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 西螺製造

「西螺醬油」名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小小的西螺鎮,不僅孕育出百年醬油老字號,還留下了最古樸的手工熬煮技法。
如今,不光以時間釀造的醬油飄出西螺的在地味,還有農民投入黑豆復種計畫,讓醬油從原料到釀造,全來自西螺。
位於彰化、雲林縣市交界,橫跨濁水溪、長達一千九百多公尺,鮮紅色的西螺大橋在河岸旁醒目鮮明。1953年,台灣攜手美、日工程隊、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的西螺大橋落成後,成為僅次於舊金山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
幾年前,西螺大橋面臨廢棄,經過螺陽文教基金會和地方團體的積極奔走,才保留下來,成為西螺的知名地標。而在西螺,另一個與西螺大橋名氣相當的名字,則是早已深入家家戶戶的民生用品:醬油。
西螺醬油遠近馳名,不到5萬人的小鎮上,沿街都可看到醬油間。

北上參展,打響西螺名號
將西螺和醬油扣連在一塊的,正是起家於西螺的百年老字號「丸莊醬油」第二代經營者莊昭典。
1909年,莊昭典的父親莊清臨做的醬油已在西螺地區小有名氣。1930年代二戰即將爆發,為了戰前預備,日本政府開始在殖民地的台灣實施民生物資統收管制,醬油也是其中一項。因此,莊昭典即和日本政府合資經營虎尾醬油株式會社,由他持股51%。
名義上,莊昭典雖握有多數股權,但過半股份卻是由他和二、三位小股東共同持有,公司仍由日方主導。二戰後,日本戰敗撤離台灣,莊昭典接手經營虎尾醬油株式會社,並更名為「莊益增」。
儘管在當時,丸莊已是西螺一方之霸,但莊昭典並不滿足。1960年代民生輕工業在政府鼓勵下,快速蓬勃發展,為了拓展市場,莊昭典帶著丸莊醬油來到台北,參加全台灣第一場的商展。
而真正擦亮西螺醬油的時候,則要等到1951年在台中舉辦的一場展會。當時,莊昭典為了打響自家品牌,首度喊出「西螺名產‧丸莊醬油」的口號。不料,此句文案威力驚人,深入大眾人心。許多同業紛紛效尤,西螺醬油的名聲傳遍全台灣。
不過此前西螺醬油已是民眾熟悉的好味道。丸莊醬油董事長莊英堯表示,在高速公路、縱貫線尚未開通前,跨越濁水溪連結的西螺大橋是民眾南來北往必經的交通要道。鄰近的西螺鎮,成了旅人停歇補給的中繼站。再啟程,手裡習慣帶上一瓶醬油作為伴手禮,贈送親朋好友,西螺醬油的名聲因而遠播。


丸莊醬油董事長莊英堯(左)、總經理莊英志(右)攜手延續百年老字號品牌,將西螺醬油文化發揚光大。
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美慧表示,西螺緊鄰濁水溪,水源豐沛,長年和煦氣候提供了醬油發酵最需要的穩定環境。因此,除了大廠牌,家家戶戶都有自家釀造的獨門口味。
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醬油成為西螺一支獨秀的在地產業,另方面也是源自當地謀生不易的現實。莊英堯解釋,1960、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家家戶戶「家庭即工廠」,但西螺是農業小鎮,居民除了務農、從事公職,鎮上工作機會不多,鄉間林立的醬油間是居民謀生的少數去處。
因此,面積不到50平方公里、僅有5萬人的西螺鎮上,就有十多家的醬油廠商,極盛時期,數量更是高達四十多家。
西螺醬油的開枝散葉,許多都和丸莊不無關係。今年是丸莊醬油成立的第107年,扛下重責的是第三代的莊英堯和莊英志。
莊英堯主管台北總公司、弟弟莊英志則負責掌管西螺廠務和觀光工廠。平日一南一北分掌丸莊,兩人因為受訪難得聚首。回到已改裝為觀光工廠的三代老店鋪,兄弟倆兒時成長的回憶歷歷在目。
行經擺滿醬缸的庭前,「到這裡是我的書房,」再往前兩步,「這裡是臥房。」莊英堯話剛落下,「不不不,書房是在這兒。」莊英志搶著追溯記憶裡的老地方。兩人從小在醬油間打滾長大,醬缸、醬油是最熟悉的事。
莊英堯高中時,正值父親衝刺事業階段,還在讀書的他也開始跟著幫忙。在莊英堯眼中,父親極具商業頭腦。當年北上參展,即是莊昭典不滿現有市場的大膽決定;比如市面上醬油常見440cc容量的透明瓶身規格,也是莊昭典搶先於同業的創舉。
莊英堯表示,當年物資缺乏,醬油業者多半回收舊瓶進行填裝,台語諺語「黑瓶子裝醬油(台語)」由此而來。當時,正為提升醬油質感找尋新包裝而苦惱的莊昭典,聽聞一家玻璃填裝廠因為客戶取消訂單,大批貨物無處可去。於是他靈機一動,將原本用來填裝汽水的透明玻璃瓶拿來裝醬油,使得瓶中醬色看來特別晶亮,廣受消費者好評,其他同業眼見如此,也開始相繼仿傚。
現代企業強調的品牌標誌,莊昭典在1930年代即頗具先見找來書法家,寫下「莊」字再畫上一個圓,作為企業識別,並沿用至今。






