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賞蛙天堂在台灣

晚間七點過後,夏夜的面紗緩緩覆蓋台北101大樓。頂樓塔柱點亮了燈光,延續台北的繁華。
馬路上的喧囂也加速淡出,市區裡的音響,被象山山腳的蛙鳴取代。走近一聽,這邊「呱、呱、呱~」,那邊「嘓、嘓、嘓~」,交織出青蛙的混聲合唱。夜晚的台灣,變身成難得一見的賞蛙天堂。
台北市政府今年7月選出6條適合民眾出遊賞蛙的淺山步道,其中,象山步道位在台北捷運信義線終點象山站對面的中強公園內,附近都是商業大樓與房價上億的豪宅,因此在所有步道裡面「身價」最高。
其他入選的步道,包括士林區天母古道,內湖區大溝溪步道,文山區仙跡岩步道,以及同屬信義區的虎山溪步道與糶米古道。



交通方便、環境衛生佳,賞蛙無障礙
城市賞蛙,有什麼稀奇?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表示,全世界的青蛙和蟾蜍多達六千多種,目前在台灣雖只能看到33種,但就單位面積的蛙類密度而言,台灣在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
更特別的是,台灣三分之一的蛙類屬於台北樹蛙、面天樹蛙、諸羅樹蛙等樹蛙類青蛙,特色是,趾蹼與趾端膨大成吸盤狀,可輕巧地在枝葉間攀爬,綠色的膚色可隨環境變深或變淺,外型討喜可愛,趣味性極高。「台灣真的是賞蛙的天堂,」楊懿如說。
其實,這番肺腑之言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除了青蛙的可看性之外,環境絕佳,也是台灣成為賞蛙天堂的主因。
為了賞蛙,人稱「青蛙公主」的楊懿如旅行許多國家,她說,非洲是動物的樂園,但入夜後,沒人膽敢冒著被野生動物攻擊的危險外出;而在泰國或馬來西亞砂勞越,即使在國家公園裡也沒有清楚的路標,光是找路就花了五、六個鐘頭,賞蛙之旅往往變成了迷宮之旅。
而且,有青蛙的地方也有蚊子,在生態資然資源豐富但發展落後的國家賞蛙,得冒被蚊子叮咬引發登革熱的風險。因此,最安全、便利,且最適合闔家賞蛙的地方,就在台灣。
「特別是在台北,有了捷運之後,賞蛙步道就跟自家花園一樣,近在咫尺,」楊懿如說。


(攝影/林格立)

達人帶路,懶人賞蛙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