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滋養 守護清泉 — 丁松青神父

來到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部落,一座位在山腰的教堂,被翠綠山巒圍繞其中,灰色的牆面上綴著藍色的窗。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小巧的教堂顯得耀眼卻又像隱居於世。從遠處眺望這座充滿歷史感的聖十字架天主堂,時間彷彿慢了下來,油然升起一股靜謐感,遠從美國來到台灣的神父丁松青,也是這樣靜靜守著天主堂,守著清泉部落,一任歲月流轉40年。
丁松青神父1946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8歲時父親因病過世,由母親獨自扶養長大。母親的堅毅與包容,讓他在愛的環境下成長,也因為母親的愛,希望孩子快樂而支持丁松青與哥哥丁松筠就讀神學院,兄弟兩人先後被耶穌會派到台灣服務。
丁松青用他的美學設計教堂裡的彩繪玻璃、繪畫雕刻,希望讓大家感到生機盎然、心情愉悅。
童稚的丁松青常常想,過世的父親去了哪裡,有時候不免感到孤獨,但就是這份孤獨,讓他聆聽上帝的聲音,他意識到父親已回到上帝身邊,於是決定投入神職,讓自己更接近上帝,也藉此懷念父親。

是教堂也是藝術殿堂
從小喜歡畫畫的丁松青,小時候參加彌撒,根本無心聽台前的神父講道,目光完全被教堂裡美麗的彩繪玻璃窗給吸引,也許這就是丁松青心中教堂的樣子。1976年被分配到新竹五峰山區服務的丁松青,看到教堂斑駁的歲月痕跡,光禿禿的牆面慘白了無生氣,他想讓牆壁多些色彩,便發揮自己擅長的藝術美學,著手繪製彩繪鑲嵌玻璃。他精心挑選各色玻璃,一片片切割、拼組鑲嵌,讓聖經故事、自然花鳥全成為窗戶上的美麗風景。
其中一幅耶穌祈禱圖是丁松青最喜歡的作品,那帶有層次的紅色玻璃拼組成耶穌身上的袍子,玻璃裡自然的紋路,讓袍子在光線的照射下散發光澤,尤其在黃昏時,窗上透出一片祥和的氛圍,更是丁松青認為最美麗的時刻。隨著不同時刻的光線,彩繪玻璃透出的光彩也各有景致,讓教堂呈現不一樣的美麗,但相同的是,丁松青用心為天主堂妝點的美麗容顏。
丁松青以原住民元素彩繪教堂牆面、設計十字架,讓天主堂不只是當地信仰中心,更像是藝術與文化的殿堂。
除了彩繪玻璃窗,祭壇也被丁松青鋪上藍黃相間的條狀色塊磁磚,「像是流水一般,從山上的泉源湧到河裡」,象徵生命的泉源,室內彷彿有氣場流動,以往單調灰暗的教堂,瞬間生氣盎然,教堂裡的人們,心中自然升起喜悅,頓時覺得活力充沛。
清泉部落的居民以泰雅族為主,丁松青在教堂後方的牆上,彩繪原住民的壁畫,就連十字架也都以泰雅圖騰設計,不需要文字或語言,丁松青用繪畫傳遞他對清泉及居民的愛,將教堂融入原住民元素,讓教堂成為當地的信仰與文化中心。
除了打點教堂,丁松青更在教堂外籃球場的牆上,繪製馬賽克拼貼壁畫。牆上繪製的圖案,全是丁松青苦思許久,精選的聖經故事。例如《舊約聖經》裡達味因為獲得上帝的力量,用石頭戰勝了巨人哥肋雅,藉以象徵勇氣。除了聖經故事,丁松青也將泰雅戰士征服太陽劃分日夜的傳說放入壁畫裡,生動描繪戰士拉弓射日時肢體的力與美,用來鼓舞人們遇到困難不要放棄、堅持到底。這些馬賽克拼貼看似簡單,實則十分費工,必須先在紗布上繪製,再一次一小塊的貼到牆上,用水泥黏合。每完成一部份,丁松青便仔細檢視顏色的搭配,就連人物面容的方向,也都一試再試,只要稍覺不合適,便拆掉重來。在丁松青的努力與堅持下,從1985年動工,一點一滴,耗費15年,象徵力量、希望、自由、勇氣的美麗拼貼終於在2000年全部完工。
在清泉生活40年,丁松青早已將這裡當作家鄉, 讓家更美更好,是他始終的堅持。

