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蔬食之都在台灣 一種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方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於2017年4月之報導中,再次列舉台北為全球十大熱門蔬食之都。這已不是國際媒體首次對台灣蔬食的推崇,台灣之光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棒球、小籠包、夜市等之外,其實,蔬食的影響力更是不可小覷。
Vegan除了避免食用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起司和蜂蜜外,更擴及環境、教育、生活等各個層面。所以不是食物裡不含動物成分就算Vegan,而應是一種對環境、動物,以及全人類友善的生活方式。
台灣蔬食世界發聲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1)於巴黎召開,在NGO區有來自13個國家、18個週一無肉日及相關組織(包含美國、加拿大、巴西、義大利、牙買加、以色列、韓國……等)參與盛會,「台灣週一無肉日」平台總召張祐銓,於演講中提及全球人類急速擴張之肉食消費,已對雨林、海洋、土地造成毀滅性破壞,其中畜牧業所飼養的經濟動物,甚至吃掉全球1/3穀物糧食。並向各國報告台灣近10年蔬食運動的成果,包括2012年由台灣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小學2,328所學校,成功推動每週一日蔬食,總計高達700萬人次。當時不僅學校單位,包括許多中央與地方首長也紛紛響應。「論壇結束後包括瑞士、挪威的朋友,都來詢問台灣是怎麼做到的,對於台灣蔬食的推廣,給予極高的評價。」張祐銓說。
巴黎峰會期間,包括阿諾‧史瓦辛格等明星也前來關心環境保護的議題,在紐約週一無肉日的解說下,阿諾回美後公開呼籲大眾應該要減少肉食,並拍攝宣導影片;以色列的發起人則是一名電視台主播Miki Haimovich,她直接跟以色列總統說明少肉食的原因後,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利時的根特市(Gent),則是由政府直接訂定週四全市無肉日,包含公家單位與學校;紐約週一無肉日組織則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從公共醫學的角度來推動少肉;義大利與法國,則以餐廳的蔬食食譜作為推動主力;英國週一無肉發起人是前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也得到相當多粉絲支持。
張祐銓表示,大約有40個國家地區都在推動「每週一素」的活動。全球蔬食運動的發起雖是由各國NGO組織自行籌辦,但在全球共同的環境議題上,目標是一致的。而台灣在包括週一無肉日等各界團體的推動下,國人吃素的觀念,也從早期的宗教因素,轉變到有越來越多人,是為了健康、環保與愛護動物等理由而茹素。
世界蔬食人看台灣
Andrew Nicholls、Elbert Gu和Michel Cason,分別來自澳洲、美國與南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背景,但因為相同的Vegan理念,在台灣相會。來台9年的Andrew,擁有澳洲運動科學及運動教育碩士學位,專長運動員調整及訓練,也是國際彼拉提斯講師,在1988年讀了《新世紀飲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這本書後,發現書裡牲畜的不當對待與殺戮,跟他從小家裡農場屠宰的情景,如出一轍。加上之後於新加坡推廣健康生活的同時,經由無數案例,證實Vegan飲食對於人體的良性影響。成為Vegan近25年的他,對於台灣蔬食這8年來的發展感受很深,從早期雖然是素食,但不太重視營養與美味,到現在幾乎每一兩個月就會有一家新的Vegan餐廳出現,在台灣,Andrew找到了他在澳洲之外的第二個家。
同樣在台灣以蔬食餐廳推廣Vegan的Michel,會成為Vegan則是受到台灣人的啟發。當時來台純粹只是旅遊,但發現台灣蔬食的普及率之高,以及台灣人對素食者尊重與重視的態度,是別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在深入了解蔬食對健康及動物友善的深層用意後,毅然成為Vegan的一員。Michel來台已7年,由於本身是廚師,對於台灣有豐富且多樣的蔬菜種類印象深刻,「台灣的菜種類很多,有芥藍菜、龍鬚菜、空心菜、山蘇……等,這是南非所沒有的。」Michel說。台灣四季蔬果充足,各個時節都有當季盛產的蔬果,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實在是身在寶島的一種幸福。
「我開始吃素是差不多12年前的時候,因為女兒要生了,我就在想這世界上這麼多打打殺殺,我能做到什麼去減少這些殺戮,所以在我的食物上面,就不吃被殺的動物。」來台4年的Elbert,是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的客座學者,以他巡迴世界各地教油畫及辦展的經驗,要吃蔬食實在不太容易。但在台灣,幾乎一個轉角,就可找到針對蔬食的餐飲,他認為台灣因為歷經許多不同時期的文化洗禮,在蔬食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口味。最近他正在進行一項有關蔬食的藝術創作,希望能呈現出奶肉食品包裝中動物歡樂的形象裡,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動物的墳場與悲哀。
