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惟覺老和尚 政治不怕選邊站
剛過世的惟覺和尚,他領導的中台山是近三十年來快速發展的宗教力量。
一九八七年解嚴,整個台灣社會活力瞬間爆裂噴發,其中,宗教領域的地景樣貌也快速變化。大型新興宗教團體如清海無上師世界會、真佛宗、印心禪學會、宋七力顯相會興起,研究宗教的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丁仁傑形容:「一九八○年代末至一九九○年代初之間,造成了堪稱台灣出現過最集中和最為鮮明的一波新興宗教熱潮。」
教團影響力愈來愈高
而在佛教界,也出現類似新興宗教般以宗教領袖個人魅力為號召、以新的組織動員與宣傳方式進行發展的教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台灣的四大山門:南佛光山、東慈濟功德會、北法鼓山,以及中部的中台禪寺。丁仁傑指出,這些教團「不僅宗教的入世路線愈益鮮明,刻意以社會慈善與服務來拉近與信徒的距離,宗教所採取的宣傳與組織手段也愈益靈活,不再消極被動,同時在家眾與出家眾間的關係重新組合統整,教團內的權力關係也有所改變。」

入世路線,在家眾與出家眾的關係重新統整,也代表信眾廣大的四大山門的組織更有力量。當然,政治團體、人物與各山門宗教領袖的互動也愈頻繁,教團對現實政治社會的影響力也愈來愈高。
政治領袖都想去拜訪慈濟證嚴,到法鼓山敲法華鐘、聽已故的學問僧聖嚴開示。不過證嚴與聖嚴都聰明而謹慎地保持與現實政治若即若離的關係;但長期被貼上「政治和尚」標誌的佛光山星雲以及中台山惟覺,則無所懼地在政治上表態選邊。
一九九八年四月的「迎佛牙」,是教團對政治具體展現影響力的例子。
當時佛光山從泰國迎來佛牙,從副總統連戰、總統府資政吳伯雄、行政院長蕭萬長、立法院長劉松藩、考試院長許水德、前監察院長陳履安、高雄市長吳敦義……,台灣黨政大員不是親赴泰國護送佛牙來台、就是在機場恭迎,更不用說祈福法會上政客雲集。台灣政壇當時猶如韓愈筆下的唐憲宗率文武百官迎佛骨,原本信仰基督教的總統李登輝也要登壇祈福,後來在各界批評下臨時取消。
迎來佛牙,證明了老牌「政治和尚」在台灣政壇法力無邊;當時的惟覺,對政壇影響力不如星雲,但正積極打造台灣另一股重要佛教勢力──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
開辦禪七蔚為風潮
惟覺俗名劉民,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四川。少年從軍、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之後學佛,三十五歲在禪宗臨濟宗靈源法師主持的基隆十方禪寺剃度出家,法名知安,法號惟覺。之後雲遊宜蘭吉祥寺、新竹圓明寺、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各地。
一九七○年代開始於如今新北市的萬里鄉修行,並於一九八六年於當地建靈泉寺。當時正是台灣民眾從物質富裕轉而追求精神豐富的時代,惟覺主持的靈泉寺有了一個佛教界的創舉──開始對信眾舉辦禪七,並逐漸蔚為風尚,吸引了許多自覺心靈匱乏不安的都市新興菁英前來參與。
一九八七年解嚴,整個台灣社會活力瞬間爆裂噴發,其中,宗教領域的地景樣貌也快速變化。大型新興宗教團體如清海無上師世界會、真佛宗、印心禪學會、宋七力顯相會興起,研究宗教的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丁仁傑形容:「一九八○年代末至一九九○年代初之間,造成了堪稱台灣出現過最集中和最為鮮明的一波新興宗教熱潮。」
教團影響力愈來愈高
而在佛教界,也出現類似新興宗教般以宗教領袖個人魅力為號召、以新的組織動員與宣傳方式進行發展的教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台灣的四大山門:南佛光山、東慈濟功德會、北法鼓山,以及中部的中台禪寺。丁仁傑指出,這些教團「不僅宗教的入世路線愈益鮮明,刻意以社會慈善與服務來拉近與信徒的距離,宗教所採取的宣傳與組織手段也愈益靈活,不再消極被動,同時在家眾與出家眾間的關係重新組合統整,教團內的權力關係也有所改變。」

入世路線,在家眾與出家眾的關係重新統整,也代表信眾廣大的四大山門的組織更有力量。當然,政治團體、人物與各山門宗教領袖的互動也愈頻繁,教團對現實政治社會的影響力也愈來愈高。
政治領袖都想去拜訪慈濟證嚴,到法鼓山敲法華鐘、聽已故的學問僧聖嚴開示。不過證嚴與聖嚴都聰明而謹慎地保持與現實政治若即若離的關係;但長期被貼上「政治和尚」標誌的佛光山星雲以及中台山惟覺,則無所懼地在政治上表態選邊。
一九九八年四月的「迎佛牙」,是教團對政治具體展現影響力的例子。
當時佛光山從泰國迎來佛牙,從副總統連戰、總統府資政吳伯雄、行政院長蕭萬長、立法院長劉松藩、考試院長許水德、前監察院長陳履安、高雄市長吳敦義……,台灣黨政大員不是親赴泰國護送佛牙來台、就是在機場恭迎,更不用說祈福法會上政客雲集。台灣政壇當時猶如韓愈筆下的唐憲宗率文武百官迎佛骨,原本信仰基督教的總統李登輝也要登壇祈福,後來在各界批評下臨時取消。
迎來佛牙,證明了老牌「政治和尚」在台灣政壇法力無邊;當時的惟覺,對政壇影響力不如星雲,但正積極打造台灣另一股重要佛教勢力──不論是有形或無形的。
開辦禪七蔚為風潮
惟覺俗名劉民,一九二八年出生於四川。少年從軍、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之後學佛,三十五歲在禪宗臨濟宗靈源法師主持的基隆十方禪寺剃度出家,法名知安,法號惟覺。之後雲遊宜蘭吉祥寺、新竹圓明寺、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各地。
一九七○年代開始於如今新北市的萬里鄉修行,並於一九八六年於當地建靈泉寺。當時正是台灣民眾從物質富裕轉而追求精神豐富的時代,惟覺主持的靈泉寺有了一個佛教界的創舉──開始對信眾舉辦禪七,並逐漸蔚為風尚,吸引了許多自覺心靈匱乏不安的都市新興菁英前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