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天使‧耕耘後山 一生傳承部落文化——潘世光神父
1952年教廷在花蓮成立教區,巴黎外方傳教會奉命來台服務,至今超過一甲子,已有多位來自法國的神父踏上這塊土地,奉獻他們的青春與歲月。高齡85歲的花蓮玉里東豐天主堂神父潘世光,是目前巴黎外方傳教會在花蓮的法籍神父中最年長的。他深入部落,編寫原住民語字典,為居民成立儲蓄互助社,以及改善部落文化、經濟、教育等問題,耕耘部落超過五十載。
1660年代開始,巴黎外方傳教會派任傳教士前往亞洲,來到氣候環境、衛生條件截然不同的國度,許多傳教士可能因此得了瘧疾,或是遭受政治迫害而遭槍斃,讓他們在異鄉失去生命。雖然這些令人望之卻步的例子時有所聞,卻仍無法抵擋傳教士們前往他鄉的決心。就如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口號:「往外走、往非基督徒地方去、一輩子」,這些神職人員,一旦決定入天主的門,他們就甘願在異鄉付出青春,一生在派赴的國家服務,至死不渝。
部落大家長
1932年出生於法國的潘世光,17歲高中畢業就進入巴黎神學院就讀,歷經8年的努力,在25歲那年晉鐸神父。正式成為神父後,潘世光經歷了兩年的軍旅生活,隨即被派到台灣。
1959年27歲的潘世光獲派至花蓮服務,早年東部地區交通不便,潘世光獨自一人騎著摩托車上山下海,在玉里高寮與富里豐南間穿梭。東里、樂合、鐵份……潘世光深入每個聚落,即使刮颱風下大雨也絲毫不懼怕,因為他知道這些居民需要他的照顧。
初到部落時,潘世光看到居民的經濟狀況不好,但他發現部落擅長種植香茅,靈機一動,便添購設備讓居民提煉香茅汁液,提高農產的經濟價值。潘世光還募款購置農地,無償提供居民耕種,希望藉此改善部落的經濟狀況。
耕種狩獵、外出打零工是部落常見的謀生方式,原住民的耕地大多屬於山地保留地,經濟狀況不佳、缺乏抵押品是常態。靠天吃飯的居民,貸款通常是為了購置務農設備,或是籌措孩子的學費,卻常遭到銀行拒絕。
為了改善居民的儲蓄觀念與財務狀況,潘世光仔細研究國外儲蓄互助社的營運模式。他發現互助社的基本精神「非為營利、非為救濟、乃是服務」的理念,與銀行機構以營利為導向不同。銀行貸款重視抵押品,以物為主,而互助社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集結社員的儲蓄,提供需要的社員低利息的貸款。
於是潘世光出資派人到香港學習儲蓄互助社的經營,歷經幾年的籌備,終於在1967年成立花蓮第一間儲蓄互助社──露德儲蓄互助社。「早期我們都是幾毛、一塊五塊十塊的存,神父到各部落教友的家裡祈禱時,會跟大家宣導存錢的重要。」互助社專員王菊蘭說。先自助而後互助,是潘世光的理念,他不斷鼓勵大家聚沙成塔,一點一滴建立居民的儲蓄習慣。也正因為潘世光一點一滴的耕耘,讓他贏得居民的尊敬與愛戴。
潘世光就像部落的大家長,他成立幼稚園,解決部落教育問題。醫療不發達、就醫不便,他就購置醫療用品並成立保健室,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甚至還會幫跌倒的孩童包紮傷口。對居民來說,他就像是部落心靈導師,大家只要有問題就會求助潘世光。當年離家在外打拚的王菊蘭,工作不順遂,因為潘世光的一聲關懷,讓她決定回部落,「我的第一個生日蛋糕就是潘神父送的,因為家境困難,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送過我蛋糕。」王菊蘭笑說,潘世光比她的父親更像父親。潘世光服務的身影,遍佈在秀姑巒溪以東的地區,因而被居民稱作河東天使。
阿美族的文化珍寶
潘世光直爽的個性,與原住民樂觀的天性十分契合,直來直往、愛開玩笑的潘世光,得知當地居民多以潘姓居多,為了融入當地生活,便為自己取名潘世光。來到鐵份部落時,潘世光一句阿美族語也不會,幾十年來,他以當地居民為師,透過不斷地聊天練習、比手畫腳的方式,逐漸學會阿美族語。
不論是教堂彌撒、家庭訪視的禱告,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對話,潘世光開口就是阿美族語,彷彿自己母語般的自然。一位來自異鄉的法國人都能將阿美族語學會,部落族人更不該讓這個語言失傳。「神父最重視的就是母語,他都用族語和我們講話,還會故意考我們。」長年陪伴在潘世光身旁的王菊蘭笑說。許多居民的阿美族語就是這樣被潘世光磨到會的,就連潘世光的接班人,東豐天主堂現任本堂神父林信良,來自鄰近部落的他,也是在跟著潘世光學習教會事務時,才把母語學會的。