御鼎興醬油傳承手工窯燒的古法,釀製醬油新風味。

手工窯燒,記憶裡的醬香古早味
丸莊醬油,飄香百年,而近些年竄起的「御鼎興」則靠著手工窯燒的技法,讓西螺醬油留下了古早味。
今年50歲的謝裕讀,是傳承家中醬油事業的第二代。早年西螺醬油間林立,謝裕讀的父親在醬油廠裡,學會釀造手藝。1980年父親過世後,謝裕讀接下醬油生意。嫁入謝家才開始學做醬油的太太邱碧惠回憶,當時謝裕讀年紀不到30歲,小兒子也還在腹中。「一切只得靠自己!」
年輕時還有父親在旁指點幫忙,一肩扛起醬油事業後,謝裕讀才知道「獨自作業根本不一樣」。尤其釀造醬油,工序繁複,必須歷經蒸煮、發酵、洗麴、熬煮等多道步驟,稍不注意,就會失敗。
謝裕讀幾次就在發酵製麴的過程中吃了苦頭。他說,黑豆灑下麴種後,接下來得經過72小時的發酵。此階段,溫度尤其關鍵。有回發酵後該呈現黃芥末色的黑豆,就因發酵過度,成了黏稠狀,最後只能整批報廢做為肥料。
為了掌控溫度,御鼎興專為黑豆發酵的製麴室,外頭設有監控器控制溫度,並隨著季節變化,適時增溫、降溫。
蒸煮、冷卻到製麴的前半段工序決定了醬油50%的風味,而另外50%,則取決落缸後長達半年至一年的釀造期。謝裕讀解釋,黑豆發酵洗去菌絲後,得靜置二、三小時恢復活性,而後依據「乾式」、「半水」、「水壺」不同釀製方法,混入比例不一的粗鹽,再放入甕缸釀造。為了確保品質,謝裕讀每月都要巡視一回,直到一年後,開缸取出豆汁,再經過二次手工柴火熬煮,方能製成醬油。
黑豆製麴階段決定了醬油的風味,御鼎興老闆謝御讀仔細查看黑豆的發酵狀態,確保品質。
比起鍋爐加溫的醬油,御鼎興以柴火慢慢熬煮三、四小時的醬油,有一絲溫潤的滋味。許多四、五年級生,就為了記憶中的古早味,特地找上門。此前,一位台北企業家遍尋多處後,終於在御鼎興找到了懷念的老味道而感動不已。
不過,留住古早味並不簡單。接下醬油事業後,費時費工的工序,從未讓謝裕讀放棄手工熬煮的堅持,控制火候的爐灶,也是謝裕讀特地找來師傅打造的。
「不是隨隨便便找來水泥、磚頭蓋一蓋,打造爐灶得考慮對流,不是任何師傅都懂得做灶的技藝。」爐口寬度、傾斜角度,以及煙囪位置,說來全是學問。然而隨著時代進步,還留著傳統灶間的人家不多,做灶師傅已經難以找到。
御鼎興獨到的古早釀造方式,近年透過媒體報導,聲名大噪,不僅作家劉克襄、王浩一到訪拍攝節目,日本NHK節目「亞洲食紀行」遠道來台拍攝。此前由於規模小,謝裕讀還得兼營醬料批發生意。如今,古樸的釀造技法獲得消費者青睞,謝裕讀決定將重心轉回醬油,以時間釀造出甘甜的好滋味。
御鼎興醬油熬煮後濃香、甘醇,古早風味也勾起 許多四、五年級消費者的往日回憶。

