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串聯 偶遇市井人情

當捷運和單車成為移動的新時尚,公路運輸還是一如以往的低調與樸實。當台鐵與高鐵在速度上較勁,公路的綿密網絡已通向高山、偏鄉,駛往台灣各處角落。
曾經,它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如今人們視之為常。是時候讓匆忙的步調些許停歇、想想,每段公路啟程的初衷,是為把掛念的心意送到思念的遠方,是為了以恰好的時速,巧遇途中的旅人,欣賞偶遇的風景。

每月一次,台中市立圖書館石岡分館的圖書巡迴車行駛省道台8線,再經台8臨37線(中橫便道),拜訪梨山國民中小學與平等國小兩所學校。
車剛停妥,孩子們便興沖沖的圍在車旁,等著館員按下按鈕,讓車子猶如變形金剛一樣展翼,變身為行動書車,「這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了」,石岡分館館員劉育穎說。

公路串聯 偶遇市井人情


載送世界到偏鄉

台中市梨山地區海拔約兩千公尺,是台灣生產高冷蔬果的重鎮,在地居民多賴種植果樹、茶葉為主。921大地震後,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段路基嚴重崩塌,阻絕了梨山居民通往台中最便捷的路徑,只能改往中橫公路宜蘭支線(台7甲線),或南下走台14甲省道經霧社、埔里對外聯繫,直至2012年修築中橫便道,才局部開放管制通行。
2012年也是台中市立圖書館圖書巡迴車開上梨山的那一年。因地處偏鄉,文化資源取得不如都會區容易,因此圖書館主動將書籍送到山上孩子的手中,希望為他們多開一扇認識世界的窗。

台中市和平區的梨山國民中小學地處偏鄉,文化資源取得不如都會區容易。

現任台中石岡區圖書巡迴車的司機是年僅28歲的姑娘蕭怡婷,這輛重達3.5噸的手排車,她開來得心應手,大家聽到她是這輛「變形金剛」的駕駛都面露驚訝。上一趟梨山的里程數有204公里,單趟上山的路程就需三個多小時,但她只淡淡地笑說:「習慣就好了。」悠然自得的老練偶爾會面臨突如其來的情形,她曾經上山後,中橫便道遇大雨封閉,只能改走中橫宜蘭支線,經雪山隧道與國道3號,繞了快八個小時才回到台中。
這樣一趟路程真的是「不遠千里」,梨山國民中小學校長謝淑雲形容,「但增加了孩子跟外界接觸的管道,提供他們更多的可能性和學習的機會。」教務主任簡宛廷表示,梨山地區的課外資源取得不易,距離學校最近的圖書館路程也要一個半小時。圖書巡迴車的到來,讓孩子感覺新奇,形成誘因而願意親近書本,是圖書巡迴車最大的任務。而學生把書籍帶回家跟父母分享,更為家庭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氣氛。

猶如變形金剛一樣展翼的圖書巡迴車,在校園歡迎孩子接近書籍,進入閱讀的世界。

多年來,孩子們已經習慣每月一次圖書巡迴車的到訪。劉育穎觀察,常常借書的孩子更樂於分享閱讀經驗,推薦看過的書籍,在同儕間宣傳效果更好。
因為這一趟趟的「不遠千里」,讓校園裡常有孩子們聚在一起看書、分享討論的畫面,是這段台8線公路上偶遇的風景。

豐原客運6506客運奔馳在台灣最高的公路道上。


山上山下,溫馨接送

連接梨山到台中的另一條路是繞過大禹嶺、武嶺,走台14甲省道,經霧社、埔里的下山道。在921大地震後,這條路線是梨山住戶通勤台中的主要聯外道路。豐原客運「6506豐原—梨山」在這路段奔馳、送往迎來已超過十六個年頭了。
從豐原發車,經石岡、東勢、埔里,上武嶺、松雪樓,過大禹嶺到梨山,6506號客運停靠多達86個站點,全長約一百七十公里。早上9點10分從豐原客運總站發車,到下午三點左右才抵達終點梨山。又因大禹嶺至梨山間,不時因施工管制,每整點才放行10分鐘,遇到車多或天候不佳,錯過管制時間,七、八個小時的車程亦屬常見。
6506號巴士現有3位司機值勤,余佳德從路線營運之初就負責這條路線。他回憶2000年剛營運時,每天三個班次幾乎班班客滿,梨山居民聯外都靠這趟小巴;後來中橫便道開通後,6506路線階段性任務完成,平日則以下山看病的長者為主,周末則多是到梨山及合歡山的登山客。

