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老戲院──遙想舊時光
1970年代的台灣共有826家地方戲院,在那些缺乏娛樂休閒的日子裡,鑽進那方漆黑的空間,投身萬花筒般的影像世界,就能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現實。地方戲院承載市井小民的喜怒哀樂,也構築了大家共有的時代記憶。日後,隨著電視機的出現,雖然被襲奪了大批的收視觀眾,但老戲院迷人的魅力,讓晚近仍有人持續不輟的推動老戲院的復興。
2016年,熄燈20年的嘉義縣大林鎮萬國戲院映演楊力州執導的《我們的那時此刻》,當晚近兩百名的觀眾一起在戲院裡回憶台灣電影50年來的「那時此刻」。
花蓮縣富里鄉「瑞舞丹大戲院」創立於1964年,於1989年歇業。2015年,鄭有傑拍攝、以花東縱谷為背景的電影《太陽的孩子》在此上映,讓只能容納四百多人的場地,湧進了六百多人。
一時間,人聲笑語又充斥著這些被遺忘的老空間。
萬國戲院吸引許多學校師生來參訪觀摩。
市井小民的娛樂空間
萬國戲院於1968年開幕,由房地產起家的樊家所經營,觀眾席採新式戲院才有的由高而低的傾斜式地板,二樓為U字型看台。早年戲院由電影、歌仔戲和布袋戲輪演,大約十天一個檔期,樊家第二代樊豐正回憶道,他曾被父親派到鄰鎮迎接來接檔的歌仔戲團,順便幫戲團解決與上一個駐點商家的債務,好讓戲團準時抵達大林開演,後來傳統戲劇逐漸式微,才改以放映電影為主。
住在萬國戲院旁、已九十高齡的楊奶奶,年輕時的娛樂就是看電影,萬國戲院就像她家的「灶腳」,看最多的是武俠片和日本電影。但家族經營戲院的樊豐正就沒那麼好命了,白手起家的父親管教甚嚴,孩子們都要幫忙戲院賣票、算錢,只能找空檔偷看一兩眼。
後來,隨著三台開播,娛樂形式日趨多元,戲院因而沒落。歇業後的萬國戲院曾經轉租為卡拉OK店,又遭祝融停業,直到2012年,大林子弟江明赫找上樊豐正,想借用萬國戲院推展大林的地方特色,恰好與樊豐正理念相合,他一口允諾無償借用。
嘉義大林鎮當年曾有明星來訪、踩街遊行,民眾搶看巨星風采。(江明赫提供)
成為嘉義新亮點
現職為軍人的江明赫,當年在萬國戲院看了《報告班長》而投筆從戎。多年後,他回到讓他人生轉彎的地點,一點一滴的整理修復,要讓「它」重新成為大林的新亮點。
江明赫剛接手時,戲院只剩牆上「萬國戲院」四個字。他靠著各方的協力幫忙,先復刻售票亭,重整戲院門面,並向文化部申請經費整修內部,然修復工程龐大,經費僅拆除內部隔間即告罄,江明赫回憶,當時的萬國戲院猶如一間「家徒四壁的大倉庫」,但他仍不放棄地每個月在戲院外播放露天電影,要讓更多人知道大林的故事。
直到他得知民視連續劇《阿布拉的三個女人》正在尋找適合的場景,江明赫馬上聯繫製作單位,邀請劇組到大林拍攝;工作團隊在萬國戲院內重現老式戲院的場景,殺青後,佈景原封不動的保留,成了萬國戲院的內裝,讓戲院真的從「倉庫」變「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