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黑森林裡 藏著狂犬病祕密 對病毒的未知,得靠動物實驗抽絲剝繭

台東第一例狗感染狂犬病,為防疫投下一枚震撼彈。病毒已在島上演化多久?病毒的特性為何?野生動物的群落又是如何分布?對於這個可能已在台灣潛伏數十年的病毒,一場防疫仗才要展開。

今年七月底,出現首例感染狂犬病鼬獾咬人案例。八月底,狂犬病疫情曾一度趨緩,因為累計感染案例皆為鼬獾,疫情似乎看起來被圍堵在山區鼬獾間。然而九月九日,台東出現了第一例狗感染狂犬病的確診案例,為狂犬病防疫投下一枚震撼彈。現在更有學者拋出「鼬獾其實並非真正保毒宿主」的推論。

真正的保毒宿主是誰?

黑森林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僅學界好奇,政府也還未能釐清。除此,出現狗感染案例後,防疫步驟是否會因此做調整?先前備受爭議的動物實驗是否還有其必要性?這些都是外界所好奇的問題。
根據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的說法,「以家衛所公布的基因序列來看,台灣的狂犬病病毒至少已在島上演化五十年以上。」既然如此,為何這兩個月才突然爆發疫情?「代表這病毒對鼬獾而言,也是最近才被感染到的。」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裴家騏教授則認為,鼬獾發作的死亡率非常高,而病毒要在一個物種身上演化這麼久的時間,若宿主一感染就死亡,傳播的機率就降低了,因此推斷鼬獾並非真正的保毒宿主。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趙磐華則表示:「教授推論說可能是從蝙蝠來的,我們予以保留,但覺得也有它的合理性。未來蝙蝠也會列入我們六個食肉目動物一起做監測。」
除了保毒宿主未知外,對於這三株病毒的特性,似乎資訊仍非常有限。也因此,在出現第一例狗確診案例後,動物實驗爭議變得更加敏感。相較未有狗感染之前,動物實驗的必要性到底是增還是減?「只要是溫血動物都有感染可能性,進行動物實驗是白白浪費生命」、「只要落實施打疫苗確保貓狗不會感染,為什麼還需要實驗?」是常見的質疑。

動物實驗到底有沒有必要性?

趙磐華回應,之所以要做攻毒試驗,是因為仍有些深山半野生的犬隻難以捕捉及監測;政府擬研究口服疫苗,以防堵監測不到的犬隻遭鼬獾傳染。但目前「鼬獾與狗的口服疫苗要包多少量,吃了才會達到防疫效果與產生抗體?不知道!」
「很多動物會對狂犬病病毒發作,可是不會傳染狂犬病,因為不會在唾液裡大量分泌。狗會不會傳染?這要實驗才會知道。」裴家騏表示。不過他認為,鼬獾實驗較為急迫,「現在並不瞭解病毒在鼬獾身上的狀況,要多少天?病毒到腦裡面怎麼改變?怎麼大量繁殖?是不是跟其他狂犬病病毒特性一樣?另外,做實驗可以確定鼬獾是否為保毒宿主。」
但他認為,因為牽扯到生命,絕對要先確保實驗能產生合格結果才做,這代表中間還有實驗室軟硬體設施及缺乏經驗的問題需要克服。他更建議,相較於米格魯實驗,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那便是尋找各縣市曾與鼬獾衝突過而未施打疫苗的狗,直接觀察這些「大自然的樣本」。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獸醫,同時也是野生動物流行病學博士的陳貞志則表示,目前學界應該不太會反對攻毒試驗,因為「會感染跟會傳染是不一樣的,得經由唾液排毒量來得知該動物的排毒量有多強,才能得知傳染力有多強。」

野生群落調查開始

對於病毒的未知性,似乎是主張動物實驗的原由之一。而更具急迫性的,是對於野生動物群落的瞭解。陳貞志認為,「只有透過抓鼬獾與野生動物才能監測黑森林發生什麼事情。得一隻一隻抓,去做比較仔細的流行病學研究,看抓到動物的感染比例與傳染率等。」
事實上從九月初,防檢局與林務局便展開了主動監測計畫,進行鼬獾捕捉。林務局野生動物保育科科長林國彰表示,目前在三個地點布線:苗栗、南投與台東,其中由沒有出現鼬獾案例的苗栗做為對照組。 不過他也承認,該計畫非常耗人力物力,「可能一個樣區要走四個小時才會到」,難度很高,也有預算問題。
趙磐華指出,目前共布了四百多個籠子,期望每區能捕捉到三十隻以上,將會做抽血及口腔唾液腺檢查。林國彰指出,目前仍是以鼬獾為主要捕捉目標,但一起被捕捉到的其他動物會一併送檢,等實驗室準備就緒就能開籠。
野生動物群落的調查現在才剛起步,攻毒試驗仍未開始,必要性與實驗的實施條件也還有爭議。關於病毒從何而來,特性為何,恐怕很多疑問還尚待時間與後續研究一一去釐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