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來一筆 人間國寶劉家正 彩繪門神
表情威武靈動、目光如炯,這是傳統彩繪師劉家正融合西畫、國畫水墨技巧所畫下的門神。不論大眾熟知的「秦叔寶、尉遲恭」,抑或「加冠、晉祿」(文官門神,寓意為「加官、進祿」)……,都是劉家正畫過無數次的神明。
今年,於寺廟彩繪耕耘四十多年的他,榮膺文化部傳藝人間國寶,為這門深具台灣特色的傳統技藝再現榮光。
「見到門神身上花花綠綠的顏色,一尊神明卻有這麼豐富的色彩。我就愛上了門神彩繪。」劉家正說。
姨丈啟蒙
在五個兄弟姐妹中,劉家正排行老三。從小生長在南投信義鄉,父母務農,劉家正自幼展現繪畫天賦。兒時和同伴到附近山林小溪玩耍時,他就經常在旁塗鴉寫生,「看山畫山、看樹畫樹」。
在純樸的鄉下,劉家正的美術才華特別顯眼,不但是繪畫比賽的常勝軍,班上教室布置的任務也經常落在他身上。見他愛畫畫,小學三年級的劉家正從老師那獲贈第一套的水彩、毛筆畫具,「我一直畫、一直畫,畫到筆都開叉了還捨不得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劉家正想起這段過往仍充滿感激。
無師自通的劉家正,更在姨丈的啟蒙下,決心走向畫藝之路。
姨丈曾竹根師承台南彩繪大師潘麗水之父潘春源,不但與潘麗水是師兄弟,另一門派的陳壽彝、蔡草如也與他熟識。至今高掛在劉家正客廳中兩幅泛黃的水墨畫作,道明了劉家正走向傳統彩繪的淵源。
其中一幅是陳壽彝以南投為景的水墨畫作,另一幅則是蔡草如畫下的劉家庭院,當年曾竹根與陳壽彝、蔡草如時常來到南投作畫寫生,每每他們到來,劉家正一下課就跑回家裡,在旁觀摩,「當時就啟發了我想要變成一名畫家的念頭。」
打破傳統
2011年劉家正榮獲「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今年獲選為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人間國寶),其融合國、西畫技法所畫出的門神,更曾被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評為:「寫實立體中不失傳統,又具有獨特神韻。」
打破框架、為傳統門神賦予新意的畫風是劉家正作畫四十多年苦心努力的結果。「要學傳統彩繪,耐心很重要。」16歲離開南投,劉家正拜師姨丈學會了國畫等繪畫技巧,而後再成為彩繪師傅丁網的弟子。
先後拜師兩位前輩,劉家正學會寺廟傳統彩繪中,「創作構圖」與「上色彩繪」兩樣必備的技巧。劉家正解釋,負責勾勒人物型態、構圖,被稱之為「畫師」,而「彩繪師」則以此為基礎,負責打底、上色。前者考驗彩繪的藝術原創性,而後者則是必要的基本功夫,兩者缺一不可。
為了練習畫功,年輕時隨著師傅、師兄住進廟裡工作,劉家正總是趁著夜半不斷練習;傳統的師徒關係不允許多問,即便想多學,一切只能靠眼睛揣摩。有時看得太認真了,還會惹來一頓罵。「可能自己是鄉下長大的孩子,比較能夠吃苦耐勞。」劉家正為過去的辛苦下了這段注解。
光是學會這兩門技藝,劉家正就足足花了10年,但他並不滿足。退伍後,劉家正獲邀至台北木柵一間廟宇負責廟中彩繪,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畫派技巧。舉凡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西畫中的水彩、油畫,劉家正都苦心學習。為了掌握姿態、臉部表情,他還特地學習解剖學,認識人體骨骼架構,以了解人的肌肉和皮膚在各種運動時的姿態和原理。
持續精進的劉家正還透露,有機會還想透過空中大學進修,「只會畫畫,腦子沒有東西是不行的。」
恢復榮光
