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原來是向前:高雄甲仙

從高雄市區出發,沿國道10號來到旗山,穿越美濃月光山,順著高屏溪的上游楠梓仙溪一路往山裡去,經過一個半小時的曲折車程,眼前芋頭色的甲仙大橋宣告甲仙到了。
南橫公路自1972年通車以來,甲仙便成為往來高雄台東的必經之地,遊客進入南橫之前,都選擇在此休息、補給,為甲仙帶來三十多年的榮景。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帶來的超大降雨,不但沖斷了甲仙連外道路橋樑,也摧毀了甲仙的經濟命脈─南橫公路,至今仍在搶修中。

退步原來是向前:高雄甲仙
(圖/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提供)

為了孩子的夢想
對許多甲仙人而言,災變雖然已經過了5年,那一天的種種情境卻仍歷歷在目。大田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琪說,「表面上大家好像都沒事了,但只要一提起往事,眼淚又不自覺地掉下來。」
風災過後,南橫觀光產業停擺,甲仙失去主要經濟來源,居民紛紛往外地謀求生計,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跟著減少。除了社區的課後輔導,學校也加開許多課後活動,幫忙照顧小朋友。
離甲仙街區10分鐘車程的寶隆國小,經過社區溝通,陸續開展夜光天使、數位學伴、補救教學等計畫,從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晚上都有活動,目的都是為了讓小孩子能夠有人陪伴。
「要讓小朋友知道大學生活,讓他們看見生命可以有更多可能。」寶隆國小校長蘇耕役說,山區地處偏遠,最近的高中在一個小時的車程外,時間與交通費都讓家長為難,因此很多孩子國中畢業就去工作了。「如果不設法打破這個情況,會形成惡性循環,甲仙永遠翻不了身。」蘇耕役說,除了鼓勵學生朝建教合作的技職學校發展,以節省學費外,學校也要與家長建立共識,再窮,也要給予孩子做夢的機會。

退步原來是向前:高雄甲仙

從閱讀開始翻轉命運
風災帶走了一切,卻也帶來新的契機。風災後,寶隆國小學生迅速流失,目前全校只剩二十多位學童,今年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更只有一位。蘇耕役善用空出的校舍,設置數位機會中心,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並開設各種課程,從最基本的瀏覽網頁到社群互動,甚至建立個人部落格,透過網路的力量,打開居民的視野。
除了網路,閱讀也是接觸世界的重要管道。2011年,統一超商與甲仙、寶隆、小林國小及甲仙國中合作,推出「閱讀集點換早餐」活動,只要讀完5本書,寫出心得給老師認證,就能到超商換一份早餐。一年內,甲仙地區四百多位學生共借閱圖書館6,000本書,借閱率足足提高5倍。
閱讀開拓了眼界,而真正翻轉甲仙命運的,卻是拔河。甲仙國小校長林華曲回憶風災過後,「整個街道都失去活力,小朋友也變得悶悶的,對什麼事情都沒興趣。」他說,當時為了讓小朋友接受外界刺激,見見世面,只要有比賽他們就報名,籃球、田徑、羽球、桌球,期待小朋友會不會對哪一項特別有興趣,直到有一次他報名拔河比賽,情況為之改觀。
當時由於校舍受損嚴重,甲仙國小暫時搬移到附近的攤販集中場上課,空間有限,為了練習拔河,學生便將繩索綁在一顆樹頭上,開始「拔樹」,愈拔愈有樂趣。碰巧,正在為統一超商拍攝「閱讀換早餐」計畫紀錄片的導演楊力州經過,看見這特別的一幕而起心動念,開始拍攝拔河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