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機會也創造機會——國際扶輪總社長黃其光

6月初,南半球澳洲雪梨正值初冬,天氣涼爽舒適。2014年國際扶輪年會在此召開,交接典禮是重頭戲,被扶輪社友稱呼為Gary Huang的黃其光,正式接任全球總社長。
黃其光現年70歲,他的父親黃秉心有「台灣保險之父」的美譽,他自己也是產險界名人,曾經擔任華僑產物保險公司(現為蘇黎世產物保險公司)總經理。
身為擁有38年資歷的資深扶輪社員,黃其光屢為台灣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簡稱「RI」的國際扶輪是全球扶輪組織的最高決策核心,2001年他成為第一位來自台灣的RI副社長;今年更上一層,寫下扶輪史上第一位華人RI總社長的紀錄。
雖然7月1日才走馬上任,但他不讓腳步停下,去年8月選上2014~2015年度RI社長後便多次提到,「工作,在上任之前就已開始。」於是今年以來,他行程滿檔,全球走透透,飛行哩程足以繞行地球4圈。

等待機會也創造機會——國際扶輪總社長黃其光
(攝影/莊坤儒)


貫徹小兒麻痺全球根除
黃其光強調,國際扶輪總社長必須「為世界服務」,因此他任內的首要目標,就是與世界衛生組織密切合作,推動2018年根除全球小兒麻痺。
扶輪社在1905年成立,明年創社110年,是全球最老牌的服務性非政府組織,由美國律師保羅‧哈里斯在芝加哥發起,目前在168個國家,已有三萬四千多個扶輪社、共一百二十多萬名社員。社員聚會除了聯誼之外,更多時候是在討論可在國內、國外推行哪些社會服務。
1945年,49位扶輪社社員出席《聯合國憲章》會議,提供建議;自此,扶輪社成為聯合國倚重的非政府團體,甚至引領國際議題的倡議。
例如,扶輪社首先在1985年提出小兒麻痺根除計畫,聯合國所屬的世界衛生組織繼而在1988年予以呼應,並與扶輪社一起推動。響應者還有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和妻子共同成立的比爾與梅林達‧蓋茲基金會。
至2012年年底,國際扶輪已捐款超過8億5,000萬美元投入該行動;比爾與梅林達‧蓋茲基金會捐贈的金額也已超過3億5,000萬美元。去年6月,雙方再次簽署合作協定,共同新增的捐款將在2018年達到5億2,500萬美元。
「除了捐款購買疫苗之外,全球扶輪社社員都是志工,可以協助疫苗施打,」黃其光說。
全球目前尚有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和阿富汗還有小兒麻痺疫情。根據世衛組織的規定,當一個國家的最後一個小兒麻痺疫情消失,並在3年內確認沒有新病例,才能稱為「根除」。因此,黃其光心裡很明白,在他擔任總會長任內的2015年,將是全球根除計畫成功與否的關鍵。

等待機會也創造機會——國際扶輪總社長黃其光

推動中文成為官方語言
身為國際扶輪第一位華人總社長,推動中文成為國際扶輪的官方語言之一,也是黃其光在任內的優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