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入閣當官莫爭先、搶董總監別落後

台北捷運文湖線的科技大樓站名,指的就是資策會總部所在地,這個單位除了掌控國家每年四、五十億元預算外,還主導相當多的科研方向。資策會成立時,是以財團法人的方式設立、雖然多了運作上的彈性,但也增加了國會監督的難度。
當年為了取得良好人才,資策會高層待遇皆以「市場行情」給薪,部分職缺更被視為「肥貓」等級。隨著時代變遷,工研院與資策會合併之聲一再響起。第一次政黨輪替時,陳水扁總統開始派人進駐資策會瘦身,政策到馬英九上任後持續進行,十六年的努力,瘦身不成、愈減愈肥,人員從一千多人一路增加到二千多人。



另一個特別的案例,則是高鐵。許多人應該還記得,去年一直上演著高鐵不財改就等著破產的爛戲碼。好了,面對這個如此破爛、殘敗不堪的財務問題,去年底立院通過了增資財改案,高鐵等於變成了「國有民營」的公司。
奇妙的是,自此高鐵財務立刻好轉,今年三月底,董事會通過首度配發股利三十六億四千餘萬元給普通股股東,也首度將盈餘分給員工及董監事各二千餘萬元,此種「財改成功」,也算得上是一種奇蹟。
這種「非官非民、半官半民」的組織,除了資策會、高鐵外,還有由政府掌握大多數股權的國營事業及「公股公司」,每次政府換屆,都會空出上千個職缺──其中有許多是月薪五十萬元以上的肥缺。
和需要為政策執行成敗負責的政務官相比,這些組織、公司的董總監,不但錢多、責輕、事少,而且往往手握政府龐大資源又免受太多監督。無怪乎在這次英全政府上台前後,形成「入閣當官莫爭先、搶董總監別落後」的怪現象。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27期〉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