余佳德總是義務為山上居民運送報紙,和青山茶行許秋玲閒談打招呼,已是每天的日常。

每天客運首發,余佳德都會在埔霧公路旁的青山茶行暫留,載一疊報紙上山,讓山上的居民可看到「今天」的報紙(用郵寄要等隔天才收到)。也常有居民委託余佳德幫忙運送菜苗,只要能力所及,他都會盡力協助。青山茶行老闆娘許秋玲說:「這條路線的居民跟他們(豐原客運司機)已經不是單純乘客跟司機的關係了。每回山上因天候受困,司機們都盡可能協助運送所需的物資上去。」笑起來魚尾紋很深的余佳德聽到許秋玲的稱讚,略顯不好意思,但是,這正是他們一直默默在做的事,上山下山,溫馨接送。
從海拔200公尺的豐原,一路爬升到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3,275公尺),這路線海拔落差超過三千公尺,高山天候和路況極不穩定,余佳德曾經上了山,卻遇大風雪來襲,在山上受困一星期。儘管多所不便,余佳德卻始終不願轉換路線,因為大自然回報的春櫻、夏綠、秋楓、冬雪四季美景,還有山稜不時上演的雲海秀,都是他腦海中難忘的風景。

孩子們的古靈精怪,為余佳德的工作帶來許多樂趣。

小小的巴士中,每位乘客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順口搭個話,都能天南地北的聊起來。一對遠道從北京而來、第一次訪台的老夫婦,從埔里上車,探視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落居梨山的叔叔,這橫跨六十多年的路途,最後一段是靠6506路線接上的。在松雪樓停車時,已在山上長住半個多月的一對母子迎面而來,透過車窗,兒子遞上薑茶、山泉水、蘋果給余佳德,一邊話家常。余佳德說,這對母子是搭他的車才認識的,每次碰面都會遞給他山上採買的特產,人與人的緣分,一趟車就能牽起。
在梨山稍事休息後,下午5點,余佳德換上6508的車牌,啟程往梨山國中小接學生下課,然後才結束一天的工作,在武陵農場過夜。孩子們上車後,車上瞬間充滿活力的笑鬧聲,余佳德說他喜歡孩子的天真,這群孩子,他一載就是9年,很有感情了。途中一個停靠站,孩子們突然一窩蜂地衝下車再趕上車,原來這是附近少有的雜貨店,余佳德總會讓巴士多停一些時間,讓孩子買些零嘴再上路。看著孩子滿足的笑顏,公路上偶遇的風景照,再添一張。

李翔每天穿梭在巷弄中,總會有意外且精彩的遭遇。


巷弄中難忘的風景

在公路上馳騁的還有晴雨無休的郵差。
李翔是服務於台南善化郵局的郵差,大家暱稱他為「差差」,李翔當郵差已經12年了,一身綠衣加上安全帽,騎著一眼就能辨識的綠色打檔車,機車旁掛著沉重的側袋,後座又綁一個箱子,車頭再掛上網籃,這是李翔的工作裝備。
他每天要處理的信件約四十公斤,挨家挨戶遞送的路程長達五十多公里。李翔當郵差的前9年,每天按表操課地送信,只期早早下班;但在3年前,他拿起了相機,開始拍攝沿途所見的一景一物,並在Instagram上分享,集結出版《差差工作日誌》,讓許多網友在他的照片中看到熟悉的老家與童年場景。

結合工作與攝影,李翔拍下送信途中心裡的悸動。(有鹿文化提供)

我們跟拍了李翔一日的工作情況,才發現郵差送信的時間十分緊湊,根本沒空檔勘景、構圖,「自從感官被開啟後,才發現這十多年眼睛所見的影像,已如照相機般被照下來記在腦海中,拍照時,只直覺呈現當下的畫面就夠了。」李翔說。
他總是鑽進每個巷弄,送信之餘,隨記憶按下快門,「巷子裡總會有很精彩的遭遇」,不管是典雅的老屋,還是被稱是郵差天敵的「狗」,和它(牠)們對話也是李翔每天的日常。
不僅這些偶遇,那些在家門口等著李翔送信的老先生、老婆婆的濃厚人情,也是讓他感動的風景。「要不要進來喝杯茶?休息一下。」這是街坊一位阿婆每天遇到他的固定問候語。李翔也會主動跟鄰里的長者打招呼,相談再日常不過的話題。每天李翔把信件交到他們手上,不管是廣告信、交通罰單還是帳單,在這每日如常的生活互動中,為這些長者們拍下一張張有故事的照片。

李翔揮手跟騎腳踏車的阿婆打招呼,融入在地生活。

李翔穿梭的老社區,巷弄都沒有路名,卻藏著許多有故事的老屋,但老房子總難敵經濟誘因,常常怪手一來,李翔只能以一張寫真留下它最後的身影。這些無名的道路對李翔來說代表甚麼?「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觀景窗中按下一張李翔工作中的背影,這也是我們記錄下的公路風景。
公路就像是人與人間另類的紅線,把原本不相識的人們串在一起,讓陌生的彼此情牽相遇,曾經同行的路途,成了美好回憶。李翔總愛說:「焦點總出現在意外之處。」公路上,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