1660年代開始,巴黎外方傳教會派任傳教士前往亞洲,來到氣候環境、衛生條件截然不同的國度,許多傳教士可能因此得了瘧疾,或是遭受政治迫害而遭槍斃,讓他們在異鄉失去生命。雖然這些令人望之卻步的例子時有所聞,卻仍無法抵擋傳教士們前往他鄉的決心。就如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口號:「往外走、往非基督徒地方去、一輩子」,這些神職人員,一旦決定入天主的門,他們就甘願在異鄉付出青春,一生在派赴的國家服務,至死不渝。
潘世光神父
部落大家長
1932年出生於法國的潘世光,17歲高中畢業就進入巴黎神學院就讀,歷經8年的努力,在25歲那年晉鐸神父。正式成為神父後,潘世光經歷了兩年的軍旅生活,隨即被派到台灣。
1959年27歲的潘世光獲派至花蓮服務,早年東部地區交通不便,潘世光獨自一人騎著摩托車上山下海,在玉里高寮與富里豐南間穿梭。東里、樂合、鐵份……潘世光深入每個聚落,即使刮颱風下大雨也絲毫不懼怕,因為他知道這些居民需要他的照顧。
初到部落時,潘世光看到居民的經濟狀況不好,但他發現部落擅長種植香茅,靈機一動,便添購設備讓居民提煉香茅汁液,提高農產的經濟價值。潘世光還募款購置農地,無償提供居民耕種,希望藉此改善部落的經濟狀況。
耕種狩獵、外出打零工是部落常見的謀生方式,原住民的耕地大多屬於山地保留地,經濟狀況不佳、缺乏抵押品是常態。靠天吃飯的居民,貸款通常是為了購置務農設備,或是籌措孩子的學費,卻常遭到銀行拒絕。
為了改善居民的儲蓄觀念與財務狀況,潘世光仔細研究國外儲蓄互助社的營運模式。他發現互助社的基本精神「非為營利、非為救濟、乃是服務」的理念,與銀行機構以營利為導向不同。銀行貸款重視抵押品,以物為主,而互助社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集結社員的儲蓄,提供需要的社員低利息的貸款。
於是潘世光出資派人到香港學習儲蓄互助社的經營,歷經幾年的籌備,終於在1967年成立花蓮第一間儲蓄互助社──露德儲蓄互助社。「早期我們都是幾毛、一塊五塊十塊的存,神父到各部落教友的家裡祈禱時,會跟大家宣導存錢的重要。」互助社專員王菊蘭說。先自助而後互助,是潘世光的理念,他不斷鼓勵大家聚沙成塔,一點一滴建立居民的儲蓄習慣。也正因為潘世光一點一滴的耕耘,讓他贏得居民的尊敬與愛戴。
潘世光就像部落的大家長,他成立幼稚園,解決部落教育問題。醫療不發達、就醫不便,他就購置醫療用品並成立保健室,為居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甚至還會幫跌倒的孩童包紮傷口。對居民來說,他就像是部落心靈導師,大家只要有問題就會求助潘世光。當年離家在外打拚的王菊蘭,工作不順遂,因為潘世光的一聲關懷,讓她決定回部落,「我的第一個生日蛋糕就是潘神父送的,因為家境困難,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送過我蛋糕。」王菊蘭笑說,潘世光比她的父親更像父親。潘世光服務的身影,遍佈在秀姑巒溪以東的地區,因而被居民稱作河東天使。
潘世光耗費數十年的青春編寫阿美族語字典,為原住民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
阿美族的文化珍寶
潘世光直爽的個性,與原住民樂觀的天性十分契合,直來直往、愛開玩笑的潘世光,得知當地居民多以潘姓居多,為了融入當地生活,便為自己取名潘世光。來到鐵份部落時,潘世光一句阿美族語也不會,幾十年來,他以當地居民為師,透過不斷地聊天練習、比手畫腳的方式,逐漸學會阿美族語。
不論是教堂彌撒、家庭訪視的禱告,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對話,潘世光開口就是阿美族語,彷彿自己母語般的自然。一位來自異鄉的法國人都能將阿美族語學會,部落族人更不該讓這個語言失傳。「神父最重視的就是母語,他都用族語和我們講話,還會故意考我們。」長年陪伴在潘世光身旁的王菊蘭笑說。許多居民的阿美族語就是這樣被潘世光磨到會的,就連潘世光的接班人,東豐天主堂現任本堂神父林信良,來自鄰近部落的他,也是在跟著潘世光學習教會事務時,才把母語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