全台各地都有劉家正的作品,包括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青山宮、新北市的頂泰山巖、宜蘭傳藝中心黃舉人宅……,都是由他修復,各地不少正在興建中的廟宇彩繪也出自於他。然而,在近年開始正視傳統彩繪藝術前,這門技藝卻始終未獲重視。
劉家正還是學徒時,師傅丁網總是戲稱自己是「油漆博士」。因為當時在大眾眼裡,彩繪師傅只是一名畫油漆的人,「『油漆博士』還是個尊稱,有時就直接喊你一聲『做漆的』(台語)」。因此,彩繪始終被視為一名「畫匠」而非「畫師」。
幾年前,他應宜蘭傳藝中心之邀授課,現場就有民眾語帶輕蔑地說,是孩子報名因故無法出席,才由自己頂替上課。
這般的不重視其來有自。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禁止民間信仰,寺廟文化中斷,廟宇彩繪師傅被迫轉行。光復後,台灣民間信仰恢復,持續彩繪技藝的人已寥寥無幾。
過去一段時間,廟方轉而講究立體雕刻等裝飾後,展現藝術性的門神彩繪反而不受重視。在主事者「隨便畫畫」的要求下,好作品被埋沒,留下粗製濫造的畫作,更加深了外界眼中民俗不過爾爾的負面印象。
不甘門神彩繪就此沒落,劉家正轉而將門神畫在西畫用的油畫布上,竟意外開展出另一番的創作形式。而除了廟宇門板、壁面,劉家正也更大膽嘗試宣紙等各式媒材。「別人瞧不起的,我就要更努力,讓外界看見真正的、好的彩繪技藝水準。」
苦練「神」韻
現在,不論樓高五層的大型壁面、必須仰頭作畫的穹頂(天花板)……,全是劉家正的畫布。沒有事先擬好的草稿,落筆即定稿,每一筆、每一畫全考驗真本事。「所有的構圖在下筆前早就在腦海演練構圖無數次,」劉家正說。有時遇上大型宮廟,包含門神、「堵頭」裝飾,人物多達上百尊,不僅挑戰體力,還得全部記好每一尊的神情、姿態,「很難啊!」
然而,門神彩繪中,最難的當屬畫龍點睛的「開臉」。「畫不好的話,就會柴柴的(台語,呆滯之意)、沒有神。」臉部比例、結構,人物的姿態,劉家正平日靠著敏銳的觀察力,掌握表情刻劃,唯有眼眸,是無論如何事先練習也無法揣摩。
「那是『神』格啊,怎麼能靠著觀察人揣摩而來。」他說,因此每每下筆,自己只能全神貫注、屏氣凝神,在落筆時憑著直覺展現「神」韻。
話說得玄妙,但劉家正筆下每尊的門神,從來就不是落筆如「神」助般的靈光乍現。
每一尊門神、畫於寺廟上的「堵頭」裝飾、大型壁畫,劉家正都做足了功課研究人物的歷史典故,而常見於寺廟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章節多半留有圖本可以參照,最難的是許多宗教典故僅有文本而無圖樣,廟方提供的資料甚至只有寥寥數句,一切僅能憑藉想像。
近年來,劉家正的工作又多出一項,為一百多尊不同的門神畫下「圖鑑資料庫」。
劉家正表示,多數人不知門神必須依照奉祀主神繪製。例如,主祀玉皇大帝的天公廟以托塔天王李靖與二郎神楊戩為守護神;王母娘娘或媽祖等女性神祇不乏侍女看顧廟門,或五穀廟則搭配二十四節氣神,以求年年豐收。
隨著年代久遠、資料失傳,或因工程層層轉包,時常出現門神、奉祀主神相互不符的現象。此前,劉家正負責修復的一間寺廟,就發現本應搭配主祀觀音菩薩畫上佛教門神「韋馱、伽藍」,卻配上了道教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而一座以陰間神明為主神的廟宇,卻畫上正氣凜然的秦叔寶、尉遲恭,「這不是要『好兄弟們』害怕得只能走後門嗎?」趁著修復廟宇的機會,劉家正若見到錯誤也會和廟方溝通,藉此「撥亂反正」。
看來充滿「靈性」、「創意」的門神彩繪,還是一門化學實驗課。劉家正家中廳堂除了擺著多幅門神、神像畫作,不到3坪的陽台擺滿了塗料和工具。
