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明星的逆襲──張嘉哲領跑破紀錄
2012年倫敦奧運馬拉松選手張嘉哲,因為「遞水事件」所展現的好EQ,讓他一炮而紅,成為台灣新世代長跑明星。
有別於林義傑、陳彥博等人所掀起的超級馬拉松自我挑戰精神,張嘉哲發揮個人魅力,將人氣拉回沉寂已久的傳統田徑競賽主場,為選手們加油。他還以「成功不必在我」的態度,在1萬公尺比賽中加速領跑,激發同儕潛能,打破紀錄。
為了延續倫敦奧運「永續經營」的精神,他積極筆耕,傳播跑步的樂趣與知識,各種「張嘉哲語錄」被網友整理後,在網路上瘋傳。
被自己戲稱為「歷屆奧運最多名次國手」的張嘉哲,到底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會變成奧運明星中最閃耀的鑽石?
與其哭泣,不如不斷變革
「張嘉哲風潮」開始於2012年倫敦奧運,馬拉松為我國選手參賽的最後一個項目,當轉播鏡頭拍到張嘉哲獨自一人出賽,跑過飲料站竟沒有任何人遞水給他,運動迷頓時一陣譁然,認為代表隊冷落了張嘉哲,讓他孤軍奮戰。
輿論排山倒海,許多人將中華隊表現不如預期的失落感全都投射到張嘉哲踽踽獨行的身影上。但很快地,張嘉哲就透過臉書發表一段說明,表示沒有人遞水是因為人手不足與自己生涯習慣使然,不要為他感到抱歉,他玩得很開心,「台灣的體育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要加強的部分,但在這還須努力的時期,與其哭泣,不如不斷地繼續transition(變革)。」
充滿感性和幽默的語氣,不只化解了一場尷尬,也讓許多人開始留意到這位鮮為人知的長跑好手。返國後,走到哪裡都有人開玩笑要遞水給他,要求合影,然後上傳網路炫耀;一時間,張嘉哲那張桀傲又親和的臉暴紅了。
「倫敦奧運標榜永續經營的觀念,場館使用過後可以拆卸再組裝利用,避免蚊子館現象;親臨現場,讓我思考如何在自己身上延續這股精神。」張嘉哲說,他孤獨地跑了十多年,才終於等到高人氣,非善用不可;他希望於紀政、楊傳廣之後就消失在田徑場上的觀眾目光能夠重新回轉,並藉此提高運動員榮譽感,大家不要只想著拿金牌,還要不斷打破紀錄。
確實,近十多年來,台灣的大小田徑賽事都出現兩個奇特現象。第一是沒人觀賽,即使開放免費入場,觀眾席仍然空蕩蕩,電視也缺乏轉播意願。第二是長跑選手志在奪取金牌,領先集團互相觀望,沒有人願意擔當吃力不討好的領跑角色,多設法保存體力在最後幾圈衝刺,因此1萬公尺全國紀錄已高懸十幾年無法突破。
領跑哲學,成功不必在我
為了改變這樣的文化,原已轉型專攻馬拉松的張嘉哲,特別報名參加2013年全國運動會1萬公尺競賽,並且親筆寫信邀請媒體、贊助商出席,號召粉絲到現場觀賽。果然,奇事發生了。
2013年10月20日傍晚,台北市田徑場觀眾席湧入數百人,爭睹1萬公尺決賽,近年罕見。
鳴槍開跑後,馬上出現張嘉哲、蔣介文、何盡平、王秋竣等4位選手的領先集團,張嘉哲一馬當先拉快速度,不讓其他人有磨蹭的機會,一直到最後3,000公尺時終於體力用盡,被其他人超前。最後蔣介文以30分07秒81成績打破全國運動會紀錄,也創造他個人生涯的最佳紀錄。
長跑家庭,力挺超越自我
馬拉松選手的黃金年齡為30~35歲,1983年次的張嘉哲正邁入這個巔峰,他的一舉一動,也正在形塑台灣民眾的馬拉松觀念。
張嘉哲出身熱愛長跑的家庭,父親張寶財從30歲開始愛上跑步,進而和同好們組成「和諧長跑俱樂部」,相互砥礪。媽媽和哥哥為了強健體魄,也養成每天長跑的習慣,張嘉哲則興趣缺缺。
直到國中青春期,張嘉哲個性開始叛逆,父母親擔心他變壞,百般勸說他加入俱樂部。「國中功課很不好,周末又得去補習班一整天,心情鬱悶至極;因此轉念,如果因為跑步而不必補習也滿好的,於是勉強答應老爸的要求,」張嘉哲說,開跑當天是4月1日,爸爸還開玩笑問,「不會是愚人節唬人的遊戲吧?」
這一跑,改變了張嘉哲的人生。比賽時的熱血氛圍與賽後的成就感,讓他每天都想無止境地奔跑下去。在父親積極訓練下,高3時奪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5,000公尺與1萬公尺金牌;大2時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1萬公尺和半程馬拉松比賽。
