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路上:金岳社區的尋根之旅
很多部落都有專屬的故事與傳說,但很少部落的故事能像宜蘭縣南澳鄉金岳社區的「莎韻之鐘」這般籠罩著一層又一層融合了神秘、浪漫、淒美、哀愁、悲壯等多重色彩,並且被人一再引用,一再改編,有詩、有歌、有碑、有小說、有電影,還有一口失落的「莎韻之鐘」。
莎韻(Sayung),一名17歲的泰雅族少女,1938年因為日籍老師田北正記被日本政府徵召而與幾位部落青年一起送老師下山,在抵達南澳溪時因颱風過境,溪水暴漲,導致莎韻失足墜溪。族人沿著南澳溪搜尋莎韻的下落長達一個多月,始終找不到她,當時的台灣總督長谷川清,為了感念「愛國少女」莎韻的犧牲,特別鑄造了一口「莎韻之鐘」豎立在莎韻的家鄉流興部落(Ryohen)作為紀念。
(圖/夏曉宣提供)
從重新尋找莎韻開始
20年後,流興部落配合政府政策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高山遷村至現在的金岳,遷村不只使「莎韻之鐘」遺失了,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歷史記憶也漸漸衰退,直到這一代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尋找與還原真實的「莎韻」,踏上莎韻所走過的路,尋找消失在記憶裡的流興舊部落。
這一趟尋根之旅,從2005年啟程,提出計畫的是畢業於台灣大學城鄉所的陳芃伶。作為南澳泰雅族的新生代,陳芃伶的碩士論文以流興舊部落為研究主題,希望能回歸部落的源頭,形成內化的「自我文化價值」,讓傳統得到重視與延續。
除了做研究,陳芃伶也加入金岳社區發展協會,與其他部落青年一起推動「金岳舊部落尋根之旅」計畫。他們回到山上找尋舊部落的遺跡,牽動了這一代年輕人對故鄉的情感與認同,並透過部落的歌舞傳唱及傳統文物紀錄片拍攝,讓隨著社會與環境變遷,幾度流離散佚的共同記憶有了重整的機會。
當部落的長輩們從青年口中聽到了記憶中故鄉現存的樣貌,那遙遠的想望瞬間真實了起來,也激發出長輩們返鄉的夢想。在一次耆老座談會中,長輩說出了想回老家的願望,多年前年少的他們曾經與少女莎韻一起讀書、勞動,但如今已力不從心,很難再走回「莎韻」的家了。
長輩們的心聲,彷彿重新敲響了「莎韻之鐘」,部落青年明白要徒步到舊部落來回一趟前後需要5天,路程的艱辛與危險,絕對超過耆老們的體力負擔,因此他們希望能讓長輩們搭乘直昇機重返舊部落,在有生之年留下最美好的回憶。他們積極向外尋求資源,擬定出「直昇機之旅圓夢計畫」,獲得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長期的支持與補助,在2011年拿下團隊競賽的首獎,並透過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的推薦,得到銀行界30萬元的資金補助,讓圓夢計畫能夠往前推動。
美夢成真的旅程
金岳社區的年輕人善用所有資源,透過拍攝紀錄片為尋根留下見證,也使影片成為向外展現金岳的窗口。紀錄片的導演陳潔瑤是陳芃伶的堂姐,在電影圈有十多年工作經驗,將自己的專長用於南澳與族人,一直是陳潔瑤心中的理想,她與金岳社區合作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你還記得流星嗎?》,主題就是部落耆老想返回流興舊部落的願望與對山上家園的思念。
曾經靜默多年的金岳社區,因為一連串的行動而活潑了起來,又因為曾經在金岳擔任多年牧師的林慶台與住在金岳一段時間的大慶,都參與了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演出,分別飾演主角莫那魯道的年輕與中年階段,在媒體的追蹤下,有更多人聽見也看見了金岳。而正在為金岳努力的部落青年們,一方面感到高興與驕傲,另一方面也更認真的思考要以真正泰雅族人的觀點,替金岳說故事。
陳潔瑤因此除了拍攝紀錄片,也開始進行電影《不一樣的月光》的拍攝計畫,以一個現代劇組走入金岳尋找電影題材切入,回顧莎韻的傳奇故事,也帶入耆老與年輕人重回部落的過程。從紀錄片到電影,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一路走來,克服了很多困難,得到了很多友誼與支持,至2013年10月,帶耆老搭乘直昇機返回舊部落的美夢終於成真。部落青年在數天前先行上山,迎接由直昇機分三趟載上山的9位部落耆老。老人們上山後難掩激動,立即在舊部落遺址舉行祈福儀式告慰祖靈,並尋找昔日家屋的遺跡,在舊部落留宿一夜,帶領青年們緬懷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也同時拍攝了《畫上彩虹的印記》紀錄片,留下了老人與年輕人在流興舊部落激動落淚的真情時刻。
