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劇團扎根嘉義 耀眼國際

我有一个夢 像鳥隻 亂飛佇空中
我做一个夢 一直飛 愈飛愈抓狂
一直飛 飛去半空中
自由擱自在
滿天飛 親像底夢中
逍遙的世界
像鳥隻 亂飛在空中的 一个夢
──〈我有一个夢〉

這是嘉義在地劇團阮劇團重新演繹莎士比亞經典劇作《馬克白》的最後一幕。全體演員凝望遠方以台語唱出和平的想望。表演者臉上喜悅的神情,那穿透的歌聲撼動人心,他們傳達的不只是劇中的想望,更是阮劇團在地耕耘多年終獲國際肯定的夢想。

今年6月阮劇團以劇作《馬克白》獲邀參加歐洲三大藝術節之一的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戲劇節,將這部與日本流山兒祥導演跨國合作的台語戲劇,帶上國際舞台。

《馬克白》全劇以台語呈現,結合歌舞、武打的戲劇演出,讓看似沉重不易親近的文學經典,轉化成貼近常民生活的語彙。


演繹台灣版《馬克白》
立足於嘉義,以常民草根風格見長的阮劇團,曾推出許多改編自西方經典作品的台語戲劇。如改編自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的《熱天酣眠》,或將法國莫里哀的《吝嗇鬼》改編成《愛錢A恰恰》,試圖將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戲劇,創作屬於南方觀點的實驗作品。
2015年應台北藝術節之邀,阮劇團團長汪兆謙帶著團員深入嘉義東石進行田野調查,與當地蚵農、外籍配偶、風水師等訪談。帶著紀錄劇場作品《家的妄想》從嘉義北上,以東石蚵農的故事出發,透過影像與戲劇的結合,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實驗味道濃厚、又極富地方色彩的作品,吸引了日本流山兒祥導演的注意。有「日本地下劇場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在1988年便首次演出莎士比亞的《馬克白》。當時他以越戰為背景,強調男人間無意義的權力鬥爭。二十多年來流山兒祥的《馬克白》四度上演,在國際間屢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