蓋一座愛的堡壘
每周丁松青都會用中文及泰雅族語在天主堂為信徒做彌撒,曾在多國進修,會說12種語言的丁松青,卻笑稱自己說得很少,都直接用雙手傳道。
山地資源較都市缺乏,在丁松青來到清泉之前,山地的幼童必須下山到竹東市區就學,有些地處偏遠,父母離家工作,由祖父母隔代教養的孩子,因此失去就學的機會。丁松青不忍於此,1998年將一座距天主堂20分鐘車程的廢棄教堂,整建為聖心幼兒園,為附近山區部落,蓋了第一所幼兒園。
雖然經費資源有限,但園區仍以政府的原住民補助作為經費來源,不收學費,僅收取每月幾百元的車資,與都市私立幼兒園動輒萬元的學費相比,大大減輕經濟困難家庭的負擔。園區廣徵各界愛心,捐贈書籍衣物,認養孩童學費,或協助幼兒園的環境維護,也會商請老師前來教授原住民母語及工藝課程,不讓孩子因資源貧乏而影響學習品質。每當丁松青前往幼兒園教授英文課程,看著孩子臉上天真無邪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滿足。
除了幼兒園,信奉「身體力行」的丁松青,還將清泉當地一間因債務問題而荒廢多年的互助合作社的債款還清,重新整建為「桃山青年文化中心」。丁松青向教育部提出申請計畫,讓中心能建置簡單書庫,提供電腦課程的教授,希望透過數位學習,協助部落縮短城鄉的差距。整建過程中一度發生政府回收產權的狀況,丁松青多次奔走,他不介意由誰經營管理,只希望讓清泉的青年,能有一方學習的空間。
談起費時15年才完成的馬賽克拼貼壁畫,丁松青俏皮地模仿泰雅戰士射太陽,表示遇到困難也要持續堅持、不放棄。

清泉大家長
丁松青為孩童蓋了幼兒園,為青年建立文化中心,也為旅人興建清泉山莊,希望讓遊客駐足,為人口外流的山區村落,帶來更多機會。清泉部落裡的大小事,丁松青都親力親為,他不只是神父,更像是清泉的大家長,除了結婚生子的祝福、貧病家庭的關懷援助之外,丁松青甚至主動幫獨居的更生人修建房屋,以行動鼓勵他們再起。全然付出,不求回報,這些早已超越神父職責,一切都是丁松青對清泉的關愛。
對丁松青而言,清泉早已是他的家鄉,不只用藝術和園藝將教堂內外整理得漂亮美觀,周遭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是他在乎的。為籌集修繕經費,丁松青將自己費時兩年所繪製的彩繪玻璃作品,全數捐出來義賣,為社區的環境美化籌集資金。丁松青率領團隊整建房子的外觀,修補牆面,設計富有原住民或聖經意涵的圖畫,漆上顏色與圖騰。街上一處被丁松青稱為蝴蝶公園的角落,原是土石流崩塌的坡坎,在丁松青與志工青年的協助下,搬來石塊修補,並種上美麗的花草,吸引各種蝴蝶前來,擺上丁松青修補的廢棄木雕,搭配旁邊屋牆上彩繪的泰雅傳說,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現在來到清泉部落,走進村裡就像是走進一幅畫裡。
丁松青不僅是天主堂的神父,更像是清泉大家長, 讓居民幸福生活是他最大的期望。
從街道、坡坎、屋牆的外觀,丁松青修補、美化,他自願籌措經費、付出時間,親自動手修修補補,即使是政府主導的工程,他也主動參與討論。丁松青對於美學的堅持,不論是顏色搭配、線條平衡或是畫面和諧,旁人看來或許會覺得丁松青有點龜毛管太多,但對丁松青而言,清泉是他的家,讓清泉更美好,是他責無旁貸的事。當年初次來到清泉,是熱情活潑的居民溫暖了他在異鄉孤獨的心,讓他找到歸屬。而今丁松青在清泉投入人生大半的歲月,未來將繼續用愛守護清泉,用藝術豐富居民的生活,讓大家喜歡自己的家,共同發掘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