讓我們一起回鄉
陳芃伶目前擔任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金岳的社區營造依然是由年輕人發起、帶動,再邀請長輩參與、協助。這兩年有更多在外完成學業的金岳孩子回鄉服務,夏曉宣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在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中以專案經理人的身分到發展協會服務,為社區的發展與營造研擬計畫並落實執行。
在台北中學教表演的陳煜明,也在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回到金岳指導戲劇演出,使金岳社區得到宜蘭縣原住民族語戲劇競賽的冠軍,也正在向全國比賽邁進。陳煜明認為與部落媽媽以及耆老們一起工作是非常「溫暖」的經驗,由於演繹的是自己家鄉的故事,這些沒有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演員,在演出時反而真情流露,自然又真實。
由部落婦女組成的「莎韻部落廚房」不但重建傳統空間,也提供部落長輩關懷據點、孩童課業輔導與深度文化旅遊的三種供餐需求。夏曉宣說從文化、生活、生態到生產與旅遊,他們希望能為部落營造與發展出更多生機,讓泰雅族的傳統能在生活中延續下去,也讓泰雅族最珍惜也最重視的祖訓與律法─GaGa,繼續深入與內化在每一代泰雅族人的生命裡。
在金岳社區,年輕的一輩努力想找出最好的方式呈現傳統的美好,重建泰雅族的尊嚴,在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長輩們的鼓勵與關心一直是最動人也最有力的支柱。
走回心靈的家
而大家所尋找的「莎韻」呢?陳芃伶說「莎韻」對金岳社區而言,最主要的意義在於一份對文化、對土地的認同,其中包括對泰雅傳統的感情,以及對GaGa的尊重與依循。而莎韻本人,則是泰雅女性堅忍與尊重長輩的代表,當年莎韻自願護送日籍老師下山,不是因為「愛國」,更非傳說中的愛情,而是因為一份單純而堅定的信念─老師,是莎韻心中的長輩。
有趣的是,從陳芃伶、陳潔瑤到夏曉宣,以及熱心參與社區營造,在戲劇演出、對外宣傳、莎韻廚房等領域都活躍而投入的部落媽媽們多是女性。這一條「莎韻之路」,正是一條部落女性的傳承之路,從金岳社區到舊部落流興,這些泰雅女子帶著族人重新發現與認識了自己,串連起族人的歷史記憶,重新建構美好的社區生活,也繼續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南澳泰雅心靈的家。
莎韻(Sayung),一名17歲的泰雅族少女,1938年因為日籍老師田北正記被日本政府徵召而與幾位部落青年一起送老師下山,在抵達南澳溪時因颱風過境,溪水暴漲,導致莎韻失足墜溪。族人沿著南澳溪搜尋莎韻的下落長達一個多月,始終找不到她,當時的台灣總督長谷川清,為了感念「愛國少女」莎韻的犧牲,特別鑄造了一口「莎韻之鐘」豎立在莎韻的家鄉流興部落(Ryohen)作為紀念。
(圖/夏曉宣提供)
從重新尋找莎韻開始
20年後,流興部落配合政府政策從海拔一千多公尺的高山遷村至現在的金岳,遷村不只使「莎韻之鐘」遺失了,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歷史記憶也漸漸衰退,直到這一代的年輕人開始重新尋找與還原真實的「莎韻」,踏上莎韻所走過的路,尋找消失在記憶裡的流興舊部落。
這一趟尋根之旅,從2005年啟程,提出計畫的是畢業於台灣大學城鄉所的陳芃伶。作為南澳泰雅族的新生代,陳芃伶的碩士論文以流興舊部落為研究主題,希望能回歸部落的源頭,形成內化的「自我文化價值」,讓傳統得到重視與延續。
除了做研究,陳芃伶也加入金岳社區發展協會,與其他部落青年一起推動「金岳舊部落尋根之旅」計畫。他們回到山上找尋舊部落的遺跡,牽動了這一代年輕人對故鄉的情感與認同,並透過部落的歌舞傳唱及傳統文物紀錄片拍攝,讓隨著社會與環境變遷,幾度流離散佚的共同記憶有了重整的機會。
當部落的長輩們從青年口中聽到了記憶中故鄉現存的樣貌,那遙遠的想望瞬間真實了起來,也激發出長輩們返鄉的夢想。在一次耆老座談會中,長輩說出了想回老家的願望,多年前年少的他們曾經與少女莎韻一起讀書、勞動,但如今已力不從心,很難再走回「莎韻」的家了。
長輩們的心聲,彷彿重新敲響了「莎韻之鐘」,部落青年明白要徒步到舊部落來回一趟前後需要5天,路程的艱辛與危險,絕對超過耆老們的體力負擔,因此他們希望能讓長輩們搭乘直昇機重返舊部落,在有生之年留下最美好的回憶。他們積極向外尋求資源,擬定出「直昇機之旅圓夢計畫」,獲得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長期的支持與補助,在2011年拿下團隊競賽的首獎,並透過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的推薦,得到銀行界30萬元的資金補助,讓圓夢計畫能夠往前推動。
