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村落 文化宜蘭

宛如一顆顆璀璨明星,蘭陽博物館、宜蘭美術館、幾米公園、羅東文化工場、中興文創園區一個個風格獨具的人文空間,羅列座落在宜蘭縣南北空間的中軸線上,是藝術展演的平台,也是文化創意匯聚的基地。
宛如朵朵輕舞飛揚的蒲公英花絮,蘭陽博物館的四季音樂會,在田野長空下演出的水田音樂會,還有文化局第三年推出的村落美學,將藝文美學送進村落,挖掘無數在地深耕的策展人,共同打造美好的文化生活。
由宜蘭縣文化局第三年舉辦的「村落美學」已在風和日暖的人間四月天正式起跑。今年主題為「閱讀歷史老屋」,藉著美學活動喚醒村落裡的歷史老建築。首場活動「春天‧遇見‧老土礱間」就在「阿祖ㄟ土礱間」舉辦。
2015年台灣設計展在宜蘭的中興文創園區舉辦, 主題展「宜蘭染」目前已經在許多社區學校生根了。
位於壯圍鄉阿祖ㄟ土礱間(碾米間)成立於民國35年,黑瓦磚牆和竹篾隔間裡的碾米機器,從日據時代辛勤地轉動至今。88歲的主人徐朝魁和兒子徐文仲種植有機稻米,製作糙米茶、沖泡米粉等附加產品,也幫許多有機小農碾米。
土礱間外的稻埕,則展出社區素人畫家陳淑子的作品,一筆一畫描繪著壯圍鄉的風土民情,整個展覽傳遞著農村人文風土,並散發出濃濃的稻米香氣。
接下來的半年裡,總計將有30位村里策展人,在22處古厝、書屋、三合院等據點展開40場次的美學活動。結合社區老屋,在地、回鄉或移居的美學達人,發想出食農文化、音樂詩歌、傳統技藝新實用、村落輕旅行、生態守護等文化活動。

飛揚的蒲公英
村落美學由宜蘭縣文化局提出與生活美學相關的主題,資助經費,激發在地文藝工作者、生活美學達人策展,並以當地特色空間為據點,形塑一種「微型藝文沙龍」。前文化局長,也是村落美學總策展人林秋芳解釋,「所謂的沙龍,是一種溫馨不嚴肅,與朋友的分享的精神。」
「村落美學希望能打造宜蘭為創意城鄉,建立優質的宜蘭人文風格,讓美學發酵,漸漸形塑出生活美學的聚落。」文化局代理局長宋隆全指出。
緊接著首場活動,每一週在宜蘭的社區角落,都有村落美學活動。位於蘇澳南方澳社區的三剛鐵工廠成立於民國51年,是南方澳現存維修漁船最古老的鐵工廠。第二代的廖大慶、廖大瑋兄弟將鐵工廠就地保留,化身為文物館,教大家以過去漁家染漁網的古法染布,以編織漁網的方式製作環保提袋,還有製作廖大慶專利發明在大地書寫的自來水大毛筆。
十多年來從事社區文史紀錄,廖大慶覺得村落美學是一種小而美,隨時在觸動社區居民生活的創意活動,「雖然微小,但是很容易發酵,鼓勵大家再思考、再創造。」廖大慶表示。
今年村落美學的主題為閱讀歷史老屋,包括二結穀倉、礁溪番割田游阿嬤的古厝。
2015年村落美學,廖大慶在南方澳海灘舉辦月光音樂會,邀請東南亞漁工朋友擔綱演唱。(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三年下來,村落美學的策展人,培養出尋找觀眾、募集經費資源的能力,展出的場域遍及許多村落,策展人彼此間還相互支援合作。「小政府,大民間,這正是我們想追求的目標」,總策展人林秋芳說。

