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平衡南北、文化均富
全亞洲第一座以亞洲藝術文化為主題,並結合台灣在地文化的大型國家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民眾引頸期盼下,終於2015年底如期開館,為廣闊的嘉南平原注入一股歷史文化的活水。
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並且帶動台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經濟、觀光發展,行政院於2004年12月15日核定於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
故宮南院的興建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原本計畫於2008年竣工開館,卻因為設計工程的履約紛爭,工程停滯數年,後又因為莫拉克風災,博物館周邊水利工程尚未完成,導致基地全面淹沒。
愛台12建設重啟運作
馬英九總統連任後,將此計畫列為愛台12建設之一,積極進行通盤檢討,遂於2010年10月22日完成修正計畫,重新啟動這項建設工程。
為了確保工程品質,博物館硬體建築工程,委由內政部營建署代辦;軟體展覽則以故宮北院豐富的典藏為主,輔以國際借展,策展方向涵蓋華夏的大亞洲藝術概念與文化史觀的論述。
2010年的修正計畫,增列了軟體建置經費8.34億元,作為徵集亞洲文物及圖書採購之用,總計籌建經費為79.34億元,加上BOT周邊園區投入開發經費30億,總計籌建經費達109.34億元。
佔地70公頃的故宮南院院區,比起北院(16公頃)足足大上4倍,原本這裡是屬於台糖蒜頭糖廠的土地,整片的蔗田甚至連條產業道路也沒有,在嘉義縣政府的努力之下,如今已開發出兩條道路交會,周遭的電纜也全數地下化,為的就是迎接大故宮計畫中,南部院區建設的到來。
縣府特意為故宮南院規劃了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的門牌號碼,足見地方政府的殷切期待。
透過國際競圖招標,主建築設計由大元建築工場的姚仁喜建築師得標,姚仁喜的設計風格向來有種東方的安靜氣質,結構沉穩、外觀洗鍊,是台灣少數可以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上,跟國際接軌的建築師。
業界皆知姚仁喜對施工品質非常講究,他所設計的建築體在施作工法上,向來是高難度的指標,因此之後的營造標曾經三度流標,最後才由麗明營造得標。
地基工程費時一年
民國102年2月6日主建體動土開工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光是整地,就花上一整年的時間,而當時距離民國104年底開館的目標,工期所剩不到1,000日,迫在眉睫。
這塊南院預定地原本地勢就低窪,遇大雨經常淹水,加上位於朴子溪下游,溪水經常倒灌,而旁邊的鰲鼓溼地早已經液化了,因此可以說整片南院預定都是溼地的型態。
為了讓面積20公頃的博物館主建築不受淹水的威脅,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必須先墊高博物館的地基。
工程單位於是挖了2個人工湖,用挖出來14公頃面積的土,來墊高博物館的樓板地基設計高程至11公尺,以高於民國200年重現期水位高程的預測,來符合防洪頻率的標準。
墊高地基之後,還必須改良地基的基礎。工程師以沙子做成樁打入地底深處,這樣的擠壓砂樁打了五千七百多支,再加上五百八十多支的水泥PC樁(植入式預力混凝土基樁),最後才穩定住這塊基地。
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並且帶動台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經濟、觀光發展,行政院於2004年12月15日核定於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
故宮南院的興建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原本計畫於2008年竣工開館,卻因為設計工程的履約紛爭,工程停滯數年,後又因為莫拉克風災,博物館周邊水利工程尚未完成,導致基地全面淹沒。
愛台12建設重啟運作
馬英九總統連任後,將此計畫列為愛台12建設之一,積極進行通盤檢討,遂於2010年10月22日完成修正計畫,重新啟動這項建設工程。
虛實量體交錯衝撞,在虛量體盡頭處設計了凸出的景框,框住園區風景,觀展後走到這裡,可回味走過的空間序列之美。(陳美玲攝)
2010年的修正計畫,增列了軟體建置經費8.34億元,作為徵集亞洲文物及圖書採購之用,總計籌建經費為79.34億元,加上BOT周邊園區投入開發經費30億,總計籌建經費達109.34億元。
佔地70公頃的故宮南院院區,比起北院(16公頃)足足大上4倍,原本這裡是屬於台糖蒜頭糖廠的土地,整片的蔗田甚至連條產業道路也沒有,在嘉義縣政府的努力之下,如今已開發出兩條道路交會,周遭的電纜也全數地下化,為的就是迎接大故宮計畫中,南部院區建設的到來。
縣府特意為故宮南院規劃了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的門牌號碼,足見地方政府的殷切期待。
透過國際競圖招標,主建築設計由大元建築工場的姚仁喜建築師得標,姚仁喜的設計風格向來有種東方的安靜氣質,結構沉穩、外觀洗鍊,是台灣少數可以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上,跟國際接軌的建築師。
業界皆知姚仁喜對施工品質非常講究,他所設計的建築體在施作工法上,向來是高難度的指標,因此之後的營造標曾經三度流標,最後才由麗明營造得標。
藍天白雲之下,故宮南院戶外空間呈現立體交錯的地圖,象徵著水上絲路的世界觀。
地基工程費時一年
民國102年2月6日主建體動土開工後,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光是整地,就花上一整年的時間,而當時距離民國104年底開館的目標,工期所剩不到1,000日,迫在眉睫。
這塊南院預定地原本地勢就低窪,遇大雨經常淹水,加上位於朴子溪下游,溪水經常倒灌,而旁邊的鰲鼓溼地早已經液化了,因此可以說整片南院預定都是溼地的型態。
為了讓面積20公頃的博物館主建築不受淹水的威脅,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必須先墊高博物館的地基。
工程單位於是挖了2個人工湖,用挖出來14公頃面積的土,來墊高博物館的樓板地基設計高程至11公尺,以高於民國200年重現期水位高程的預測,來符合防洪頻率的標準。
墊高地基之後,還必須改良地基的基礎。工程師以沙子做成樁打入地底深處,這樣的擠壓砂樁打了五千七百多支,再加上五百八十多支的水泥PC樁(植入式預力混凝土基樁),最後才穩定住這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