美夢成真的旅程
金岳社區的年輕人善用所有資源,透過拍攝紀錄片為尋根留下見證,也使影片成為向外展現金岳的窗口。紀錄片的導演陳潔瑤是陳芃伶的堂姐,在電影圈有十多年工作經驗,將自己的專長用於南澳與族人,一直是陳潔瑤心中的理想,她與金岳社區合作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你還記得流星嗎?》,主題就是部落耆老想返回流興舊部落的願望與對山上家園的思念。
曾經靜默多年的金岳社區,因為一連串的行動而活潑了起來,又因為曾經在金岳擔任多年牧師的林慶台與住在金岳一段時間的大慶,都參與了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演出,分別飾演主角莫那魯道的年輕與中年階段,在媒體的追蹤下,有更多人聽見也看見了金岳。而正在為金岳努力的部落青年們,一方面感到高興與驕傲,另一方面也更認真的思考要以真正泰雅族人的觀點,替金岳說故事。
陳潔瑤因此除了拍攝紀錄片,也開始進行電影《不一樣的月光》的拍攝計畫,以一個現代劇組走入金岳尋找電影題材切入,回顧莎韻的傳奇故事,也帶入耆老與年輕人重回部落的過程。從紀錄片到電影,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一路走來,克服了很多困難,得到了很多友誼與支持,至2013年10月,帶耆老搭乘直昇機返回舊部落的美夢終於成真。部落青年在數天前先行上山,迎接由直昇機分三趟載上山的9位部落耆老。老人們上山後難掩激動,立即在舊部落遺址舉行祈福儀式告慰祖靈,並尋找昔日家屋的遺跡,在舊部落留宿一夜,帶領青年們緬懷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金岳社區發展協會也同時拍攝了《畫上彩虹的印記》紀錄片,留下了老人與年輕人在流興舊部落激動落淚的真情時刻。
讓我們一起回鄉
陳芃伶目前擔任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金岳的社區營造依然是由年輕人發起、帶動,再邀請長輩參與、協助。這兩年有更多在外完成學業的金岳孩子回鄉服務,夏曉宣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在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中以專案經理人的身分到發展協會服務,為社區的發展與營造研擬計畫並落實執行。
在台北中學教表演的陳煜明,也在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回到金岳指導戲劇演出,使金岳社區得到宜蘭縣原住民族語戲劇競賽的冠軍,也正在向全國比賽邁進。陳煜明認為與部落媽媽以及耆老們一起工作是非常「溫暖」的經驗,由於演繹的是自己家鄉的故事,這些沒有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演員,在演出時反而真情流露,自然又真實。
由部落婦女組成的「莎韻部落廚房」不但重建傳統空間,也提供部落長輩關懷據點、孩童課業輔導與深度文化旅遊的三種供餐需求。夏曉宣說從文化、生活、生態到生產與旅遊,他們希望能為部落營造與發展出更多生機,讓泰雅族的傳統能在生活中延續下去,也讓泰雅族最珍惜也最重視的祖訓與律法─GaGa,繼續深入與內化在每一代泰雅族人的生命裡。
在金岳社區,年輕的一輩努力想找出最好的方式呈現傳統的美好,重建泰雅族的尊嚴,在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長輩們的鼓勵與關心一直是最動人也最有力的支柱。
走回心靈的家
而大家所尋找的「莎韻」呢?陳芃伶說「莎韻」對金岳社區而言,最主要的意義在於一份對文化、對土地的認同,其中包括對泰雅傳統的感情,以及對GaGa的尊重與依循。而莎韻本人,則是泰雅女性堅忍與尊重長輩的代表,當年莎韻自願護送日籍老師下山,不是因為「愛國」,更非傳說中的愛情,而是因為一份單純而堅定的信念─老師,是莎韻心中的長輩。
有趣的是,從陳芃伶、陳潔瑤到夏曉宣,以及熱心參與社區營造,在戲劇演出、對外宣傳、莎韻廚房等領域都活躍而投入的部落媽媽們多是女性。這一條「莎韻之路」,正是一條部落女性的傳承之路,從金岳社區到舊部落流興,這些泰雅女子帶著族人重新發現與認識了自己,串連起族人的歷史記憶,重新建構美好的社區生活,也繼續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南澳泰雅心靈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