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合會20週年 向世界傳遞台灣經驗

20年了,肩負我國國際援助重責的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透過農業、醫療、人道等援助計畫,走入非洲、中南美洲、亞太區域等角落,以行動拉近了台灣與世界的距離。
1959年,是標誌台灣國際地位轉變的重要一年。經過了1950年代的美援階段,成熟而富足的台灣終於有所餘裕,向世界伸出援手。「台灣從受援國轉而成為援助國,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難得案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施文斌表示。
1959年我國派出第一支農耕隊後,此後五十餘年間政府、民間的援外腳步不曾間斷,海地、諾魯等五大洲國家,都有台灣援外團隊的蹤影。
在派出第一支農耕隊前往越南西貢後,此後五十餘年,政府、民間對外的國際援助不曾間斷,腳步從非洲的賴比瑞亞起始,橫跨中東、中南美洲、亞太區域,援助項目跨及農漁養殖、水利工程、醫療防疫等領域。而援外版圖,更少不了國合會的身影。
1996年創立,承接並整合「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海外經濟合作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援外任務的國合會,更在此後20年間,透過農業、醫療、教育……等方式援助邦交國、非邦交國,以實際行動鏈結國際。
這一年,國合會的成立不但宣告台灣國際合作業務走向專業透明,也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更為緊密。
施文斌表示,過往透過農技團目標單一、成效有限,國合會成立後和國際組織合作密切,也使得援外觸角向外延伸。1996年國合會成立當年即攜手「歐銀」,援助轄下的受援國。因此國合會前進許多不曾企及的國家,例如東歐羅馬尼亞、中亞約旦、哈薩克等國家。
在歡慶20週年之際,國合會秘書長施文斌期許透過不間斷的援助計畫, 將台灣經驗向世界傳遞。(林旻萱攝)

援助計畫多元,任務轉型
目前,農業、公衛醫療國際合作計畫依然是國合會業務推動的重點,從「農耕隊」一路演變至今的技術援助團隊,如今隨著受援國需求改變,提供協助的方式、項目也變得多元而細緻,包括「資通訊」、「環境」、「教育」等援外協助也見到了具體成效。
例如在農業領域中,國合會在2000年即派出農藝專家李國銓協助聖多美普林西比農民種植木薯、玉米等糧食作物。近年,伴隨糧食不足衍生的貧窮問題,國合會更和技術團共同發想,結合「農產批發」與「農民市集」功能,成立首座農業多功能中心。
過去農民每當收成後,即會將作物拿到路旁兜售,導致價格混亂、中盤剝削。透過技術團首度引進農產批發與農民市集的概念後,在技術團背書下的蔬果農產不但深受民眾喜愛,也提高了農民所得。
地點轉至中南美洲的宏都拉斯,國合會派出農業技術團協助當地成立「馬鈴薯種薯繁殖中心」。作為宏都拉斯重要糧食作物,由於缺乏種子業者,宏都拉斯長年來必須自鄰近的瓜地馬拉進口馬鈴薯,不但成本高昂,也使得當地供需失衡。因此,2014年國合會即進駐協助,改善當地育種、防治病蟲問題,提升馬鈴薯的收穫量。
諾魯、吉里巴斯……,因氣候地理條件難以種植葉菜蔬果的國家,都在國合會技術團的協助下,育種有成。
醫療團志工前進邦交國瓜地馬拉,為醫療資源匱乏的當地民眾提供義診。
另一個在國合會援助項目中,和農業同等重要的醫療援外計畫,則一次又一次以醫療行動,拯救無數人的生命。
早於國合會成立之前,1962年我國即派出軍醫赴非洲利比亞提供醫療援助,而後腳步遍及中東沙烏地阿拉伯、非洲賴比瑞亞、南太平洋吉里巴斯等國家。其中,國合會投入援助已逾多年的非洲布幾納法索醫療團,更是台灣國際醫療團投入國際援助的一頁縮影。
國合會正式成立後,派出醫療團進駐布吉納法索第三大城古都古市(Koudougou)友誼醫院,為當地民眾提供即時的醫療救助。除了院內看診,布吉納法索醫療團決定走入偏鄉角落,遠赴距離醫療團駐紮第三大城古都古市四、五十公里外的村莊,提供每2個月一次的巡迴看診。
除實際醫療外,國合會更向下扎根,培訓當地醫事人員,提升整體就醫品質。2011年,醫療團也向當地學員提供緊急傷口處理、孕期檢查等基礎醫事訓練。協助提升第一線人員基礎醫事訓練的「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2005年開辦以來,迄今已為三十多個國家、三百多人次醫事人員完成訓練。

因應在地需求,調整方式
以資通訊領域而言,目前國合會的資通訊合作計畫,多半是協助當地國家「政府E化」工程。今年在WTO一場貿易援助研討會,就展現國合會協助貝里斯推動關稅便捷化的成果。
在教育領域,國合會透過成立獎學金制度攜手台灣21所學校,成立國際合作策略聯盟(Taiw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lliance),設置35種學程,針對學員所需,媒合課程。同時,每年也設置資通訊、企管等15~16個短期訓練班,向邦交國、非邦交國學員提供培訓。「學生看似都是獨自前來就學、受訓,但當學員返國、就業、工作,實是將在台灣累積的人際網絡一步步向外擴大。」施文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