壓垮在倒塌房子裡的年輕世代

小年夜發生的美濃地震,芮氏規模六.四與一九九九年七.三的九二一集集地震有相當差距,然而維冠金龍大樓倒塌事故,造成一一四人死亡,引起台灣社會對防災的關注。
而當搜救行動告一段落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更漫長的災後重建工程,以及如何從這場地震吸取經驗,做好日後的防災工作。

【206震災】被壓垮在倒塌房子裡的年輕世代

九二一有四成集合住宅重建失敗

近年來,由於對九二一震災與莫拉克風災的反思,台灣的災難研究確實有相當的進展,特別著重於兩個概念:韌性(resilience)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
韌性主要指的是影響災後重建成效的社會因素。所謂災後重建的成效,可以用災民的每人平均所得,或家戶所得恢復的速度、受災房屋重建的速度或比例,或是災民身心復原的健康情況來測量。由於這次震災死傷主要集中在維冠金龍這一棟建物,我們更應回顧類似的九二一集合住宅重建經驗。
根據政府資料,九二一震災裡倒塌的集合住宅共有一七四棟,然而根據清大李宗義博士與我的追蹤研究,僅能找到一三○棟的資料,而其中只有七十九棟重建成功。換句話說,可能有五十棟以上的集合住宅重建失敗,卻未引起媒體關注。為何會如此?難道台灣人的愛心與捐款不足以協助重建嗎?
法律上,集合住宅是產權清晰的私人財產,實際上,重建起來卻更像是所謂的「公地悲劇」。
集合住宅災後重建時,業主動輒數十戶,其中有失去親人不願回到傷心地的災民,或放棄重建只想領賠償的房東或投資者,也有與建商或黑道勾結的自利者,或是原先還背房貸即受災的新住戶,或生活困頓的弱勢者,比起一般都市更新還要複雜。

【206震災】被壓垮在倒塌房子裡的年輕世代

在這種業主組合下,強勢主導重建者往往有利益動機,而白搭便車的弱勢者也常三心兩意,重建還能成功真是奇蹟。因此,更有趣的問題是,那些短期內成功重建起大樓的社區,究竟有什麼妙方?

成功重建的三大關鍵因素

我們的研究顯示,外來資源或政策誘因雖然有點幫助,重建成功的社區主要靠的是內部兩大因素:領導人才與社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