為求長遠計,大3時張嘉哲開始轉型跑馬拉松,接連締造不錯的成績。2005年先奪下全國運動會男子馬拉松金牌,2008年在日本防府讀賣馬拉松賽奪下第3名,2012年北韓平壤萬景臺馬拉松賽拿下第7名,並以2小時16秒06的成績達到奧運參賽B標,獲得奧運國手資格。
先求帥,再求快
有別於其他運動,馬拉松特別講究自我配速與體能挑戰,即使經驗再老到的選手,每次遇到撞牆期,都難免自我懷疑,難過到想放棄;就算深知自己的節奏,每回有人超越過你,都得按捺住心裡的波動,不能隨他人起舞。因此,馬拉松具有無比的魅力,永遠有未曾體驗過的心情等著跑者去經歷。
在台灣長跑熱潮下,張嘉哲的部落格成為台灣馬拉松愛好者的最愛,更有熱心者將他講過的話整理成一條條的「張嘉哲語錄」,廣為流傳。例如:
「馬拉松的意義是,如何讓自己在這麼辛苦的過程中,享受到中間的樂趣。」
「馬拉松意在追尋更遠的風景,和心無旁騖的前進。」
「我們跑馬拉松,常常要回到初衷,當初你為什麼跑這個馬拉松。」
張嘉哲自己則最喜歡這一句:「先求帥再求快,跑輸沒關係,很帥就好。」他解釋,每個運動員都要為自己營造一個角色形象與身體意象,先喜歡自己,才能由外而內不斷提升自我,享受良好的氛圍。
這種樂觀又特立獨行的作風,是受父親張寶財長期薰陶的結果。張嘉哲笑著說,老爸比他還驕傲、臭屁,不只教學嚴格,還會為了激勵他而講出「寧可跑到昏倒、死在路上,也不能在半途跳車」的熱血喊話。網友也因為張寶財的幽默感,特別暱稱他「張叔叔」,人氣不輸張嘉哲。
寒風中,張寶財眼神滿是堅毅地說,「不會有教練這樣跟著一起陪跑的,但知道為什麼我會堅持這麼做嗎?因為我同時也是愛他的家長!」
張嘉哲也承襲了這種「愛」,近年來積極以自己的影響力為其他年輕新秀拉抬知名度,製作一系列「我愛○○○(選手姓名)」T恤穿在身上,逢人就說他有多愛這些運動員;因為他深信,與其抱怨政府、企業不支持,還不如讓更多田徑明星紅起來,扭轉低迷態勢,企業自然會以贊助運動員為榮。
「競技運動是一種自我挑戰,也是一種表演,我當然渴望多拿下幾面金牌、再參加2016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但是我更在意的是把馬拉松的內涵跑出來,讓大家更享受在運動之中!」張嘉哲說。
有別於林義傑、陳彥博等人所掀起的超級馬拉松自我挑戰精神,張嘉哲發揮個人魅力,將人氣拉回沉寂已久的傳統田徑競賽主場,為選手們加油。他還以「成功不必在我」的態度,在1萬公尺比賽中加速領跑,激發同儕潛能,打破紀錄。
為了延續倫敦奧運「永續經營」的精神,他積極筆耕,傳播跑步的樂趣與知識,各種「張嘉哲語錄」被網友整理後,在網路上瘋傳。
被自己戲稱為「歷屆奧運最多名次國手」的張嘉哲,到底有什麼魅力?為什麼會變成奧運明星中最閃耀的鑽石?
與其哭泣,不如不斷變革
「張嘉哲風潮」開始於2012年倫敦奧運,馬拉松為我國選手參賽的最後一個項目,當轉播鏡頭拍到張嘉哲獨自一人出賽,跑過飲料站竟沒有任何人遞水給他,運動迷頓時一陣譁然,認為代表隊冷落了張嘉哲,讓他孤軍奮戰。
輿論排山倒海,許多人將中華隊表現不如預期的失落感全都投射到張嘉哲踽踽獨行的身影上。但很快地,張嘉哲就透過臉書發表一段說明,表示沒有人遞水是因為人手不足與自己生涯習慣使然,不要為他感到抱歉,他玩得很開心,「台灣的體育一直以來都有很多要加強的部分,但在這還須努力的時期,與其哭泣,不如不斷地繼續transition(變革)。」
充滿感性和幽默的語氣,不只化解了一場尷尬,也讓許多人開始留意到這位鮮為人知的長跑好手。返國後,走到哪裡都有人開玩笑要遞水給他,要求合影,然後上傳網路炫耀;一時間,張嘉哲那張桀傲又親和的臉暴紅了。
「倫敦奧運標榜永續經營的觀念,場館使用過後可以拆卸再組裝利用,避免蚊子館現象;親臨現場,讓我思考如何在自己身上延續這股精神。」張嘉哲說,他孤獨地跑了十多年,才終於等到高人氣,非善用不可;他希望於紀政、楊傳廣之後就消失在田徑場上的觀眾目光能夠重新回轉,並藉此提高運動員榮譽感,大家不要只想著拿金牌,還要不斷打破紀錄。
確實,近十多年來,台灣的大小田徑賽事都出現兩個奇特現象。第一是沒人觀賽,即使開放免費入場,觀眾席仍然空蕩蕩,電視也缺乏轉播意願。第二是長跑選手志在奪取金牌,領先集團互相觀望,沒有人願意擔當吃力不討好的領跑角色,多設法保存體力在最後幾圈衝刺,因此1萬公尺全國紀錄已高懸十幾年無法突破。