為了適應廟裡不同的媒材,架上不僅有傳統塗料,劉家正還買來昂貴的環保塗料、日本進口漆料,就連必須透過特殊管道才能購得的飛機塗料竟也出現在架上。劉家正表示,隨著媒材推陳出新,找尋各式的塗料反覆測試,已成了必備功夫。
一塊邊緣剝落、年代久遠的木板上就畫上兩種白色。外行人看來無異的色彩,在劉家正眼裡卻是色階、光澤都不太一樣的白色,些許的不同都將影響作品成色與持久度。而他對漆料的「龜毛」鑽研,甚至還成了廠商生產漆料時的重要參考。
兒女傳承
小小的陽台功能多重,既是劉家正的調色實驗室,也權充作品收藏室,有時還得變身為教室,教授年輕學生,其中不時出現劉家正的大兒子劉映廷與三女兒劉尹筑的身影。
劉映廷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排行老三的劉尹筑高中就讀復興美工,兩人的美術底子,拿起畫筆學習傳統彩繪特別快。國中時,劉尹筑就已隨劉家正到廟裡幫忙,復興美工畢業後,她考上真理大學宗教組織文化管理學系。今年即將升上大四的她,也打算畢業後報考研究所,鑽研宗教藝術。
過往,由於彩繪工作辛苦,許多師傅寧可斷去這門技藝,也不願傳與後人。但劉家正一家六口全部成為最佳傳承者,不僅老大、老三與國中的小女兒一起跟著他學,於英國求學的二女兒,也不時將父親的作品,帶往國外給更多人認識。
近年來,劉家正的作品廣為大眾認識,作品前往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背後就是得自太太的協助。近年來受訪說起作品、創作歷程,劉家正已能侃侃而談;然而此前,「面壁」作畫三十多年的劉家正,突然被要求站到大眾面前介紹作品,怎麼樣也不習慣。首次受訪,光是說上一段話介紹作品,劉家正就頻頻NG,最後連攝影師也放棄跑到一旁休息去,放他獨自一人在攝影機前一遍又一遍地說著。
四十多年前,16歲的劉家正從南投純樸的鄉下來到台南拜師學藝,時光一晃眼,劉家正畫過、修過的廟宇已超過八百多座,一拾起畫筆,懸腕作畫,專注、入神的表情一如最初。如今再獲得「人間國寶」肯定,劉家正也將創作不輟,一筆一畫勾勒傳統彩繪的未來。
今年,於寺廟彩繪耕耘四十多年的他,榮膺文化部傳藝人間國寶,為這門深具台灣特色的傳統技藝再現榮光。
「見到門神身上花花綠綠的顏色,一尊神明卻有這麼豐富的色彩。我就愛上了門神彩繪。」劉家正說。
今年獲選為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的彩繪師劉家正,融合國畫、西畫技巧,為傳統門神彩繪賦予新生命。
姨丈啟蒙
在五個兄弟姐妹中,劉家正排行老三。從小生長在南投信義鄉,父母務農,劉家正自幼展現繪畫天賦。兒時和同伴到附近山林小溪玩耍時,他就經常在旁塗鴉寫生,「看山畫山、看樹畫樹」。
在純樸的鄉下,劉家正的美術才華特別顯眼,不但是繪畫比賽的常勝軍,班上教室布置的任務也經常落在他身上。見他愛畫畫,小學三年級的劉家正從老師那獲贈第一套的水彩、毛筆畫具,「我一直畫、一直畫,畫到筆都開叉了還捨不得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劉家正想起這段過往仍充滿感激。
無師自通的劉家正,更在姨丈的啟蒙下,決心走向畫藝之路。
姨丈曾竹根師承台南彩繪大師潘麗水之父潘春源,不但與潘麗水是師兄弟,另一門派的陳壽彝、蔡草如也與他熟識。至今高掛在劉家正客廳中兩幅泛黃的水墨畫作,道明了劉家正走向傳統彩繪的淵源。
其中一幅是陳壽彝以南投為景的水墨畫作,另一幅則是蔡草如畫下的劉家庭院,當年曾竹根與陳壽彝、蔡草如時常來到南投作畫寫生,每每他們到來,劉家正一下課就跑回家裡,在旁觀摩,「當時就啟發了我想要變成一名畫家的念頭。」
打破傳統
