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幼苗‧天使傳愛 陪伴的力量——傅若望神父
不論是教友或非教友,只要傅若望神父走到的地方,都受到大眾的歡迎。因為他的樸實無華與自然親切,陪伴著在地人度過了無數的寒暑。
在傅若望身上並沒有多麼冠冕堂皇的事蹟,他的人生是由無數個無私的陪伴與奉獻所交織而成,這看似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將人與人和天主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也充分體現了大聖伯納修會「助人過山」的精神。
從小立定神職志
1938年出生的傅若望,父親是木匠,母親在家從事手工西服的製作,「從小看到媽媽在做衣服,她也有收學徒,因為在那時是買不到西裝的,必須要手工縫製。」傅若望娓娓道來從小於瑞士生活的點點滴滴,印象中,母親常常跟他說起他舅舅傅光業在中國傳教的情形,耳濡目染下,小小心靈中早已埋下了神的種子。
後來傅若望來到洛桑的教會學校念書,舅舅的神父朋友來問他要不要追隨舅舅的職志,成為神父,去中國傳教。「那時候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包括結婚的選項。」傅若望說。可是從小埋藏在心裡的種子,在這時開始萌芽,說是舅舅影響了他想當神父的志願也好,還是母親或是舅舅朋友的助力也罷,總歸這些都是天主透過身旁的人,引領他走向神的道路。
「要進我們的修會,要先寫信給會長,取得同意後才能進入。」1958年,傅若望20歲時進入「大聖伯納修會」,該修會是為了紀念聖伯納修士於阿爾卑斯山上的隘口建造庇護所,以救助往來旅客免受雪崩及盜賊之苦而取名的。傅若望當時才剛抵達山上的修會,就發生雪崩,阻斷了來時的道路,沒想到在相隔九百多年之後,這修會庇護所再次發揮救援功能,收容了傅若望,也才有後來花蓮嘉里天主堂的傅若望神父。
千里迢迢來花蓮
隨著中國大陸局勢的變化,1952年大聖伯納修會撤出雲南,傅若望的舅舅傅光業也輾轉遷赴台灣,擔任花蓮秀林天主堂的神父。「我1965年第一次來到台灣,我舅舅也在這邊。」傅若望剛開始先在新竹耶穌會的華語學院學習國語,後來花蓮地區的主教費聲遠需要神父的加入,陸陸續續號召了包括傅若望等8位神父前來花蓮。
也由於有相似背景的神父一起在花蓮生活與傳道,傅若望初來乍到時並不孤單。不過在異鄉生活第一個面臨的就是語言問題,「來到花蓮,我的語言不通,後來又回去學校學國語,之後才慢慢比較敢說了。」傅若望說。
除了語言障礙,還有傳教時也受到許多限制,如秀林鄉的佳民村需要有入山證才能進去,海邊某些區域也受到管制。「當時每個星期日或星期三,我們在花蓮的神父會固定在新城聚會。」福傳的範圍大約是以花蓮太魯閣族所在的新城、秀林二鄉為主,而聚會時所討論的,不外乎是如何把天主的愛帶給大眾,以及如何幫助在地的居民。
在傅若望身上並沒有多麼冠冕堂皇的事蹟,他的人生是由無數個無私的陪伴與奉獻所交織而成,這看似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將人與人和天主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也充分體現了大聖伯納修會「助人過山」的精神。
傅若望神父
從小立定神職志
1938年出生的傅若望,父親是木匠,母親在家從事手工西服的製作,「從小看到媽媽在做衣服,她也有收學徒,因為在那時是買不到西裝的,必須要手工縫製。」傅若望娓娓道來從小於瑞士生活的點點滴滴,印象中,母親常常跟他說起他舅舅傅光業在中國傳教的情形,耳濡目染下,小小心靈中早已埋下了神的種子。
後來傅若望來到洛桑的教會學校念書,舅舅的神父朋友來問他要不要追隨舅舅的職志,成為神父,去中國傳教。「那時候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包括結婚的選項。」傅若望說。可是從小埋藏在心裡的種子,在這時開始萌芽,說是舅舅影響了他想當神父的志願也好,還是母親或是舅舅朋友的助力也罷,總歸這些都是天主透過身旁的人,引領他走向神的道路。
「要進我們的修會,要先寫信給會長,取得同意後才能進入。」1958年,傅若望20歲時進入「大聖伯納修會」,該修會是為了紀念聖伯納修士於阿爾卑斯山上的隘口建造庇護所,以救助往來旅客免受雪崩及盜賊之苦而取名的。傅若望當時才剛抵達山上的修會,就發生雪崩,阻斷了來時的道路,沒想到在相隔九百多年之後,這修會庇護所再次發揮救援功能,收容了傅若望,也才有後來花蓮嘉里天主堂的傅若望神父。
傅若望26歲晉鐸神父時的第一次彌撒。(傅若望提供)
千里迢迢來花蓮
隨著中國大陸局勢的變化,1952年大聖伯納修會撤出雲南,傅若望的舅舅傅光業也輾轉遷赴台灣,擔任花蓮秀林天主堂的神父。「我1965年第一次來到台灣,我舅舅也在這邊。」傅若望剛開始先在新竹耶穌會的華語學院學習國語,後來花蓮地區的主教費聲遠需要神父的加入,陸陸續續號召了包括傅若望等8位神父前來花蓮。
也由於有相似背景的神父一起在花蓮生活與傳道,傅若望初來乍到時並不孤單。不過在異鄉生活第一個面臨的就是語言問題,「來到花蓮,我的語言不通,後來又回去學校學國語,之後才慢慢比較敢說了。」傅若望說。
除了語言障礙,還有傳教時也受到許多限制,如秀林鄉的佳民村需要有入山證才能進去,海邊某些區域也受到管制。「當時每個星期日或星期三,我們在花蓮的神父會固定在新城聚會。」福傳的範圍大約是以花蓮太魯閣族所在的新城、秀林二鄉為主,而聚會時所討論的,不外乎是如何把天主的愛帶給大眾,以及如何幫助在地的居民。
五十多年來,傅若望奔波往返瑞士,募款籌辦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