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α遇到β 客家料理創藝

除了重油、重鹹等刻板印象,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新時代的客家料理,以傳統為基底,還添加了養生觀念和創意。
2016年名為「客家α堵著創意β——當有藝思」的客家料理比賽,參賽隊伍舞刀弄鏟展手藝、拚創意,成果不但令人驚豔,更顛覆一般人對客家美食的想像……
客家委員會結合桃園市、南投縣、屏東縣、台東縣等縣市共同舉辦的「2016客家美食料理比賽」,從8月揭幕至10月底止,陸續由北區「米篩目遇見北海龍王之蝦兵蟹將」、東區「廚神遇阿婆—客家好煮藝」、中區「茶鄉遇客鄉—客家茶餐」、南區「料理職人遇到粄條三兄弟」接力展開,主題兼具地方特色與創意,令人期待。
「我們要透過美食無遠弗屆的穿透力,讓大家感受客家最令人垂涎的文化底蘊。」客委會主任委員李永得在開幕記者會上豪氣萬丈地說。
2016客家料理大賽在桃園揭幕,右四為桃園市長鄭文燦,左三為桃園客家事務局長蔣絜安。

當米篩目遇見北海龍王之蝦兵蟹將
首場競賽8月底在桃園登場。該場活動由客委會主辦、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共同承辦。以「米篩目遇見北海龍王之蝦兵蟹將」為主題,讓傳統客家米食──米篩目與桃園永安漁港的海鮮來一場邂逅,激盪出創新的好滋味。
客家米食眾多,為什麼偏偏米篩目獲選為主角?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米篩目是早期客家務農時經常吃的點心之一,其製作過程需忍受高溫蒸溽,「是一種充分體現客家在有限物質條件下勤儉刻苦的代表食材」。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蔣絜安進一步表示,米食與客家族群生活息息相關,早期農業社會,客家人特別喜歡吃「粄」。且粄的變化多端,可以針對節慶祭祀準備不同的粄。
粄粹過篩,擠壓出條狀的米食,煮熟放涼後即為客家常民美食米篩目。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客家粄條(南部稱「面帕粄」),就連今年5月蔡總統就職國宴上都指定要有一道客家粄條。
米篩目製程其實不難,將洗淨的在來米浸泡三、四小時後研磨成米漿、瀝乾,蒸煮成粄粹,再將粄粹過篩擠壓成條狀,滾水煮熟放涼,便成為甜、鹹皆宜的客家美食「米篩目」。
「可以乾炒,也可以煮湯;可以吃甜的,也可以吃鹹的;冷熱、乾濕皆宜,變化多端。」蔣絜安指出,桃園希望能強化客家美食品牌,找出特色,而過去客家沒有特別強調米篩目這個方便又變化多端的食材,非常適合拿來做主題,「簡單、樸實的米篩目,可以結合時令做變化,夏天吃冷的,加仙草、綠豆、拌點糖水,冰涼的吃;如果當成主食,加油蔥、香菇、韭菜、蝦米、豆乾、豬肉炒香,就非常令人驚豔。」蔣絜安說,這就是客家族群的生活智慧。
榮獲北區職業組冠軍的「辣妹子」,以米篩目做粽餡,創意十足。

山與海的邂逅
米篩目搭配海鮮倒是一個新鮮的組合。
由於客家族群多居山區,對海鮮比較陌生,早期要吃一條新鮮的生魚都很困難,一般只有鹹魚吃。蔣絜安表示,桃園因地理環境特殊,新屋、觀音是難得的濱海客家庄。於是以桃竹苗為範疇的北區客家料理比賽,便選擇客家過去較少用到的海鮮來搭配米篩目,讓米篩目遭遇北海龍王之蝦兵蟹將。
出身苗栗客家人的駱進漢主廚是評審之一,他表示,米篩目本身味道清淡,適合與各種食材搭配。「用在來米做成的米篩目,經過川燙後非常Q,米香味濃,無論煮湯或炒,加任何味道下去都很獨特。」
「食材只要選擇對、作法對,就會很好吃。」駱進漢指出,一般米篩目料理多炒油多、醬汁多的配料,與海鮮搭配的話,要用海鮮高湯來呈現它,味道較清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