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事】大審薄熙來 演的是哪一齣? 刑不上大夫,禮未必下得了庶人

當局盡量在每一個細節上無懈可擊,程序公正,保障了被告人的權利和尊嚴,但能得到這種禮遇的,也就有薄熙來一個人而已。當局要證明司法改革的決心,就該對新公民運動參與者及其他異議人士同樣文明,否則,薄熙來審判就不過徒具盆景意義而已。

薄熙來審判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意外就是,審理相對文明。那座巨大的紅色舞台上,無論主角、配角都表現得那麼投入,而且舉手投足都那麼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不僅程序公正,保障了被告人的權利和尊嚴,而且做到了全程公開透明。讓人恍然若夢:我們是身在紅色中國嗎?這樣文明的審判,是紅色中國曾經有過的嗎?是我們所能想像的麼?
但這一切,就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似乎轉瞬之間,法治的曙光從地平線上升起了,沒有任何預告、任何鋪墊,那麼突然那麼直接,讓人完全無法置信!

面對一個懷舊時代

搞不好就可能引發全國動亂

不信,是再自然不過的心理。就歷史經驗而言,六十多年來中國人確實被騙怕了;而且此次審判之文明,很大程度屬於特例──最特殊之處在於此次審的絕非什麼死老虎,而是地地道道的活老虎。即便落敗的薄熙來,其實也並沒有完全失勢。他的家族勢力仍在。因為家族背景及他本人標榜的意識形態背景,大批懷念毛時代黨的老幹部都站在他一邊;大批紅二代都站在他一邊;遑論遍布全國的左翼群眾。
地方大員或政治局委員不足以概括薄熙來的身分。他的實際身分是中國屈指可數的政治寡頭及紅色江山的原始股持有人。若非偶然,他根本不可能被拿下。拿下他已是地動山搖,對他的處置顯然更為棘手,風險更難控制。稍有不慎,都可能平地起波瀾,都可能失控和翻船。為什麼審判揭幕之前,各軍兵種警種及整個政法系統相繼對習表示效忠,沉寂已久的胡溫會突然亮相,江澤民不僅亮相更高調為習近平撐腰?無非是要顯示整個國家機器尤其三代領導人高度抱團。只有到了非常時期或臨戰狀態,才有顯示這種高度抱團的必要。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審判薄熙來。即在當局看來,審判薄熙來是一個坎,搞不好就可能引發全國動亂,所以必須如履薄冰,而不能有絲毫差池。

每一步都精打細算

盡可能把政治風險控制到最低

審判文明很大程度上必須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當然不能否認,當局有司法先行,即把司法改革放在所有改革之前來優先考慮的戰略意圖,對薄熙來相對文明的審判,可能就基於這個背景──當局很可能是要借審判薄熙來,為未來的司法改革釋放一些信號,乃至給出一個起點。但這個因素即便存在,也不能否定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亦即基於政治博弈的需要:在薄熙來虎威尚存之際,在稍有差池就可能授人以柄導致強大反彈的情況下,唯有充分尊重程序,即充分尊重中共現有的司法體系,盡量在每一個細節上無懈可擊,才可能讓反方無話可說,才可能讓反方尤其讓薄熙來本人服氣,也才盡可能把審判薄熙來的政治風險控制到最低限度。
相對文明的審判是對當局最有利的選擇,是當局理性計算的結果。事後的反響也證明,當局的這個選擇是對的,審判台上的薄熙來某種程度上贏了,很多對薄熙來深惡痛絕的人,因為薄熙來審判台上的表現,反而對他有了一些好感,或至少是同情。但當局顯然贏的更多,甚至一些異議者也不得不承認此次審判在程序上有巨大進步。
不要忘了,六十多年來僅此一例,而且這一例跟其他案例反差實在過大,總是讓人很難相信其總體上的真實性,而無論其在細節上如何逼真。這樣文明的審判是對薄熙來的一種禮遇吧!薄熙來能夠享受這樣的禮遇,是否主要基於他的政治大家族的特殊身分,以及當下特殊的政治博弈格局?如果他只是陳希同、陳良宇、成克杰等屌絲出身的普通高官,那一切禮遇還會跟他有緣麼?這的確不能不讓人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司法文明不是演戲

真正的改革是做到真正的公平

法辦前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的傳聞迄今沒有兌現,刑不上大夫因而尚停留於口號中。禮不下庶人則更是嚴酷的現實。如果說對薄熙來相對文明的審判是一種禮,當下也只有薄熙來這樣的「大夫」才配享用。就在薄熙來審判揭幕的同時,許志永等大陸新公民運動的諸多參與者仍身陷囹圄,對他們的指控都屬於著名的口袋罪,即莫須有的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之類的荒誕罪名。新公民運動的宣導者之一郭飛雄,更被警方拘禁整整九天之後才通知其家人,嚴重違背二十四小時內通知家人的法定程序。事後更找諸多藉口阻撓郭飛雄與其律師會面。這些對審判薄熙來所表現出的司法文明無疑是極大諷刺。
筆者不否認在薄案審理中當局有司法優先的意圖。但這種意圖的誠意到底如何,卻不僅僅是一個薄熙來審判就可以印證的。比薄熙來審判更嚴峻的考驗,是當局對被囚禁的新公民運動參與者及其他異議人士的態度。即禮要下庶人,真正的法治必須一碗水端平。當局要證明自己司法改革的決心,請同樣文明地對待許志永、郭飛雄等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敵人」,在許志永、郭飛雄等問題上,也能充分保證程式公正和透明,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全部法定權利。否則,薄熙來審判就不過徒具盆景意義而已,再怎麼精緻精美,也跟芸芸眾生無關。(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