音樂與田園的交響曲
移居宜蘭十多年的環境規劃師吳亭樺,邀請國外環境工作者暢談野外求生的技術與印第安生活體驗。位於南澳的好糧食堂,邀請民眾在菜園裡觀察菜園的多樣性生態,以當日現摘的時蔬烹煮菜餚,大夥一邊聆聽原住民歌手的純淨演唱,一邊品嚐新鮮蔬菜的滋味。員山鄉頭分村邀請歌仔戲天王葉青在故鄉與民眾的對談;冬山鄉的友善生活小舖請來阿嬤教大家做粿;礁溪鄉番割田「游阿嬤藝站」,帶領大家在大地上唱歌跳舞,還有做菜脯(蘿蔔乾);在二結社區可以探索蝴蝶步道,遊春輕旅行……。
在宜蘭,美藝文化不限定於美術館、演藝廳,更在居住的村落裡,是可知、可感、可及、可享的生活美學。「這些在地深耕的策展達人,就是像是點點繁星般的朵朵蒲公英,讓巧思與創意在村落中翩翩飛舞。」宜蘭縣長林聰賢這樣形容。
林秋芳進一步指出,邀請國家首席音樂家以宜蘭好山好水好田野為舞台,在田野間現場表演的水田音樂會;培養村落素人導演,挖掘地方動人故事的社區紀錄片計畫,「這些其實都是村落美學的一部分,一方面以音樂來行銷宜蘭的好山好水,一方面提供村落不同藝術的欣賞,同時也都在培養社區的人才與自信。」
2014年頭城老街的和平街屋舉辦了一場土地環境倫理的 「田園頌」活動。窗內左為村落美學總策展人林秋芳, 右為本場活動主辦人康保瑜。(楊文卿攝)
今年村落美學第一場活動,在阿祖ㄟ土礱間展開,圖為主人徐朝魁、徐文仲父子。(蔡文婷攝)

文化創意的孵化場
在村落美學星羅棋布的宜蘭地圖上,陸續啟用的大型人文空間,則宛如一顆顆明星,貫穿宜蘭南北中軸線。
從北端的頭城開始,贏得眾多國際建築獎的蘭陽博物館,已經被文化部認定為一件藝術品,中間的宜蘭美術館,前身是台灣銀行宜蘭分行的老建築,鄰近的幾米主題廣場與作家黃春明用心經營的百果樹紅磚屋,可與作家、文學展開另類相遇,活化了宜蘭舊城區的生活空間。
沿著軸線繼續往南,建築師黃聲遠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曾經是金馬獎國際影展的會場;而佔地三十多公頃的中興文創園區,原汁原味保留的工業風格,加上交通上的便捷,成為北台灣大型展覽的絕佳據點。
這些文化空間,除了硬體設計獨特且引人注目,是觀光客朝聖的觀光景點,它們還是宜蘭各種小型博物館網絡的連結點。
「蘭陽博物館在籌建歷程中,帶動了縣內許多民間小型博物館還有觀光工廠的成立,編織成一個博物館網絡,成為宜蘭推展創意文化的基石,這種文化治理經驗,應該是全台灣僅見的。」縣長林聰賢表示。
同樣的,去年開幕的宜蘭美術館,由縣府以地易地,保留下台灣銀行的歷史建物改建而成,原本保管金錢的銀行,如今化身為保管藝術珍寶的美術館。代理局長宋隆全表示,「宜蘭美術館特別重視親子藝術教育,也期待它成為『菜籃族』媽媽經常走進的空間。」
經由宜蘭縣政府的保留與再生,原本的紙廠變身 為文化孵育的中興文創園區。(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蘭陽博物館本身就是藝術品,展出的內容就是「宜蘭」,博物館舉辦的四季音樂會許多愛樂迷場場必到。(楊文卿攝)

北生醫,南文創
一直以來,文化立縣是宜蘭縣的獨特識別標章。目前宜蘭每年有700萬人次的遊客量,觀光已然是宜蘭的龍頭產業。然而在觀光之外,縣長林聰賢希望開展另兩項無煙囪產業,於是提出「北生醫,南文創」的發展方向。
多年來,近兩百個社區長久參與社區營造,積累了許多人才與創意力。就此,宜蘭縣府說服縣議會買下閒置的「中興紙廠」,規劃成為中興文創園區。這兩年,在園區試辦的五月天演唱會、台灣設計展,皆吸引洶湧的人潮參與,廣獲好評,尤其是台灣設計展宜蘭藍染主題館。
作家黃春明用心經營的百果樹紅磚屋與幾米主題廣場,可與作家、文學作品展開另類相遇,活化了宜蘭的舊城 區空間。(楊文卿攝)
宜蘭曾經是台灣染布顏料出口的第一名,當蘭陽博物館藍染研究報告發現這些文獻資料時,文化局立刻決定將藍染納入宜蘭的文創行列,藉著工作坊培養一期又一期的染布好手。
創意的匯集,還來自宜蘭縣史館對土地歷史的長年調查;宜蘭椅設計競賽匯聚國內外設計者對宜蘭元素的提捻;「宜蘭瘋創意」徵件活動為青年打造創意競爭的舞台。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宜蘭活絡的文化美學創意,將以中興文創園區為主要基地,一點一滴的累積,發展出下一個階段的文創宜蘭。

