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教百年 一代留台情誼
1950年代起,大馬華人流行「留學台灣」,許多台灣人在大學時期認識的僑生大都是馬來西亞籍。僑委會主辦的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簡稱「海青班」),來自大馬的學生人數也遠多於其他國家。根據教育部2016年統計,國際學生人數中,馬來西亞學生計1萬6,051人,佔東協十國的五成四,居東協之冠。台馬教育交流熱絡,在東南亞各國中無人能出其右。
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三百多年前為經濟資源渡海到南洋發展,進而在此落地生根,馬來西亞的華語教育故事於焉展開。
百年傳承‧華教傳統
從最早以各宗親祠堂為場地,開設私塾,教授《三字經》、《百家姓》等典籍開始,大馬的華文教育即發展蓬勃。其後因受到英國殖民政府打壓,更激起華人的危機感,在二次大戰前,大馬已有一千四百多所華文學校,肩負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1957年,馬來亞(Malaya,馬來西亞獨立前的名字)脫離英國獨立,華人在其中亦有貢獻,惟1956年提出的「拉薩克報告書」,雖承認三種語文(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學校合法並存,卻傾向將課堂用語定於「國語」(馬來語)之下。為此,大馬華人開始展開華語受教權利的長期抗戰。
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抗爭、論辯與演變,現今馬來西亞有1,298所華文小學(簡稱「華小」),皆以華語授課,由政府補助。「華小約有八十萬的學生,學制是從一到六年級,跟台灣相同,舉凡在華小念過書的學生,不管書寫或口語都可以跟華人進行良好的溝通。」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章計平表示。
華小畢業之後,學生可選擇進入到國民中學、國民型中學跟獨立中學三類中學。採馬來語授課的國民中學與馬、華語並用的國民型中學同採五年學制。僅有10%的華小生進入的獨立中學(簡稱「獨中」),由私人興學,不受政府補助,六年制,採華語教學,因與台灣的中學制度相同,不少學生畢業後可到台灣繼續升學。
留台人的故事
獨中學生選擇到台灣讀大學除了學制相仿外,更有其歷史背景。早年,獨中的畢業生受限於大學名額有族裔的配額,無法進入當地大學讀書,只好轉往國外深造。195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防堵共產勢力擴張,提供美援鼓勵華裔青年前往「自由中國」──台灣留學;台灣高等教育水平佳,語言溝通無礙,費用亦較歐美國家低廉,吸引許多大馬華裔子弟負笈台灣。美援終止後,僑教政策接續,大馬僑生來台求學五十多年源源不絕,造就了馬來西亞今日有七萬多名留台人,章計平娓娓道來這段台馬教育的淵源。
但當年,留台人學成歸國,學歷不受大馬政府承認,返國後只好選擇進入獨中系統授課。「目前獨中體系內超過一半以上的師資是留台人」,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簡稱「留台聯總」)會長方俊能引述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的統計。回獨中任教的留台人,一邊善用專業,教育後進,同時也分享自己的留台經驗,潛移默化地促成更多的學生到台灣求學。畢業於吉隆坡坤成中學(創立於1908年的獨中)、就讀拉曼大學大二生的陸家俊說,獨中班上40名學生,就有26人到台灣讀大學。
留台人在台累積的專業,也為其打下一片天,丹斯里吳德芳畢業於成功大學化學系,他不僅將旗下多美集團經營得有聲有色,更深入華人社團貢獻良多;在政治圈官拜副部長的周美芬畢業於政大中文系;晚近的留台生黃書琪,政大新聞系畢業後返國,從記者轉戰政壇,現為柔佛州士乃區州議員;師大藝術系畢業的鐘金鉤,更是首位在馬來西亞國家畫廊辦展的華裔藝術家。
留台人更親身見證了台灣社會的發展。方俊能留學台灣期間(1986~1990),正逢台灣從戒嚴到解嚴時期,報禁開放,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日子。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理事長拿督劉康捷、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公會全國總會長拿督江華強都曾表示,留台期間見識了台灣當年經濟起飛,全體人民苦拚實幹的精神。二十多年後,同是留台人、現任塔圖科技東南亞業務總監的蘇明誠親身經歷了2014年「太陽花學運」新世代的社會運動。現在留台人來台灣,都還是用「回台灣」,而不是「去台灣」,台灣儼然是許多大馬留台人的第二故鄉了。
留台聯總:台馬教育交流的平台
大馬留台生返國後,更匯聚成為一股力量。197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除了維繫留台人情誼外,更積極向大馬政府爭取承認台灣學歷。這是一條漫長且困難的路,方俊能引述當年留台聯總創會會長賴觀福曾提起的小插曲,留台人為了向政府爭取承認中華民國學歷,藉由各種管道疏通表達,卻只得到一句回覆:「You are asking for the moon.」(癡人說夢話)。這項任務努力了二十多年,直到1996年大馬政府才承認8個醫學系、7個牙醫系及3個藥劑系;2012年,台馬簽訂高教評鑑品質互信聲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方俊能說:「現在留台聯總更進一步訴求,希望政府承認以此文憑進入公共服務領域裡服務。」
留台聯總位在大馬華人密度最高的「八打靈再也」,四十多年來,成了無數大馬華裔子弟想一圓留學台灣夢想的起點。留台聯總做為台馬教育的平台,升學輔導工作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每年定期舉辦高等教育展,透過旗下40個屬會(14個地區性屬會,26個校際分會)走遍大馬各地,招募有意到台灣讀書的學子。
