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小農‧真情款待

新店碧潭岸旁,向晚,遊客人潮逐漸散去。一旁的農夫市集,改掛上一盞盞燈泡。溫暖的燈光在一片黑暗透出。隔著半透明的塑膠布棚,人影晃動,彼此熱鬧相談。
半小時前還在市集攤位上招呼客人的小農們,轉眼成了「辦桌水腳」,大夥兒擠在餐桌旁擺盤、端菜,忙碌吆喝。
連續兩個周末,碧潭、淡水農夫市集在248農學市集輔導成立三年多來,第一次舉辦歲末年終感恩酬謝宴。
薑茶醉蝦、馬告月桃烤魚、暖心麻油雞……,一道道外頭吃不到的特色佳餚,全滿懷了本土小農的誠心感激、對天地自然的無盡敬謝。

從產地到餐桌,每一道料理從食材的提供、烹煮到上桌,都是由市集十多家小農一手包辦。全數不假他手,為的是向長年支持的消費者,獻上深深的感謝。


馬告月桃烤魚(右圖)、薑茶醉蝦、暖心麻油雞……,集結眾家小農結晶的精采料理,讓賓客個個吃得津津有味。

一份感激、一份致謝
「簡單說,是一種分享啦!」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一身輕裝出現,道出首度籌辦小農感謝宴的緣由。他解釋,現代社會風氣轉變,分享氛圍日漸式微,才會在年末籌辦感恩餐會。
2007年投入有機耕作,隨後創辦248農學市集,打造小農平台的楊儒門,去年又多出台北農產公司董事的頭銜。在彰化農村長大的他,一路以來,踩踏在農地上,關懷台灣農業議題,致力幫助農友打造「友善環境」。楊儒門表示,提倡「友善環境」不過是懷著「對每一個人都好一些」的簡單理念。說到底,也是一份「彼此分享」的心情。
從248農學市集到碧潭、淡水兩地農夫市集,小農、客人間都有如一家人。不僅市集搭棚、拆架全是夥伴一起來,在忠孝東路巷弄,每周五的248農學市集,還設有「市集廚房」,由小農貢獻食材,輪流料理,不分男女老少,邀請大夥一起共食,分享在地好料理。
因此,不僅彼此感情熱絡,每一位市集上的農友都是在楊儒門親身走訪數次後,邀請來的好夥伴。

百年水稻田使命,熟客義氣相挺
貢寮「阿先小農場」的主人楊振鑫,就是在他的鼓勵下,來到市集擺攤,向消費者推廣友善耕作的理念。
14年前,在台北經營修車行的楊振鑫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舉家搬回貢寮。兒時時常幫著父親務農的楊振鑫,重新拾回農村記憶,在自家二、三分農地上,栽作蔬菜、地瓜。愜意休閒的農事耕作,楊振鑫卻越種越有興趣,不但主動報名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環境課程,還意外發現僅剩十戶人家耕作的貢寮,原來曾有過三千多公頃的水梯田。
一年四季,山谷間的稻田景色變幻萬千。光影下,翠綠秧苗、黃金稻浪的美麗景緻,為貢寮留下了「桃源谷」的美名。然而,時代演變,工商發達,大量年輕人口外流,農業凋零,一畦畦的稻田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地。說起貢寮往日盛景,楊振鑫語帶惋惜。
為了宣傳友善耕作理念,自給自足的楊振鑫來到宜蘭大宅院農夫市集設攤。他認為,農夫市集是小農與顧客間最好的溝通橋梁,宣傳理念更勝賺錢。每月2次的市集擺攤,一天下來,常常進帳不到500元,他卻不以為苦,享受站上第一線向消費者推廣友善耕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