回家生活
雪山隧道開通以來,為蘭陽平原帶來大量的觀光人潮,也帶來高度的商業衝擊。宋隆全認為,宜蘭縣接下來的文化「發展」著重的是「回歸宜蘭文化公民意識的建立,重新建立慢活的宜蘭生活文化,展現『越在地越國際』的自信。」
近年來,無煙囪工業的發展,加上開放性的實驗教育,宜蘭吸引了許多回鄉青年與移居者。因為認同宜蘭這塊土地,親身力行有機的耕種與消費,經營有理念的獨立書屋,開設理想性的手作工作坊,參與村落美學策展,提供海洋文化體驗等等,整個從教育、文化、生態,形成一個有機的善循環。
南方澳的文史工作者廖大慶,將父親留下的鋼鐵廠 變成三剛鐵工廠文物館,年年參與村落美學策展。
出版聞人陳照旗長年致力於小旅行與食農文化的出版。三年前,陳照旗將整個文化事業搬回老家羅東。
走進面對羅東運動公園大片綠蔭的「回家生活」小舖,一樓展示販售文化出版品,與許多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二樓則是一個充滿美感的生活空間,不定期展出在地藝術家作品,開放式廚房更是小農、廚師、讀者面對面,一起激盪、創造、品嚐有機食物,分享生活滋味的溫暖餐廳。
陳照旗夫妻平日四處走訪用心耕作小農,尋找「有靈魂」的食材,提供給有想法的廚師,設計新的菜式,藉著同桌同食,藉著舌尖的滋味,推廣食農文化。
回到宜蘭生活的子弟,經營「回家生活」擔任起糧食到餐桌的友善平台。圖為「回家生活」舉辦的李宗儒陶藝展。(宜蘭文化局提供)
「回家生活」並不是一家餐廳,這裡端出的每一道菜餚、點心,都有其故事來歷。來自三星小農的青蔥做成的松子蔥醬,淋在南方澳現撈的紅甘魚,紫米冰淇淋則來自穀東俱樂部賴青松種植的有機紫米。
「我希望能做為產地到餐桌的一個交流平台,提供友善土地的回鄉耕作者一個被瞭解的機會。」陳照旗說。
除了「回家生活」,隱身在員山鄉深溝村的「小間書菜」,前身是一間碾米廠,主人種植稻米,也提供二手書交換友善蔬菜。位於宜蘭進士路面臨老聚落半月池的松園小屋,提供以物易物的農物交換服務,也經常舉辦環境議題的講座。在宜蘭舊城中心碧霞宮巷弄裡的「Stay旅人書店」則是一間提供書籍、設計與分享的獨立書店。
「一種友善環境,結合宜蘭傳統步調的慢活文化,已經慢慢浮現了,」為了一雙女兒的實驗教育回到宜蘭生活、也參與宜蘭文化紀錄的攝影家楊文卿指出。
每年春夏的綠色博覽會、童玩節,看似一場熱鬧的嘉年華,對宜蘭縣政府而言,那是宜蘭風土博物的總整理,是宜蘭社造組織力的演練與驗收。而明星般閃亮的文化空間,則是文化創意孵化的基地。而從有機耕種到慢活樂活的態度,則營造著友善而美好的生活,吸引宜蘭人回家生活。「幸福宜蘭,創意城鄉」,這是文化宜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夕陽下的烏石港海邊,寧靜祥和。 宜蘭好山好水,吸引了許多遊子回鄉深耕, 回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