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 西螺製造

「西螺醬油」名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小小的西螺鎮,不僅孕育出百年醬油老字號,還留下了最古樸的手工熬煮技法。
如今,不光以時間釀造的醬油飄出西螺的在地味,還有農民投入黑豆復種計畫,讓醬油從原料到釀造,全來自西螺。
位於彰化、雲林縣市交界,橫跨濁水溪、長達一千九百多公尺,鮮紅色的西螺大橋在河岸旁醒目鮮明。1953年,台灣攜手美、日工程隊、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的西螺大橋落成後,成為僅次於舊金山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
幾年前,西螺大橋面臨廢棄,經過螺陽文教基金會和地方團體的積極奔走,才保留下來,成為西螺的知名地標。而在西螺,另一個與西螺大橋名氣相當的名字,則是早已深入家家戶戶的民生用品:醬油。
西螺醬油遠近馳名,不到5萬人的小鎮上,沿街都可看到醬油間。

北上參展,打響西螺名號
將西螺和醬油扣連在一塊的,正是起家於西螺的百年老字號「丸莊醬油」第二代經營者莊昭典。
1909年,莊昭典的父親莊清臨做的醬油已在西螺地區小有名氣。1930年代二戰即將爆發,為了戰前預備,日本政府開始在殖民地的台灣實施民生物資統收管制,醬油也是其中一項。因此,莊昭典即和日本政府合資經營虎尾醬油株式會社,由他持股51%。
名義上,莊昭典雖握有多數股權,但過半股份卻是由他和二、三位小股東共同持有,公司仍由日方主導。二戰後,日本戰敗撤離台灣,莊昭典接手經營虎尾醬油株式會社,並更名為「莊益增」。
儘管在當時,丸莊已是西螺一方之霸,但莊昭典並不滿足。1960年代民生輕工業在政府鼓勵下,快速蓬勃發展,為了拓展市場,莊昭典帶著丸莊醬油來到台北,參加全台灣第一場的商展。
而真正擦亮西螺醬油的時候,則要等到1951年在台中舉辦的一場展會。當時,莊昭典為了打響自家品牌,首度喊出「西螺名產‧丸莊醬油」的口號。不料,此句文案威力驚人,深入大眾人心。許多同業紛紛效尤,西螺醬油的名聲傳遍全台灣。
不過此前西螺醬油已是民眾熟悉的好味道。丸莊醬油董事長莊英堯表示,在高速公路、縱貫線尚未開通前,跨越濁水溪連結的西螺大橋是民眾南來北往必經的交通要道。鄰近的西螺鎮,成了旅人停歇補給的中繼站。再啟程,手裡習慣帶上一瓶醬油作為伴手禮,贈送親朋好友,西螺醬油的名聲因而遠播。


丸莊醬油董事長莊英堯(左)、總經理莊英志(右)攜手延續百年老字號品牌,將西螺醬油文化發揚光大。
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表示,西螺緊鄰濁水溪,水源豐沛,長年和煦氣候提供了醬油發酵最需要的穩定環境。因此,除了大廠牌,家家戶戶都有自家釀造的獨門口味。
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醬油成為西螺一支獨秀的在地產業,另方面也是源自當地謀生不易的現實。莊英堯解釋,1960、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家家戶戶「家庭即工廠」,但西螺是農業小鎮,居民除了務農、從事公職,鎮上工作機會不多,鄉間林立的醬油間是居民謀生的少數去處。
因此,面積不到50平方公里、僅有5萬人的西螺鎮上,就有十多家的醬油廠商,極盛時期,數量更是高達四十多家。
西螺醬油的開枝散葉,許多都和丸莊不無關係。今年是丸莊醬油成立的第107年,扛下重責的是第三代的莊英堯和莊英志。
莊英堯主管台北總公司、弟弟莊英志則負責掌管西螺廠務和觀光工廠。平日一南一北分掌丸莊,兩人因為受訪難得聚首。回到已改裝為觀光工廠的三代老店鋪,兄弟倆兒時成長的回憶歷歷在目。
行經擺滿醬缸的庭前,「到這裡是我的書房,」再往前兩步,「這裡是臥房。」莊英堯話剛落下,「不不不,書房是在這兒。」莊英志搶著追溯記憶裡的老地方。兩人從小在醬油間打滾長大,醬缸、醬油是最熟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