Vegan除了避免食用由動物製成的食品,例如蛋、奶類、起司和蜂蜜外,更擴及環境、教育、生活等各個層面。所以不是食物裡不含動物成分就算Vegan,而應是一種對環境、動物,以及全人類友善的生活方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於2017年4月之報導中,再次列舉台北為全球十大熱門蔬食之都。 (林格立攝)
台灣蔬食世界發聲
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1)於巴黎召開,在NGO區有來自13個國家、18個週一無肉日及相關組織(包含美國、加拿大、巴西、義大利、牙買加、以色列、韓國……等)參與盛會,「台灣週一無肉日」平台總召張祐銓,於演講中提及全球人類急速擴張之肉食消費,已對雨林、海洋、土地造成毀滅性破壞,其中畜牧業所飼養的經濟動物,甚至吃掉全球1/3穀物糧食。並向各國報告台灣近10年蔬食運動的成果,包括2012年由台灣教育部統計全國高中小學2,328所學校,成功推動每週一日蔬食,總計高達700萬人次。當時不僅學校單位,包括許多中央與地方首長也紛紛響應。「論壇結束後包括瑞士、挪威的朋友,都來詢問台灣是怎麼做到的,對於台灣蔬食的推廣,給予極高的評價。」張祐銓說。
巴黎峰會期間,包括阿諾‧史瓦辛格等明星也前來關心環境保護的議題,在紐約週一無肉日的解說下,阿諾回美後公開呼籲大眾應該要減少肉食,並拍攝宣導影片;以色列的發起人則是一名電視台主播Miki Haimovich,她直接跟以色列總統說明少肉食的原因後,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利時的根特市(Gent),則是由政府直接訂定週四全市無肉日,包含公家單位與學校;紐約週一無肉日組織則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從公共醫學的角度來推動少肉;義大利與法國,則以餐廳的蔬食食譜作為推動主力;英國週一無肉發起人是前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也得到相當多粉絲支持。
張祐銓表示,大約有40個國家地區都在推動「每週一素」的活動。全球蔬食運動的發起雖是由各國NGO組織自行籌辦,但在全球共同的環境議題上,目標是一致的。而台灣在包括週一無肉日等各界團體的推動下,國人吃素的觀念,也從早期的宗教因素,轉變到有越來越多人,是為了健康、環保與愛護動物等理由而茹素。
「台灣週一無肉日」總召張祐銓(左) 與「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右)。
世界蔬食人看台灣
Andrew Nicholls、Elbert Gu和Michel Cason,分別來自澳洲、美國與南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背景,但因為相同的Vegan理念,在台灣相會。來台9年的Andrew,擁有澳洲運動科學及運動教育碩士學位,專長運動員調整及訓練,也是國際彼拉提斯講師,在1988年讀了《新世紀飲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這本書後,發現書裡牲畜的不當對待與殺戮,跟他從小家裡農場屠宰的情景,如出一轍。加上之後於新加坡推廣健康生活的同時,經由無數案例,證實Vegan飲食對於人體的良性影響。成為Vegan近25年的他,對於台灣蔬食這8年來的發展感受很深,從早期雖然是素食,但不太重視營養與美味,到現在幾乎每一兩個月就會有一家新的Vegan餐廳出現,在台灣,Andrew找到了他在澳洲之外的第二個家。
同樣在台灣以蔬食餐廳推廣Vegan的Michel,會成為Vegan則是受到台灣人的啟發。當時來台純粹只是旅遊,但發現台灣蔬食的普及率之高,以及台灣人對素食者尊重與重視的態度,是別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在深入了解蔬食對健康及動物友善的深層用意後,毅然成為Vegan的一員。Michel來台已7年,由於本身是廚師,對於台灣有豐富且多樣的蔬菜種類印象深刻,「台灣的菜種類很多,有芥藍菜、龍鬚菜、空心菜、山蘇……等,這是南非所沒有的。」Michel說。台灣四季蔬果充足,各個時節都有當季盛產的蔬果,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實在是身在寶島的一種幸福。
「我開始吃素是差不多12年前的時候,因為女兒要生了,我就在想這世界上這麼多打打殺殺,我能做到什麼去減少這些殺戮,所以在我的食物上面,就不吃被殺的動物。」來台4年的Elbert,是中國南京藝術學院的客座學者,以他巡迴世界各地教油畫及辦展的經驗,要吃蔬食實在不太容易。但在台灣,幾乎一個轉角,就可找到針對蔬食的餐飲,他認為台灣因為歷經許多不同時期的文化洗禮,在蔬食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口味。最近他正在進行一項有關蔬食的藝術創作,希望能呈現出奶肉食品包裝中動物歡樂的形象裡,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動物的墳場與悲哀。
Andrew帶來無奶蛋製成全素又美味的Cheese P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