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足效應 為孩子捐一雙新鞋

買一雙鞋,可以是一種消費模式,也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生命。
陳玟潔出國宣教期間,看見無鞋可穿的孩子們,連走到學校都困難重重,只能放棄受教育的機會,感觸甚深,於是在台灣創立第一個以捐鞋為願景的社會企業,以買一雙捐一雙的理念,幫助許多無鞋可穿的小朋友能更安全的行走、生活。

無鞋可穿是什麼感受?2015年4月25日,百貨公司林立的台北市信義區,數百位民眾脫下鞋襪,光著腳從捷運世貿站一路走到香堤廣場,響應「台灣無鞋日」的活動。
光著腳走在柏油路面與紅磚人行道上,感受地面的粗糙與不熟悉的溫度,許多家庭扶老攜幼熱情參與,當中幾個孩子因為不習慣踩到小碎石,每跨出一個步伐,都特別小心翼翼的看著地面。主辦人陳玟潔希望透過這個活動激起大眾意識,讓民眾發揮同理心,站在無鞋可穿的角度思考。

全球響應「世界無鞋日」
每年4月份「世界無鞋日」在全世界各地展開,這是一個真實體驗「無鞋可穿」的活動,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2013年4月25日,「台灣無鞋日」第一次舉辦時,陳玟潔創辦的社會企業品牌BRLink也同時開賣,BRLink代表 Buyer(消費者)和Receiver(接受者)之間的結合,其理念為「你買一雙鞋,企業就為你捐出一雙全新的鞋子給需要的兒童」。
裸足效應 為孩子捐一雙新鞋
捐鞋計劃在台灣社會各角落興起,社會企業BRLink辦活動響應「世界無鞋日」,通過「買一捐一」的經營方式,豐富了無數人的生命。
陳玟潔說,全球有超過3億的孩子無鞋可穿,每年有上百萬的孩子死於光腳導致的疾病或感染,這是一般台灣民眾很難想像的情況;她自己在出國宣教的期間,走訪過印度、泰國、柬埔寨、尼泊爾等國家,看到不少貧困的孩子連擁有一雙新鞋的幸福都不敢奢望。陳玟潔表示,「一日無鞋的運動,僅僅數百公尺的距離,當然比不上泰北小朋友每天赤腳行走的距離。」主辦活動的目的,除了引起民眾的感受,還要將需要與被需要的人連結在一起。

出國宣教看見需要
36歲的陳玟潔大學畢業後就在教會做全職的服務,主要負責兒童教學,每年都有機會帶台灣的孩子出國,到環境相對貧困的海外地區宣教,看到來自不同環境的孩子們相處在一起,往往帶給她很強烈的衝擊。她說:「最大的衝擊是去了印度4次以及泰北戒毒中心,看見那裡許多孩子生命中的缺乏與貧乏,會讓我很想再多做些什麼。」
裸足效應 為孩子捐一雙新鞋
2010年至印度宣教期間,陳玟潔看見無鞋可穿的孩子,連上學都成困難,於是萌生創業念頭,為孩子籌募新鞋。

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一年到印度,陳玟潔的兒童團隊中,有位10歲的小男生同行,雖然家境富裕,卻很不容易開心。這個沒吃過苦的孩子到了印度,生活習慣受到很大的衝擊,孩子本身不適應,也不願融入團體生活,甚至因此鬧脾氣,頻頻問老師「我為什麼要來這裡」。某一天到貧民區訪視的行程,每位孩子都準備一個禮物要送給當地的孩子,小男生在路程車上就鬧脾氣,因為媽媽將他用不到的玩具包裝後希望他送給當地兒童,由於不明白分享的意義,當下情緒非常差。
訪視行程接近尾聲時,那位小男孩開心的跑向陳玟潔,說有當地孩子跟他要吃完的糖果包裝紙,於是隨手給了他們;沒想到就因為一張糖果紙,幾個孩子開心滿足的玩了起來,小男孩驚訝於當地孩子的反應,也因為自己的給予而得到了滿足感,於是就再問他們還需要自己身上的什麼東西,「感覺到付出的美好之後,有些事情在小男孩的內心裡慢慢的發酵了,他開心的跑來問我,我可以什麼都給他們嗎?」陳玟潔告訴孩子:「你什麼都能給,只要記得把內褲留下,不要光溜溜地回去就好。」

「買一捐一」社會創業
陳玟潔表示,看到國外孩子的缺乏,相較之下,我們在台灣真的很富足,很幸福,但其實兩方面或許是有不同的缺乏。這讓陳玟潔開始思考,如何讓兩邊的缺乏結合在一起,如果可以有一種事業,串連起兩方面的需要,她非常希望投入。
想起多年前聽過TOMS創辦人來台灣演講,他創立了「你買鞋我送鞋」的企業,幫助無數孩子有鞋可穿,基於欣賞這樣的理念,陳玟潔也希望以台灣為出發點,透過「買一捐一」的捐鞋方式,讓buyer和receiver間產生連結,讓消費付出的愛心,能夠給予世界每個角落需要幫助的兒童。
創業之初,陳玟潔先是與在國外宣教期間造訪過的貧困地區公立學校溝通,並與國際NGO組織聯繫,表達希望傳遞台灣人的愛心,幫助當地學生。結果立即獲得非常好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