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貼九份情 胡達華的釘畫世界
漁夫帽、牛仔褲是胡達華的固定裝束,後方的自畫像是他唯一的人像作品。(林格立攝)
拿起鐵皮剪刀,剪下啤酒罐上的小片色塊,先用鐵鎚敲平,再釘到檜木板上,胡達華用鐵鎚當畫筆,各色的金屬片當顏料,在木板上釘出一幅幅他記憶中的山城九份。這手技法在國際鮮見,他曾應邀到美國、日本、中國大陸、韓國辦展、教學,更曾榮獲朱銘長青藝術創作獎與「南瀛美展」視覺設計佳作等獎項,是正宗台灣出品的釘畫大師。
「九份」、「五金」、「美術」是胡達華一生的三大關鍵字。出生在山城九份,胡達華二十多歲才離鄉背井到台北求職,從受雇於人到自己創業,都不離金屬貿易。年屆耳順之際,老家翻修,空白的牆面讓他興起作畫裝飾的念頭,只是他手中的畫筆很不一樣,無師自通的他,用鐵鎚、釘子和鐵鋁罐,以九份當主題,在敲打的聲響中一釘一釘地拼貼出記憶中的家鄉。
《曬衣被》,竹竿上晾的衣服和被單,像是萬國旗一樣 懸掛在巷弄間。
釘出記憶中的九份
「上品送九份,次品輸台北」是九份當地流傳的諺語,胡達華出生在九份產金最輝煌的年代,「這附近以九份為中心,買菜、市集都在這兒,九份地區人口密集,一天要殺三、四隻豬才夠販售。」他的年輕歲月正見證當年山城的繁華。
礦工採金危險性高,生死難測,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他們習於及時享樂、出手闊綽,商人都把最高檔的奢侈品往九份送,山城裡聚集了撞球間、戲院、酒家等各式的娛樂。
九份也匯集了來自各地的淘金客,從老街兩側的屋子就可見端倪,採金致富的人家蓋起兩三層樓高的水泥洋房,剛落腳的淘金者則只能先以草房遮風避雨。房子方位隨興,但是望出去都能見山望海。這些細節在胡達華的創作中都能一窺昔日的光景。
咚咚咚,釘畫就是這樣一片一釘敲出來的。(林格立攝)
胡達華在作品中也記錄了當時民風的純樸可愛,作品《帶椅赴宴》生動的呈現九份腹地狹小,每逢擺宴設席,鄰居都會貢獻自家的桌子,開席時間一到,家家扛著長凳、牽著小孩去吃辦桌的畫面。
九份的房子層層疊疊,常常自家窗口就是鄰家的屋頂,天晴時,鄰家的屋頂就成了曬被場,各戶的棉被攤在烏黑的油毛氈屋頂上爭奇鬥艷。巷弄間曬衣的萬國旗景象也是現在城市中消失已久的風景,長長的竹竿上,晾著尿布、背巾、日式衣物,胡達華把衣服斜斜地釘上,彷彿就能感覺到風的吹拂。這些樸實的風景,都一一在胡達華《曬被》、《新生的喜悅》的作品中呈現。
《祖孫行》。用釘子作畫也能創作出景深的石階和祖孫的互動情感。
金屬馬賽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