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出國.海外援助

農技團在布吉納法索的巴格雷墾區(左圖)、史瓦濟蘭(右圖)創下奇蹟。

做為海內外溝通橋梁的《光華》雜誌,也是台灣第一個跨足海外採訪的平面媒體。
1982年首次出國採訪,便兵分3路,分別前往中南美、非洲與亞太地區,實地探訪我農技團在海外的援助成果。

話說台灣自六〇年代,便以我所長、又符合新興國家之所需的農漁專業協助友邦,一方面藉以加強友好關係;一方面又能幫助友邦達到糧食自給的目標。
從1961年我國派出第一個農耕隊前往賴比瑞亞開始,此後二十餘年外援不斷,從非洲轉進中東、亞太、中南美洲;從農業、漁業、養殖、畜牧、手工藝、榨油、製糖、釀酒到水利工程,參與的版圖越來越大,當地人也從一開始的半信半疑,轉而配合、支持、尊重和敬仰。

農業出國,採訪下鄉
1963年進駐的多明尼加農技服務團走的是實驗路線,以稻米為主要合作項目;稻米專家們努力找出適合當地生產的品種,並進而推廣。
在馬拉威,我國農耕隊建立了完善的水利設施,將一片荒蕪的土地灌溉成良田。自1965年起,農耕隊兵分5路,陸續開拓12個墾區,造就一個又一個新社區。
1969年,農耕隊在南非的史瓦濟蘭教導當地人種植稻米,還有手工藝隊教授牛皮、陶土、木雕等手工藝,相當受到歡迎。
在巴拿馬(1970)則從種植蔬果下手,慢慢加入養豬、養蝦、養鴨,因成果豐碩,巴國政府進而邀請我國漁技團進駐,教導當地居民漁撈技術。
1970年台灣農技團加入泰國的「泰王山地農業開發計畫」,不僅減少世界上毒品的供應,也促進泰北山區的安定與繁榮,1988年因此榮獲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克塞塞國際合作獎」。
1972年,我國農技團抵達玻利維亞,工作項目以茶葉、大豆、花生、養豬為主,隔年還從台灣空運500株開英品種鳳梨幼苗,而開啟了鳳梨與稻作計畫。
在中南美洲的哥斯大黎加(1972),農耕隊經營示範農場,教導當地農民種菜、養豬、漁撈技術,並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發展竹工藝。
與我國友誼深厚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在1972年正式成立農耕隊,引進台灣的蘿蔔、甘藍、大白菜、花椰菜、茄子、西瓜……等蔬果,都大受歡迎。


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生存環境已生劇變。
中沙間的合作不僅止於農業,還包括漁業、科技、工程、醫療……等等,極盛時期我國約有一萬名專家與技術人員在沙國服務。
在亞太地區的印尼,土地肥沃,有「農業天堂」之稱,但向來粗放,不講求技術,在我國農技團「緊迫盯人」的協助下,引導農民走向機械化耕作,產量因此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