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老鷹了嗎?
正午,基隆港,海洋廣場,正常的狀態,每天這時間到四點,會有十幾二十隻黑鳶盤旋,直到黃昏。
港邊的大人小孩不約而同的驚呼,臉上綻放笑容。
有陽光的日子,近到可以看見老鷹的眼睛,開叉如魚尾的尾羽閃著金光,還有利爪如鈎。
在失去與自然聯繫的都市,港口的老鷹似乎帶來了療癒的力量。
黑鳶,俗稱老鷹,台灣人另外給牠們取了小名──來葉或厲葉。
當九月秋風吹起,來練習飛翔和覓食的老鷹更多了。老鷹很輕,1,400公克,兩翼開展165公分,只需要一絲絲微風就可以飄在空中,看起來就像一片擺脫重力的葉子。
2014年10月16日,在攝鳥人拋食的狀態下,基隆港聚集了46隻老鷹飛翔,這是空前的紀錄,「一百隻眼睛都來不及看」想到那天的盛況,一年365天有300天守在基隆港看老鷹、拍老鷹的「班長」還是興奮不已。
老鷹有時也捕捉躍出水面的豆仔魚。
基隆市野鳥協會推廣組長何永壽也經常到基隆港看老鷹,「全世界最容易近距離看到老鷹的港口城市就在這裡了,」他說話的時候一隻老鷹忽地從頭上掠過,衝進水域抓起了一塊生肉,然後在空中吞食。
但這代表老鷹的數量增加了嗎?
不然,2014年秋冬的全台普查,台灣老鷹族群只剩下以台灣北部、嘉義和高屏地區為主的三大穩定族群約354隻。
2015年至今,台灣猛禽研究會「全台老鷹黃昏聚集區同步調查」計畫召集人林惠珊則記錄到426隻,其中以新北市翡翠水庫山區最多,記錄到97隻,屏東三地門山區92隻。
老鷹和草鴞是最接近人類的猛禽,屏科大野保系教授孫元勳估計台灣曾經有上萬隻老鷹,「老鷹抓小雞」遊戲是好幾代台灣孩子的共同成長記憶,「厲葉展翅」則延展成為台灣人賽酒拳的一段。基隆人高旗記得他小時候有漁民在外木山海邊炸魚,魚一浮出水面,「馬上就有一兩百隻老鷹飛撲到海上搶魚吃。」這樣的景象,卻在二十多年之內急轉直下,至於能看到以老鼠為食的草鴞,能看到就像中樂透。
日本、印度的老鷹數量都維持穩定,普遍可見,與台北差不多大的香港,約有一千隻老鷹,老鷹甚至就在人們活動的公園裡築巢,日本老鷹則會搶走行人拎在手上的垃圾。唯獨台灣,在農委會台灣保育物種列表上,老鷹目前被列為「珍貴稀有」,基隆港雖然有時近到伸手可及,但這裡並非牠們的棲地。
「一種鳥在這裡出現,可能意味著某個地方的環境被破壞,而不是數量變多了。」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分析。
1992年,「老鷹先生」沈振中啟動20年的「追鷹計畫」,年復一年調查老鷹數量,除了棲地破壞,他一直找不出老鷹消失的原因。
21年後的2013年,屏東18公頃的紅豆田中發現3,000隻死鳥,沈振中接班人林惠珊從這裡循線追索,解剖化驗的結果,證明老鷹消失的原因——農藥。老鷹因為吃下胃中有毒稻穀的麻雀和紅鳩而間接中毒,這一發現讓沈振中老鷹故事的結局出現戲劇性的轉折。
老鷹數量之所以北多於南,原因也就在此。
426隻,這算是23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不過孫元勳認為,這也可能是早就存在卻沒有調查到的族群。
港邊的大人小孩不約而同的驚呼,臉上綻放笑容。
有陽光的日子,近到可以看見老鷹的眼睛,開叉如魚尾的尾羽閃著金光,還有利爪如鈎。
在失去與自然聯繫的都市,港口的老鷹似乎帶來了療癒的力量。
黑鳶,俗稱老鷹,台灣人另外給牠們取了小名──來葉或厲葉。
當九月秋風吹起,來練習飛翔和覓食的老鷹更多了。老鷹很輕,1,400公克,兩翼開展165公分,只需要一絲絲微風就可以飄在空中,看起來就像一片擺脫重力的葉子。
2014年10月16日,在攝鳥人拋食的狀態下,基隆港聚集了46隻老鷹飛翔,這是空前的紀錄,「一百隻眼睛都來不及看」想到那天的盛況,一年365天有300天守在基隆港看老鷹、拍老鷹的「班長」還是興奮不已。
老鷹有時也捕捉躍出水面的豆仔魚。
基隆市野鳥協會推廣組長何永壽也經常到基隆港看老鷹,「全世界最容易近距離看到老鷹的港口城市就在這裡了,」他說話的時候一隻老鷹忽地從頭上掠過,衝進水域抓起了一塊生肉,然後在空中吞食。
但這代表老鷹的數量增加了嗎?
不然,2014年秋冬的全台普查,台灣老鷹族群只剩下以台灣北部、嘉義和高屏地區為主的三大穩定族群約354隻。
2015年至今,台灣猛禽研究會「全台老鷹黃昏聚集區同步調查」計畫召集人林惠珊則記錄到426隻,其中以新北市翡翠水庫山區最多,記錄到97隻,屏東三地門山區92隻。
老鷹和草鴞是最接近人類的猛禽,屏科大野保系教授孫元勳估計台灣曾經有上萬隻老鷹,「老鷹抓小雞」遊戲是好幾代台灣孩子的共同成長記憶,「厲葉展翅」則延展成為台灣人賽酒拳的一段。基隆人高旗記得他小時候有漁民在外木山海邊炸魚,魚一浮出水面,「馬上就有一兩百隻老鷹飛撲到海上搶魚吃。」這樣的景象,卻在二十多年之內急轉直下,至於能看到以老鼠為食的草鴞,能看到就像中樂透。
日本、印度的老鷹數量都維持穩定,普遍可見,與台北差不多大的香港,約有一千隻老鷹,老鷹甚至就在人們活動的公園裡築巢,日本老鷹則會搶走行人拎在手上的垃圾。唯獨台灣,在農委會台灣保育物種列表上,老鷹目前被列為「珍貴稀有」,基隆港雖然有時近到伸手可及,但這裡並非牠們的棲地。
「一種鳥在這裡出現,可能意味著某個地方的環境被破壞,而不是數量變多了。」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分析。
1992年,「老鷹先生」沈振中啟動20年的「追鷹計畫」,年復一年調查老鷹數量,除了棲地破壞,他一直找不出老鷹消失的原因。
21年後的2013年,屏東18公頃的紅豆田中發現3,000隻死鳥,沈振中接班人林惠珊從這裡循線追索,解剖化驗的結果,證明老鷹消失的原因——農藥。老鷹因為吃下胃中有毒稻穀的麻雀和紅鳩而間接中毒,這一發現讓沈振中老鷹故事的結局出現戲劇性的轉折。
老鷹數量之所以北多於南,原因也就在此。
426隻,這算是23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不過孫元勳認為,這也可能是早就存在卻沒有調查到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