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色彩改變中

有人問,為什麼台北市的色彩會長這樣?或許是那被借走的美術課,縮限了我們對色彩的想像,所以舉目所見,街道的招牌色彩運用了大量的原色、高彩度的顏色,衝突與對比的色系,整個城市看起來像是在吵架叫罵。也有人說台北的招牌是特色,是個亂得很有活力的城市。這個城市對於色彩策略始終是未定論。
反思色彩教育
台北人對於色彩的無感是在哪個環節出錯呢?是教育、還是環境。
水越設計創辦人同時也是都市酵母計畫的大管家周育如﹙大家都稱她Agua﹚舉例說,位於中正區的中正紀念堂,是台北市重要的地標之一,建築主體使用了白色、藍紫色,但這麼一座有特色的建築,對於周邊商家卻沒有產生任何潛移默化的作用,四周的建築還是依然故我。這顯示了台北人對色彩的無感。


Agua徵詢過法國友人,法國的課程中也沒有專屬的色彩教育,可是,法國的城市環境本身就是一個色彩學了,自然而然養成對色彩很好的品味。
台北街頭過度的色彩,讓人對色彩麻木,再加上紅色、黃色、黑黃斜紋的警告色彩使用過度,太多的警告等於沒警告,就像一本書畫滿了螢光,等於沒有重點。
色彩策略可說是一門整理術,如何透過色彩去整理、歸納,營造一個舒服、和諧的環境,是台北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而這正是Agua與都市酵母團隊正在進行的一場台北的色彩整理行動。
水越的色彩計畫
一手創立水越設計的Agua,自法國留學回國後,承接了許多商業設計的案件,成果也相當亮眼,屢屢獲得國際大獎。但是「難道設計只能服務客戶嗎?應該可以服務人的需求跟社會的問題吧!」念頭在她腦中冒出,因此她與夥伴們開始以「世界概念設計」為宗旨,與一群設計師發想許多稀奇古怪的點子,提出各種解決都市問題的有趣方案。2006年,Agua發起要讓每一個人愛上這個城市的「都市酵母」計畫。「每一個人都是都市裡的酵母菌,可以為這個城市盡一份力量。」Agua表示,只有透過參與,才會真正喜愛上這個城市。

都市酵母還幫台北市的公車候車亭解決候車時東西南北向的辨識問題,以台北為例,東面被山所環繞,所以用綠色標示,往北是紅樹林,因此用紅色標示,西面靠河故用藍色,南面往土城,所以採棕色。將上述的色彩運用在候車亭上,依地理位置及特性來定義台北市的東西南北,使色彩的符號意涵更能發揮。
招牌也是市容的一部分,都市酵母將圖書館做為街區縮影,利用陳列的書架模擬為迷你的街景裝置,再掛上各式招牌,讓民眾感受充斥生活訊息的畫面,反思台灣的招牌怪象。之後發起的「小招牌製造所」計畫,在台北各區由設計師與店家共同參與設計改造。招牌其實不用都是卡典西德的電腦割字,只要擁有自己的DNA,就能展現特色。還有店家因為新招牌的設計而大幅整修門面,小小的創意就可能翻轉大大的改變,招牌只要能畫龍點睛,就能靜靜的訴說屬於它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