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他開啟我們的眼睛 看到不同世界
英國作家及藝評家約翰.柏格(John Berger,依英國英語念法應譯為「柏杰」)於一月二日以九十歲高齡去世於巴黎。這個消息傳出,世界各地表現的懷念與哀悼之情,足以說明柏格一直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藝評家之一。
介入社運的作家、藝評家與媒體人
柏格最為人知曉及稱道的是他於一九七二年出版的《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一書。比較少人知道的是,本書原是柏格與一群伙伴合作,為BBC電視《藝術—論文》節目製作的四集同名為《看的方式》的節目內容。今日回顧,這個系列節目與書本,仍然引人產生許多靈感,並且提供不少提問可能。
更少人知道的是,柏格原先學的是繪畫,後來才受邀在雜誌上寫專欄,進而成為藝評家;但他更是一位成功且具有原創性的作家。就在他推出《看的方式》那一年,他也以一本題名為G.的小說,同時獲得英國三個文學獎,包括著名的布克獎(Booker Prize)。他當時將豐厚的獎金一半捐給英國黑豹黨,另一半做為寫作移工研究書籍的基礎,這是他積極介入社會運動的一面。
同時做為作家、藝評家與媒體人,是柏格的諸多面容中最鮮明突出的幾個面向。在這篇短文中,我不想為他發喪逝文,歷數其一生事蹟(這一點國際的報導已做得很好),也不想全面地評價其成功與局限(其實我們在課堂上已講解多年),而是設法將他這些面容描繪得更清楚些。
你喜歡坐在樓上的最前排,因為這樣你就可以假裝在開車,而且你想要我看著你開。……
看完電影後開車,感覺最棒。
我從沒見過哪個人像你那麼辛苦,坐椅子老坐在最邊緣。
想要站在思想與創作的前端位置
以上文字來自柏格一部奇特的作品,《我們在此相遇》(吳莉君譯,台北:麥田,二○○八)。這本書融合了虛構小敘事、回憶、散文與傳記性內容,成就難以分類的一種新文體。
全書由七個城市段落所構成,引文來自第一段「里斯本」,敘事者在五月底的炎熱午後,在里斯本公園長椅上與逝去的母親相遇而展開的一段對話。母親說他喜歡在搭雙層公車時坐上層最前排,假裝自己在開車。這一個小細節暗指著他所具有的「引領者」氣質。
另一個細節則流露出與這氣質較不同的另一個面向,他在這樣「開車」與看電影時,都喜歡坐在椅子的最前緣。除了暗喻著他一直想保持在思想與創作的前端位置(on the edge),這裡也描繪出一個全神貫注的觀察者與傾聽者形象:他是這麼專注,仿佛想要全身投入其對象之中。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58期〉goo.gl/1zwkim
介入社運的作家、藝評家與媒體人
柏格最為人知曉及稱道的是他於一九七二年出版的《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一書。比較少人知道的是,本書原是柏格與一群伙伴合作,為BBC電視《藝術—論文》節目製作的四集同名為《看的方式》的節目內容。今日回顧,這個系列節目與書本,仍然引人產生許多靈感,並且提供不少提問可能。
柏格在1972年BBC四集《看的方式》影響深遠。 ◎翻拍自BBC網站
同時做為作家、藝評家與媒體人,是柏格的諸多面容中最鮮明突出的幾個面向。在這篇短文中,我不想為他發喪逝文,歷數其一生事蹟(這一點國際的報導已做得很好),也不想全面地評價其成功與局限(其實我們在課堂上已講解多年),而是設法將他這些面容描繪得更清楚些。
你喜歡坐在樓上的最前排,因為這樣你就可以假裝在開車,而且你想要我看著你開。……
看完電影後開車,感覺最棒。
我從沒見過哪個人像你那麼辛苦,坐椅子老坐在最邊緣。
想要站在思想與創作的前端位置
以上文字來自柏格一部奇特的作品,《我們在此相遇》(吳莉君譯,台北:麥田,二○○八)。這本書融合了虛構小敘事、回憶、散文與傳記性內容,成就難以分類的一種新文體。
全書由七個城市段落所構成,引文來自第一段「里斯本」,敘事者在五月底的炎熱午後,在里斯本公園長椅上與逝去的母親相遇而展開的一段對話。母親說他喜歡在搭雙層公車時坐上層最前排,假裝自己在開車。這一個小細節暗指著他所具有的「引領者」氣質。
另一個細節則流露出與這氣質較不同的另一個面向,他在這樣「開車」與看電影時,都喜歡坐在椅子的最前緣。除了暗喻著他一直想保持在思想與創作的前端位置(on the edge),這裡也描繪出一個全神貫注的觀察者與傾聽者形象:他是這麼專注,仿佛想要全身投入其對象之中。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58期〉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