2011年劉家正榮獲「台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今年獲選為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人間國寶),其融合國、西畫技法所畫出的門神,更曾被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評為:「寫實立體中不失傳統,又具有獨特神韻。」
打破框架、為傳統門神賦予新意的畫風是劉家正作畫四十多年苦心努力的結果。「要學傳統彩繪,耐心很重要。」16歲離開南投,劉家正拜師姨丈學會了國畫等繪畫技巧,而後再成為彩繪師傅丁網的弟子。
先後拜師兩位前輩,劉家正學會寺廟傳統彩繪中,「創作構圖」與「上色彩繪」兩樣必備的技巧。劉家正解釋,負責勾勒人物型態、構圖,被稱之為「畫師」,而「彩繪師」則以此為基礎,負責打底、上色。前者考驗彩繪的藝術原創性,而後者則是必要的基本功夫,兩者缺一不可。
劉家正為雲林一座寺廟彩繪樓高五層的大型壁畫,全無底稿,展現高超功力。(劉家正提供)
光是學會這兩門技藝,劉家正就足足花了10年,但他並不滿足。退伍後,劉家正獲邀至台北木柵一間廟宇負責廟中彩繪,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畫派技巧。舉凡國畫的人物、山水、花鳥,西畫中的水彩、油畫,劉家正都苦心學習。為了掌握姿態、臉部表情,他還特地學習解剖學,認識人體骨骼架構,以了解人的肌肉和皮膚在各種運動時的姿態和原理。
持續精進的劉家正還透露,有機會還想透過空中大學進修,「只會畫畫,腦子沒有東西是不行的。」
恢復榮光
全台各地都有劉家正的作品,包括台北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青山宮、新北市的頂泰山巖、宜蘭傳藝中心黃舉人宅……,都是由他修復,各地不少正在興建中的廟宇彩繪也出自於他。然而,在近年開始正視傳統彩繪藝術前,這門技藝卻始終未獲重視。
劉家正還是學徒時,師傅丁網總是戲稱自己是「油漆博士」。因為當時在大眾眼裡,彩繪師傅只是一名畫油漆的人,「『油漆博士』還是個尊稱,有時就直接喊你一聲『做漆的』(台語)」。因此,彩繪始終被視為一名「畫匠」而非「畫師」。
幾年前,他應宜蘭傳藝中心之邀授課,現場就有民眾語帶輕蔑地說,是孩子報名因故無法出席,才由自己頂替上課。
這般的不重視其來有自。日據時代,日本政府禁止民間信仰,寺廟文化中斷,廟宇彩繪師傅被迫轉行。光復後,台灣民間信仰恢復,持續彩繪技藝的人已寥寥無幾。
過去一段時間,廟方轉而講究立體雕刻等裝飾後,展現藝術性的門神彩繪反而不受重視。在主事者「隨便畫畫」的要求下,好作品被埋沒,留下粗製濫造的畫作,更加深了外界眼中民俗不過爾爾的負面印象。
不甘門神彩繪就此沒落,劉家正轉而將門神畫在西畫用的油畫布上,竟意外開展出另一番的創作形式。而除了廟宇門板、壁面,劉家正也更大膽嘗試宣紙等各式媒材。「別人瞧不起的,我就要更努力,讓外界看見真正的、好的彩繪技藝水準。」
為了呈現門神彩繪的最佳成色、效果,劉家正不時找來新式塗料,反覆測試。
苦練「神」韻
現在,不論樓高五層的大型壁面、必須仰頭作畫的穹頂(天花板)……,全是劉家正的畫布。沒有事先擬好的草稿,落筆即定稿,每一筆、每一畫全考驗真本事。「所有的構圖在下筆前早就在腦海演練構圖無數次,」劉家正說。有時遇上大型宮廟,包含門神、「堵頭」裝飾,人物多達上百尊,不僅挑戰體力,還得全部記好每一尊的神情、姿態,「很難啊!」
然而,門神彩繪中,最難的當屬畫龍點睛的「開臉」。「畫不好的話,就會柴柴的(台語,呆滯之意)、沒有神。」臉部比例、結構,人物的姿態,劉家正平日靠著敏銳的觀察力,掌握表情刻劃,唯有眼眸,是無論如何事先練習也無法揣摩。
「那是『神』格啊,怎麼能靠著觀察人揣摩而來。」他說,因此每每下筆,自己只能全神貫注、屏氣凝神,在落筆時憑著直覺展現「神」韻。
話說得玄妙,但劉家正筆下每尊的門神,從來就不是落筆如「神」助般的靈光乍現。
