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在野黨老化怕事讓馬總統安心惡搞 又是熟悉臉孔,台北政壇上演七十歲版浴血任務

二○一○年好萊塢找來一群前一個世代的巨星,包括席維斯史特龍、阿諾史瓦辛格、布魯斯威利,拍了評價不怎樣的電影浴血任務,而台北政壇版的浴血任務似乎從未下片……。

「亂、盼、淡、讚、憂」,是馬英九總統自二○○八年上任以來,連續五年台灣的年度代表字。
除了二○一一年的讚字,是搭上臉書按讚潮流,讓馬英九也藉著「台灣加油讚」而連任總統,此外的四年,國人都深陷「藍色憂鬱」中。今年才到七月,民怨已隨著廣大興案及下士洪仲丘案而沸騰,加上兩岸服貿協議不利台灣,馬政府已經灰頭土臉。

執政者馬總統天怒人怨

在野勢力卻很難期待

七月二十日,三萬人走上街頭替洪仲丘討真相,會不會是一九九七年白曉燕案的翻版?當天馬英九雖然是第三度參選黨主席並當選,卻少有人為此感到希望之光來臨,「無能」從他執政的第一年起,似乎如影隨形糾纏著他,即使他試著想要擺脫罵名,卻有「再回頭已百年身」的感嘆。
當政者施政成績不佳,人民自然會寄希望於在野黨身上,期待在野黨發揮監督、制衡的功能,也在茫茫人海中試圖尋找「下一位值得等待的政治領袖」來解救眾生。
環顧國內三個主要在野黨主席,民進黨蘇貞昌、台聯黨黃昆輝、親民黨宋楚瑜,他們是否盡到扮演稱職在野黨的角色?有效監督國政、提出國家願景、展現魄力?甚至反求諸己,做好政黨改革,為取得政權及為人民謀福利而努力?
從各界諸多民調數據觀察,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四位黨主席,表現不僅不突出,更是各做各的事。在野黨無法串連政治實力向執政黨奪權,眼睜睜看著一項項不平等條約陸續與中國簽署、經濟成長依舊在低檔徘徊、貧富兩極化愈趨嚴重、城鄉差距持續擴大,更遑論政治改革有任何進展。
然而,當今四位黨主席卻也是台灣政壇上訓練有素、政治資歷完整之人,馬英九與宋楚瑜都曾是蔣經國的新聞秘書,參贊國政、與聞要機,更有近身向政治強人學習的機會,備受國民黨刻意栽培,一路位居黨政要津。然而現在馬英九登上權力雲端後,卻有六成多的國人不信任他(根據最近一次台灣指標民調)。

上古代巨星宋楚瑜、黃昆輝

很難適應現代

宋楚瑜在台灣省長任內的幹練作風,在與國民黨恩斷義絕後,無緣再上一層樓,與閣揆、總統寶座失之交臂,他多次想復出參選正副總統與台北市長,得票卻是一次不如一次。
宋隻手創造的親民黨,一時俊彥也在「國親合」後人去樓空,徒留宋楚瑜苦撐待變。愛妻陳萬水的去世,一度讓他萬念俱灰,在完成紀念陳萬水的專書後,宋楚瑜有意東山再起,但恐怕有時不我予、力不從心之慨了。
綠營的兩位黨主席黃昆輝、蘇貞昌,經歷與馬宋相較不惶多讓,分別是前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的重臣,帝王之術應該看很多,但到底學了多少,很讓人懷疑。
教育體系出身的黃昆輝,接任台聯黨主席以來,曾試著將台聯轉型為柔性政黨,但是○八年立委選舉全軍覆沒,一二年向深綠靠攏,因李登輝拚老命幫忙站台輔選,讓台聯立委選舉政黨得票一舉突破百萬,削弱民進黨氣焰,成為本土路線代言人。
從政黨發展的角度來看,台聯堅守接近一○%的深綠板塊不算有錯。黃昆輝以「罷馬」為訴求,以社運模式搞政治,但又缺乏政策論述的深度,加上台聯在國會以少數對抗多數,引起兩極化評價,對已經慌亂的國事有否助益,不無疑問。

選票差距四%、五%

兩大黨改革怕利沒賺到本賠光

其實,現階段台灣政黨領袖較缺乏的,就是蘇貞昌早年那股衝衝衝的氣勢。但現在蘇貞昌不衝了,改走溫和路線。
外界認為蘇審時度勢出現偏差,以致剛猛性格用錯了時代;現在他又一心備戰一六年總統大位,擔心顧此失彼,讓蔡英文撿到便宜。綁手綁腳的結果,民進黨的方向也逐漸模糊,致命的中國政策還在慢條斯理地釐清脈絡,對已經沒有時間蹉跎的民進黨而言,變相成為負擔。
兩大兩小政黨,各自占據統獨光譜的兩端,藍綠抗衡取決於意識形態的糾葛,這與省籍意識、政黨認同到選民投票意向都有連結關係,而選票又是決定政黨價值的關鍵。這四個政黨,曾在不同年代嘗試做出轉型與改造,卻各自在強大的支持者壓力下回頭擁抱基本盤,繼而在包括核四、軍購、兩岸等政策上僵持不下,導致今日台灣原地踏步、前途渺茫。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直言,台灣現在很多公共議題只剩立場,「大家都不敢得罪支持者,所以都不願意向中間靠攏。」
謝指出,兩大黨差距太近,大約只有四至五%,只要主張改革,就會少掉三%選票,可能就會讓對方過半;加上還有兩個小黨存在,小黨在大黨背後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批判大黨、接收選票,這是改革的困局。因此他認為,應該設計一套類似李登輝時代的「國是會議」制度,讓執政黨勇於改革,在野黨願意背書,才能打破目前的僵局。

蘇貞昌望著天邊彩霞

忘記腳下踩著火爐

但誰來打破僵局?品嘗執政甜頭的馬英九,勢必不願分享權力。
黃昆輝與宋楚瑜,若想壯大小黨、改變台灣,當然不能只固守既有城池。但打破僵局顯然比維持僵局更困難,所以兩位「永遠的黨主席」不動如山、安居其位。
至於身為最大在野黨領袖的蘇貞昌,也有志於二○一六大位,最有迫切感,也最有足夠動機改造民進黨、打破朝野僵局,以贏得人民的信任,並尋求與其他小黨合作,從國民黨手上拿回政權,重新執政。但他似乎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出路。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率領工黨重返執政,一度令世人津津樂道,他在一九九四年出掌黨魁,推動著名的黨綱第四項條款(Clause IV)改革,將工黨調向「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並以「新工黨」強調該黨的今非昔比,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大選,終結保守黨長達十八年的執政,如願入主「唐寧街」(英國政治中樞所在地)。
現在工黨黨魁米勒班(Ed Miliband),仍在尋求政黨改造,面對類似人頭黨員的負面形象,不惜賭上財務與金脈的斷糧危機,以及工會既有勢力的強力反撲,或許他是要一甩「弱領導」形象,但不如此大刀闊斧,他連競逐二○一五年的總理都沒機會。
馬、蘇、黃、宋四黨主席,對歷史與國際政治都不陌生,應深自體認現在台灣發展陷入困境,難以「向上提升」,都與他們有直接、間接關係。不論是黨員投票選出也好,黨內推舉也罷,這四位學識閱歷過人的黨主席,應該善用他們的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為全民解套,以免「四位黨主席禍害台灣」沖淡了馬英九「無能」的罪過,為這位史上最低民意支持的總統解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