領跑哲學,成功不必在我
為了改變這樣的文化,原已轉型專攻馬拉松的張嘉哲,特別報名參加2013年全國運動會1萬公尺競賽,並且親筆寫信邀請媒體、贊助商出席,號召粉絲到現場觀賽。果然,奇事發生了。
2013年10月20日傍晚,台北市田徑場觀眾席湧入數百人,爭睹1萬公尺決賽,近年罕見。
鳴槍開跑後,馬上出現張嘉哲、蔣介文、何盡平、王秋竣等4位選手的領先集團,張嘉哲一馬當先拉快速度,不讓其他人有磨蹭的機會,一直到最後3,000公尺時終於體力用盡,被其他人超前。最後蔣介文以30分07秒81成績打破全國運動會紀錄,也創造他個人生涯的最佳紀錄。
長跑家庭,力挺超越自我
馬拉松選手的黃金年齡為30~35歲,1983年次的張嘉哲正邁入這個巔峰,他的一舉一動,也正在形塑台灣民眾的馬拉松觀念。
張嘉哲出身熱愛長跑的家庭,父親張寶財從30歲開始愛上跑步,進而和同好們組成「和諧長跑俱樂部」,相互砥礪。媽媽和哥哥為了強健體魄,也養成每天長跑的習慣,張嘉哲則興趣缺缺。
直到國中青春期,張嘉哲個性開始叛逆,父母親擔心他變壞,百般勸說他加入俱樂部。「國中功課很不好,周末又得去補習班一整天,心情鬱悶至極;因此轉念,如果因為跑步而不必補習也滿好的,於是勉強答應老爸的要求,」張嘉哲說,開跑當天是4月1日,爸爸還開玩笑問,「不會是愚人節唬人的遊戲吧?」
這一跑,改變了張嘉哲的人生。比賽時的熱血氛圍與賽後的成就感,讓他每天都想無止境地奔跑下去。在父親積極訓練下,高3時奪下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5,000公尺與1萬公尺金牌;大2時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1萬公尺和半程馬拉松比賽。
為求長遠計,大3時張嘉哲開始轉型跑馬拉松,接連締造不錯的成績。2005年先奪下全國運動會男子馬拉松金牌,2008年在日本防府讀賣馬拉松賽奪下第3名,2012年北韓平壤萬景臺馬拉松賽拿下第7名,並以2小時16秒06的成績達到奧運參賽B標,獲得奧運國手資格。
圖/自由時報提供
先求帥,再求快
有別於其他運動,馬拉松特別講究自我配速與體能挑戰,即使經驗再老到的選手,每次遇到撞牆期,都難免自我懷疑,難過到想放棄;就算深知自己的節奏,每回有人超越過你,都得按捺住心裡的波動,不能隨他人起舞。因此,馬拉松具有無比的魅力,永遠有未曾體驗過的心情等著跑者去經歷。
在台灣長跑熱潮下,張嘉哲的部落格成為台灣馬拉松愛好者的最愛,更有熱心者將他講過的話整理成一條條的「張嘉哲語錄」,廣為流傳。例如:
「馬拉松的意義是,如何讓自己在這麼辛苦的過程中,享受到中間的樂趣。」
「馬拉松意在追尋更遠的風景,和心無旁騖的前進。」
「我們跑馬拉松,常常要回到初衷,當初你為什麼跑這個馬拉松。」
張嘉哲自己則最喜歡這一句:「先求帥再求快,跑輸沒關係,很帥就好。」他解釋,每個運動員都要為自己營造一個角色形象與身體意象,先喜歡自己,才能由外而內不斷提升自我,享受良好的氛圍。
這種樂觀又特立獨行的作風,是受父親張寶財長期薰陶的結果。張嘉哲笑著說,老爸比他還驕傲、臭屁,不只教學嚴格,還會為了激勵他而講出「寧可跑到昏倒、死在路上,也不能在半途跳車」的熱血喊話。網友也因為張寶財的幽默感,特別暱稱他「張叔叔」,人氣不輸張嘉哲。
寒風中,張寶財眼神滿是堅毅地說,「不會有教練這樣跟著一起陪跑的,但知道為什麼我會堅持這麼做嗎?因為我同時也是愛他的家長!」
張嘉哲也承襲了這種「愛」,近年來積極以自己的影響力為其他年輕新秀拉抬知名度,製作一系列「我愛○○○(選手姓名)」T恤穿在身上,逢人就說他有多愛這些運動員;因為他深信,與其抱怨政府、企業不支持,還不如讓更多田徑明星紅起來,扭轉低迷態勢,企業自然會以贊助運動員為榮。
「競技運動是一種自我挑戰,也是一種表演,我當然渴望多拿下幾面金牌、再參加2016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但是我更在意的是把馬拉松的內涵跑出來,讓大家更享受在運動之中!」張嘉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