每一尊門神、畫於寺廟上的「堵頭」裝飾、大型壁畫,劉家正都做足了功課研究人物的歷史典故,而常見於寺廟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章節多半留有圖本可以參照,最難的是許多宗教典故僅有文本而無圖樣,廟方提供的資料甚至只有寥寥數句,一切僅能憑藉想像。
近年來,劉家正的工作又多出一項,為一百多尊不同的門神畫下「圖鑑資料庫」。
劉家正表示,多數人不知門神必須依照奉祀主神繪製。例如,主祀玉皇大帝的天公廟以托塔天王李靖與二郎神楊戩為守護神;王母娘娘或媽祖等女性神祇不乏侍女看顧廟門,或五穀廟則搭配二十四節氣神,以求年年豐收。
隨著年代久遠、資料失傳,或因工程層層轉包,時常出現門神、奉祀主神相互不符的現象。此前,劉家正負責修復的一間寺廟,就發現本應搭配主祀觀音菩薩畫上佛教門神「韋馱、伽藍」,卻配上了道教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而一座以陰間神明為主神的廟宇,卻畫上正氣凜然的秦叔寶、尉遲恭,「這不是要『好兄弟們』害怕得只能走後門嗎?」趁著修復廟宇的機會,劉家正若見到錯誤也會和廟方溝通,藉此「撥亂反正」。
看來充滿「靈性」、「創意」的門神彩繪,還是一門化學實驗課。劉家正家中廳堂除了擺著多幅門神、神像畫作,不到3坪的陽台擺滿了塗料和工具。
為了適應廟裡不同的媒材,架上不僅有傳統塗料,劉家正還買來昂貴的環保塗料、日本進口漆料,就連必須透過特殊管道才能購得的飛機塗料竟也出現在架上。劉家正表示,隨著媒材推陳出新,找尋各式的塗料反覆測試,已成了必備功夫。
一塊邊緣剝落、年代久遠的木板上就畫上兩種白色。外行人看來無異的色彩,在劉家正眼裡卻是色階、光澤都不太一樣的白色,些許的不同都將影響作品成色與持久度。而他對漆料的「龜毛」鑽研,甚至還成了廠商生產漆料時的重要參考。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的劉映廷(右),也跟著父親劉家正習畫,傳承彩繪技藝。(劉家正提供)
兒女傳承
小小的陽台功能多重,既是劉家正的調色實驗室,也權充作品收藏室,有時還得變身為教室,教授年輕學生,其中不時出現劉家正的大兒子劉映廷與三女兒劉尹筑的身影。
劉映廷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排行老三的劉尹筑高中就讀復興美工,兩人的美術底子,拿起畫筆學習傳統彩繪特別快。國中時,劉尹筑就已隨劉家正到廟裡幫忙,復興美工畢業後,她考上真理大學宗教組織文化管理學系。今年即將升上大四的她,也打算畢業後報考研究所,鑽研宗教藝術。
過往,由於彩繪工作辛苦,許多師傅寧可斷去這門技藝,也不願傳與後人。但劉家正一家六口全部成為最佳傳承者,不僅老大、老三與國中的小女兒一起跟著他學,於英國求學的二女兒,也不時將父親的作品,帶往國外給更多人認識。
近年來,劉家正的作品廣為大眾認識,作品前往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背後就是得自太太的協助。近年來受訪說起作品、創作歷程,劉家正已能侃侃而談;然而此前,「面壁」作畫三十多年的劉家正,突然被要求站到大眾面前介紹作品,怎麼樣也不習慣。首次受訪,光是說上一段話介紹作品,劉家正就頻頻NG,最後連攝影師也放棄跑到一旁休息去,放他獨自一人在攝影機前一遍又一遍地說著。
四十多年前,16歲的劉家正從南投純樸的鄉下來到台南拜師學藝,時光一晃眼,劉家正畫過、修過的廟宇已超過八百多座,一拾起畫筆,懸腕作畫,專注、入神的表情一如最初。如今再獲得「人間國寶」肯定,劉家正也將創作不輟,一筆一畫勾勒傳統彩繪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