黑豆復耕運動,找回醬油的源頭
以時間釀造的西螺醬油,香醇甘甜,更有人向下扎根,推動黑豆復耕計畫,讓醬油原汁原味全產自西螺。
每逢周末,台北花博假日廣場前聚集全台各地的農會、農民,擺攤展售辛苦了半年、一季的農產作物。
參與四、五年的蔡財興,和退伍不久的兒子北上擺攤。小小的攤位上擺的全是自家的產品,黑豆、黑豆茶、黑豆醋……。今年52歲的蔡財興5年前才半路出家成為農夫,此前他是灑水系統設備商、也曾從事改裝汽車、汽車精品業。蔡財興從小在西螺生長、工作大半輩子,最愛吃醬油。某天,透過一篇報導他才得知,許多用來釀製醬油的黑豆,絕大多數並非產自台灣。於是,蔡財興決定中途改行,投入黑豆的栽作,要讓西螺不只是醬油的故鄉,還是黑豆的故鄉。
蔡財興將自己人生意外轉彎,投入復興本土黑豆的心境轉折化為一首台語詩:「西螺醬油通人知,名聲透進各府內,黑豆以前大陸栽,現今自耕自種要自己來」高掛在店裡。
現在,蔡財興自耕和農民契作的黑豆耕地面積達70公頃,回想5年前初投入栽作時,地方滿是觀望的人。
過往種植黑豆費時費工,產值低,加上政府休耕政策補助,許多農民寧可休耕領取補貼,也不願投入耕作。為了吸引農民釋放土地轉作黑豆,蔡財興向農民承租耕地不只加碼提高租金,同時聘雇他們除草、幫忙給予零星補貼,將原本興趣缺缺的老農們一起拉來。


積極推動黑豆復種計畫的蔡財興,以先進的APP管理契作黑豆田,將地方產物和釀醬文化結合,讓西螺的醬油文化向下扎根。
不光向農民祭出利多,毫無農耕背景的蔡財興更向老農民、台南農改場求教,鑽研出一套獨門的栽作方式。一般黑豆耕作會選在第二、三天灌溉,蔡財興反其道而行,將第一次澆水期延至第8天。
蔡財興解釋,播種後,先不灌溉,表面土壤乾燥,黑豆為了生存,會向表層下的土壤找尋水份,使得主根不斷向下延伸,擁有強勁的抓地力,足以抵擋颱風和東北季風。一澆水,綿密的根系也能快速吸收水分,「別人只有一根吸管在吸水,我們的黑豆像是有一百根吸管。」蔡財興說。
利用植物生長特性的灌溉方式,同樣也用在黑豆的開花和結莢期,因此蔡財興種出的本土黑豆「台南5號」特別飽滿,平均一分地能收成280~300公斤;而其他人必須要30~35天才能收成的黑豆,在蔡財興手裡足足少了近一個星期。
蔡財興獨門祕技,還得有「地利」的幫助。西螺距離北迴歸線60公里的位置,使得當地天氣不若南部炎熱,卻擁有充足日光照射;入冬後,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至此處,也變得微弱,緊鄰濁水溪的耕地,也擁有豐沛水源,「這裡正是水頭風尾(台語)!」。
種出的本土黑豆,除了加工成黑豆茶、黑豆醋等產品,蔡財興也和西螺大同、華泰、陳源和醬油品牌合作,讓醬油從黑豆到產品,全是原汁原味的「西螺製造」。「將地方產物和釀醬文化結合,路才會走得長遠。」頭髮花白的蔡財興堅信地說。
飽滿、渾黑的本土黑豆「台南五號」, 釀製出的醬油,色香味獨特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