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新五四爭什麼?

管中閔事件引發了台大「新五四運動」。這個運動和三十年前台大引爆的學生運動有幾個不同:一九八○年代的運動主體是學生,抗爭對象是學校當局與背後的黨國體制。威權政府控制校園,避免師生因為「探尋真理知識」而發現黨國的錯誤與邪惡。為控制學生與老師,黨國就得依賴學校的行政─軍訓─黨務體系,加入潛藏在校園的情治細胞。
年輕學生血氣方剛、無懼挑戰權威,容易和那些限制他們言行的官僚、教官、黨棍以及特務衝突。而有家有事業的教授老師們,通常不那麼敢為天下先,開明的師長們,大概就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價值啟蒙,而學生衝過頭要被校方訓戒時,會出面保護學生。
攝影/郭晉瑋
而這次「新五四運動」的組成,除了學生,老師、家長與校友占了很大比例。運動主訴求也不像三十年前著眼被校方剝奪的學生權利,例如出版言論、選舉自治團體等。「新五四運動」爭取的「大學自治」,是針對教育部干涉台大校長遴選結果,而遴選委員中雖有學生代表,但只占二十一席中的一席。這次爭議的教授兼職規定,也不是學生相關權益,學生代表除在校務會議表達意見外,實難參與決策。
這次學生「大學自治」的主張,是在捍衛大學做為整體能免於國家(教育部)的介入。不過,運動並未處理遴選規定以及教授兼職的行政程序合理性。其實若台大自己在上述兩問題有更周嚴規範與流程,管中閔適格爭議早可避免。
至於根本的「大學自治」問題,就得回到三十年前運動就曾爭取過的公立大學法人化問題。若此問題解決,也不會有教育部有權決定校長人選的爭議。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27期〉https://goo.gl/p9XL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