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年・幸福透光 楊士毅剪紙人生
小小的人兒歡欣鼓舞、點點星光布滿紅紙、樹木花朵枝盛葉繁……,大紅色紙裡每處細節,都是剪紙藝術家楊士毅想為眾人許下的願望和祝福。
新年伊始,楊士毅更以「家」為名,結合剪紙創作在台北街頭點起了《家(ㄍㄟ)》之花燈,邀請眾人在過年團聚的時候,一起走進花燈、一同分享溫暖。
金雞年到來,沿街氣氛歡喜熱鬧。
台北西門町中華路上,出現一隻鐵製的大紅風向雞,高高站在屋簷,模樣討喜地隨風搖擺。
朝向道路,寬10公尺、高3公尺的牆上,一整面以不織布剪成的大紅剪紙,兩尊討喜的人物,居於牆面中央,上頭星光滿布。紅布底下,溫暖的亮光透出,人影穿梭;望向頭頂天花板,是紅布剪出的穹頂星光,另一側的矮牆,繁花盛開的樹影剪紙旁,寫滿了向眾人募集來的「寫給家的一句話」。
以「家」為名,這是剪紙藝術家楊士毅應2017台北燈會之邀,在農曆雞年到來之際,取「雞」之台語發音,所延伸打造出的「家」之花燈。
打破燈會只能從外觀賞的習慣,楊士毅設計的作品:《家(ㄍㄟ)》,讓人們一起走入猶如家的空間,或坐或臥,成為花燈的一部分,讓人看見自己就是家中最美麗的風景。
因此,「起家、起家(台語),我就在春節雞年蓋一個家,希望人們在過年團聚的時刻,記得家中的燈火是最美麗的光,並期待大家觀賞、團聚後,帶著美好的力量回到社會。」
作品裡喻有美好的祝福,是2013年開始剪紙的楊士毅,以十多年時間,全力掙扎、叩問生命,才換來的創作風貌。
揮別憤怒,找尋快樂的起源
冠上剪紙藝術家頭銜前,楊士毅的身分,是企畫、攝影師,也是導演。先後就讀台南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楊士毅學生時代時,天分早早外顯。27歲前,楊士毅已獲獎無數,但那時的他並不快樂。「儘管獲獎無數,卻沒有一項肯定是自己給自己的。」他說。
童年時離開父母、寄人籬下的日子,敏感的他充滿不安與憤怒,毫無標準可言的創作世界成了楊士毅的出口。
自認毫無藝術天份、畫圖也畫不來,楊士毅選擇門檻較低的攝影創作。彷若映照自己的心境與困惑,那時拍下的攝影作品,一幀幀充滿了疏離、晦澀。
直到偶然見到漢聲出版社的剪紙叢書,裡面一幅線條簡樸、色彩鮮艷的作品吸引了他。見到當下,楊士毅內心洋溢快樂,「這幅作品的主人想必生活在快樂的環境中,才擁有如此豐沛的創作能量。」滿腹疑惑的他,決定動身追尋答案。
他申請雲門「流浪者計畫」,遠赴陝西,想親自拜訪作品的起源。一來到陝西,楊士毅卻愣住了。原來,剪紙作品出自陝西「剪花娘子」庫淑蘭的手裡,楊士毅在2016年TEDxTaoyuan演講會上現出她的照片。
滿頭白髮的她,住在陝西黃土高原的一處簡單屋宅裡,泛黃的報紙糊滿牆面、幾根木頭就架起一張床,一方小小的石塊,是她畫下草圖、動手剪紙的地方。
她的日子並不富裕,一路的成長背景更是艱辛。農村生活困苦,家中在庫淑蘭4歲時,將她許配到別人家中作童養媳,17歲結婚後,沒有愛情的婚姻,充滿波折。但日子的磨難絲毫未減她作品的雀躍與歡愉。作品裡手足舞蹈的人兒、鮮豔的色彩與開心的神情,處處可見。
「比起自己,她理應更有資格放棄這個世界,但為何她沒有?」楊士毅不解。「或許她看見的是這世界的美麗,而非匱乏,才剪出了如此精彩的作品。」
新年伊始,楊士毅更以「家」為名,結合剪紙創作在台北街頭點起了《家(ㄍㄟ)》之花燈,邀請眾人在過年團聚的時候,一起走進花燈、一同分享溫暖。
楊士毅更以「家」為名,結合剪紙創作在台北街頭點起了《家(ㄍㄟ)》之花燈。(莊坤儒攝)
金雞年到來,沿街氣氛歡喜熱鬧。
台北西門町中華路上,出現一隻鐵製的大紅風向雞,高高站在屋簷,模樣討喜地隨風搖擺。
朝向道路,寬10公尺、高3公尺的牆上,一整面以不織布剪成的大紅剪紙,兩尊討喜的人物,居於牆面中央,上頭星光滿布。紅布底下,溫暖的亮光透出,人影穿梭;望向頭頂天花板,是紅布剪出的穹頂星光,另一側的矮牆,繁花盛開的樹影剪紙旁,寫滿了向眾人募集來的「寫給家的一句話」。
以「家」為名,這是剪紙藝術家楊士毅應2017台北燈會之邀,在農曆雞年到來之際,取「雞」之台語發音,所延伸打造出的「家」之花燈。
作品《年獸》
因此,「起家、起家(台語),我就在春節雞年蓋一個家,希望人們在過年團聚的時刻,記得家中的燈火是最美麗的光,並期待大家觀賞、團聚後,帶著美好的力量回到社會。」
作品裡喻有美好的祝福,是2013年開始剪紙的楊士毅,以十多年時間,全力掙扎、叩問生命,才換來的創作風貌。
楊士毅的大型剪紙作品:《伯公的祝福》在新竹新瓦屋冬季藝術展高高架起,希望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關懷與珍惜。 (楊士毅提供)
揮別憤怒,找尋快樂的起源
冠上剪紙藝術家頭銜前,楊士毅的身分,是企畫、攝影師,也是導演。先後就讀台南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台灣藝術大學研究所,楊士毅學生時代時,天分早早外顯。27歲前,楊士毅已獲獎無數,但那時的他並不快樂。「儘管獲獎無數,卻沒有一項肯定是自己給自己的。」他說。
童年時離開父母、寄人籬下的日子,敏感的他充滿不安與憤怒,毫無標準可言的創作世界成了楊士毅的出口。
自認毫無藝術天份、畫圖也畫不來,楊士毅選擇門檻較低的攝影創作。彷若映照自己的心境與困惑,那時拍下的攝影作品,一幀幀充滿了疏離、晦澀。
楊士毅的作品裡,小小的人兒總是歡喜笑著。(楊士毅提供)
他申請雲門「流浪者計畫」,遠赴陝西,想親自拜訪作品的起源。一來到陝西,楊士毅卻愣住了。原來,剪紙作品出自陝西「剪花娘子」庫淑蘭的手裡,楊士毅在2016年TEDxTaoyuan演講會上現出她的照片。
滿頭白髮的她,住在陝西黃土高原的一處簡單屋宅裡,泛黃的報紙糊滿牆面、幾根木頭就架起一張床,一方小小的石塊,是她畫下草圖、動手剪紙的地方。
她的日子並不富裕,一路的成長背景更是艱辛。農村生活困苦,家中在庫淑蘭4歲時,將她許配到別人家中作童養媳,17歲結婚後,沒有愛情的婚姻,充滿波折。但日子的磨難絲毫未減她作品的雀躍與歡愉。作品裡手足舞蹈的人兒、鮮豔的色彩與開心的神情,處處可見。
草稿上的線條、筆畫,都是楊士毅不怕失敗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