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險中求,台商闖蕩印尼

1990年代,台商到印尼時,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小夥子。他們隻身抵達異地,咬牙學習印尼文,奔波在陌生工業區裡,找尋機會。時間荏苒,有人成功,有人落敗退離,轉眼間,都已屆中年。
一路見證印尼興衰起落的當地台商,提醒想赴印尼投資的後來者,印尼有機會,也有高風險。



風險1:行政效率不彰
從事成衣加工業的雅加達台灣工商聯誼會理事長邱泳方,29年前來到印尼時,面對的是法規闕漏、技術工不足,猶如沙漠的投資環境。
從進出口文件、稅務到衛生查核、環評程序,不少台商都有被刁難的經驗。邱泳方就曾因印尼海關錯植進口文件批號,導致出口到歐洲的貨品,卡關3個月。
早年的印尼工資低,行政效率也低。一般來說,在台灣設廠,從申請許可、建廠到正式生產約須1年,印尼的時間幾乎得拉長到2年。
而檯面下的「潛規則」更是多如牛毛。「如何處理?就看個人本事,」一名台商說。不少台商遇上問題,只能找人疏通私下解決,卻也不見得行得通。
無奈台商只能將種種突發變數,盡可能納進考量。1988年設廠經營汽車自動零件,營收突破3,000萬美元的ISI公司副總經理林振興,規劃生產時間前,就把進出口延宕、文件延遲的時間因素放寬考量,希望避開風險。
身處計畫趕不上變化的印尼,靈活的台商不得不練就一套求生本事。



風險2:政經變數,匯率波動
去年,國際熱錢退去,印尼盾對美元匯率持續走貶,匯率波動,讓不少台商回憶起亞洲金融風暴的傷痛記憶。
經營機具貿易的高應昌,對1997年的金融風暴餘悸猶存,當時他剛向台灣廠商下訂10個貨櫃,總價新台幣一億元的商品機具,即因匯率貶值蒸發10倍價值。無法支付廠商貨款而欠下巨額債務的他,只好登門向48位債主協商,寬限還款時間。直到7年後,他才還清最後一筆債務。
雖然外界認為,現階段的印尼政經局勢穩定,亞洲金融風暴重演的機率不高。但印尼匯率波動過大,高應昌的公司出貨至美國與大陸時,就會以當地幣值計價,避開匯損。
而適時調整內、外銷比重,也是台商避險手段之一。內銷占9成營收的ISI公司副總經理林振興表示,今年已準備將比重提高至3成,以避開風險。



風險3:工資上漲,成本增加
印尼過去一年節節上揚的工資,更讓台商頭疼。
去年10月底,印尼全國大罷工,二十多萬人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調漲最低薪資。11月,雅加達城郊Tangerang區域,近百名工人聚集廠區前,散發的傳單羅列十多條訴求內容,其中一項也是要求資方調整工資。
伸昌董事長蕭文伸表示,印尼各地薪資每年漲幅不一,最終調漲比例,將視各地工會代表與地方政府協商結果而定。
以雅加達最新出爐的薪資調漲表來看,繼去年調漲40%後,今年預計再漲11%,達到每月平均薪資244萬印尼盾(約台幣6,600元)。未來,印尼薪資只漲不降,勢必衝擊台商的成本與獲利。
已有台商選擇遷廠因應,例如成衣大廠聚陽已逐漸遷至薪資較低,印尼中爪哇省的三寶壟,並計畫逐步縮小雅加達廠區的規模。
對此,ISI公司副總經理林振興則有不同看法。他表示,工廠能移,工人也會流向薪資高的區域,缺工問題可能浮現。「不斷隨著薪資遷廠,又能移到什麼時候?」他反問。在印尼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此刻,過去,台商逐水草而居的遷移策略,已非決勝關鍵,唯有產業升級,才能與當地市場共創雙贏。

風險4:異地投資,慎選合作夥伴
「台商要拋去成功經驗,進到印尼,請全數歸零,」CSA公司董事長江慶誠解釋,早年印尼政府為保護國內產業,曾針對開放投資的部分產業,規定本地、外資的股權比例。當時部分台商因便宜行事,借用人頭登記,進而衍生出遭本地股東冒名、併吞的種種爭端。



因此,慎選合作對象,攸關著能否敲開印尼的市場大門。雅加達台灣貿易中心主任林立凱提醒,有意切入餐飲、消費市場的台商,更要選擇了解印尼消費文化,並熟悉銷售通路的合作夥伴。
台灣美食品牌鼎泰豐,就攜手印尼第3代華人姚皇泓,成功打入市場。姚皇泓為了迎合回教客群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主動向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提出客製化雞肉小籠包的點子,並推出骰子牛肉等料理;同時,也針對印尼愛好鮮豔顏色的特性,蒸出五彩繽紛的小籠包,果然深受消費者好評。
而品牌已深入美國、澳洲、馬來西亞等地的連鎖茶飲日出茶太,去年4月,也透過印尼華商長友集團的強勢通路,引入印尼。「有意進駐印尼市場的餐飲業者,必須要尋求Glocalization(國際在地化)的模式,」外貿協會研考委員陳廣哲建議。

挑戰:定位不明,台灣品牌辨識度模糊
去年以來,不少台灣工商團體組團到印尼考察,實際上卻是探詢的多,行動的少。「印尼市場就像遙遠而美麗的月亮。看來美麗,卻沒有人知道如何抵達,」林立凱形容。
雅加達環狀公路旁,處處可見大型T霸看板,韓國三星、LG等國際品牌強勢宣傳,沿線只有台灣外貿協會、輪胎品牌正新瑪吉斯的零星行銷。林立凱直言,對於台商有意搶進的金字塔客群而言,台灣品牌定位模糊,辨識度並不高。
原因在於,Acer、三陽機車等企業,多半單打獨鬥,難以形成整體品牌形象,行銷成效有限。2年前,貿協開始整合台灣品牌,透過在印尼百貨公司舉辦展示會的方式,將法藍瓷、勝利羽球等台灣品牌介紹給當地民眾,強化台灣精品的形象。
外貿協會研考委員陳廣哲表示,比較中國大陸與印尼兩地,大陸像是漏斗型的市場,腹地廣大,人人有機會,但因競爭激烈,最後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印尼則像是倒過來的漏斗,從語言、文化到消費習慣全然不同,跨入門檻高,但只要通過嚴格的考驗,最後終將豐收滿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