2016年6月留台聯總與相關單位首次嘗試舉辦徵才博覽會,召集了大馬台商企業共襄盛舉,提供五百多個工作機會,媒合企業與留台人,讓留台的大馬學生一畢業就能返鄉工作,貢獻在台灣所學的專業知識。此外,留台聯總還提出與台灣大專院校合作的師資培育計畫(合作培育獨中師資),及產學合作計畫(大專院校之創新研發與大馬企業合作),均希望藉由多元的嘗試,擴展雙方的合作。
高教交流
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三百多年前為經濟資源渡海到南洋發展,進而在此落地生根,馬來西亞的華語教育故事於焉展開。
馬來西亞傳承的華語教育,使中華文化在大馬百年不墜。(莊坤儒攝)
百年傳承‧華教傳統
從最早以各宗親祠堂為場地,開設私塾,教授《三字經》、《百家姓》等典籍開始,大馬的華文教育即發展蓬勃。其後因受到英國殖民政府打壓,更激起華人的危機感,在二次大戰前,大馬已有一千四百多所華文學校,肩負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1957年,馬來亞(Malaya,馬來西亞獨立前的名字)脫離英國獨立,華人在其中亦有貢獻,惟1956年提出的「拉薩克報告書」,雖承認三種語文(馬來語、華語、淡米爾語)學校合法並存,卻傾向將課堂用語定於「國語」(馬來語)之下。為此,大馬華人開始展開華語受教權利的長期抗戰。
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抗爭、論辯與演變,現今馬來西亞有1,298所華文小學(簡稱「華小」),皆以華語授課,由政府補助。「華小約有八十萬的學生,學制是從一到六年級,跟台灣相同,舉凡在華小念過書的學生,不管書寫或口語都可以跟華人進行良好的溝通。」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章計平表示。
華小畢業之後,學生可選擇進入到國民中學、國民型中學跟獨立中學三類中學。採馬來語授課的國民中學與馬、華語並用的國民型中學同採五年學制。僅有10%的華小生進入的獨立中學(簡稱「獨中」),由私人興學,不受政府補助,六年制,採華語教學,因與台灣的中學制度相同,不少學生畢業後可到台灣繼續升學。
僑委會主辦的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 開設如美容美髮造型、餐旅管理、農園生產等科系, 亦是大馬華人習得一技之長的管道。
留台人的故事
獨中學生選擇到台灣讀大學除了學制相仿外,更有其歷史背景。早年,獨中的畢業生受限於大學名額有族裔的配額,無法進入當地大學讀書,只好轉往國外深造。195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防堵共產勢力擴張,提供美援鼓勵華裔青年前往「自由中國」──台灣留學;台灣高等教育水平佳,語言溝通無礙,費用亦較歐美國家低廉,吸引許多大馬華裔子弟負笈台灣。美援終止後,僑教政策接續,大馬僑生來台求學五十多年源源不絕,造就了馬來西亞今日有七萬多名留台人,章計平娓娓道來這段台馬教育的淵源。
但當年,留台人學成歸國,學歷不受大馬政府承認,返國後只好選擇進入獨中系統授課。「目前獨中體系內超過一半以上的師資是留台人」,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簡稱「留台聯總」)會長方俊能引述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的統計。回獨中任教的留台人,一邊善用專業,教育後進,同時也分享自己的留台經驗,潛移默化地促成更多的學生到台灣求學。畢業於吉隆坡坤成中學(創立於1908年的獨中)、就讀拉曼大學大二生的陸家俊說,獨中班上40名學生,就有26人到台灣讀大學。
拉曼大學校園的留言板上,亦可見大馬的多元文化。
留台人更親身見證了台灣社會的發展。方俊能留學台灣期間(1986~1990),正逢台灣從戒嚴到解嚴時期,報禁開放,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日子。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理事長拿督劉康捷、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公會全國總會長拿督江華強都曾表示,留台期間見識了台灣當年經濟起飛,全體人民苦拚實幹的精神。二十多年後,同是留台人、現任塔圖科技東南亞業務總監的蘇明誠親身經歷了2014年「太陽花學運」新世代的社會運動。現在留台人來台灣,都還是用「回台灣」,而不是「去台灣」,台灣儼然是許多大馬留台人的第二故鄉了。
留台聯總:台馬教育交流的平台
大馬留台生返國後,更匯聚成為一股力量。1974年成立的「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除了維繫留台人情誼外,更積極向大馬政府爭取承認台灣學歷。這是一條漫長且困難的路,方俊能引述當年留台聯總創會會長賴觀福曾提起的小插曲,留台人為了向政府爭取承認中華民國學歷,藉由各種管道疏通表達,卻只得到一句回覆:「You are asking for the moon.」(癡人說夢話)。這項任務努力了二十多年,直到1996年大馬政府才承認8個醫學系、7個牙醫系及3個藥劑系;2012年,台馬簽訂高教評鑑品質互信聲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方俊能說:「現在留台聯總更進一步訴求,希望政府承認以此文憑進入公共服務領域裡服務。」
留台聯總位在大馬華人密度最高的「八打靈再也」,四十多年來,成了無數大馬華裔子弟想一圓留學台灣夢想的起點。留台聯總做為台馬教育的平台,升學輔導工作是他們的主要任務,每年定期舉辦高等教育展,透過旗下40個屬會(14個地區性屬會,26個校際分會)走遍大馬各地,招募有意到台灣讀書的學子。
2016年6月留台聯總與相關單位首次嘗試舉辦徵才博覽會,召集了大馬台商企業共襄盛舉,提供五百多個工作機會,媒合企業與留台人,讓留台的大馬學生一畢業就能返鄉工作,貢獻在台灣所學的專業知識。此外,留台聯總還提出與台灣大專院校合作的師資培育計畫(合作培育獨中師資),及產學合作計畫(大專院校之創新研發與大馬企業合作),均希望藉由多元的嘗試,擴展雙方的合作。
積極朝向國際化發展的拉曼大學,每年均有大批的國際學生往來交流學習。
高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