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土園丁蔡爾平 將藝術還諸鄉野

蔡爾平的創作身分讓人難以定義,他跨足陶藝、金工、繪畫、雕塑、園藝等不同領域,他是雕塑家、園藝家,也是珠寶設計師,從最細膩的珠寶飾物,到最大型的庭園造景,都能從無中生出妙有。

他從美國紐約起家,最具識別度的創作符碼,是獨創結合陶瓷與金工的「彩鑲瓷」技法,包含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歐布萊特等政商名流都相當喜愛,在1993年更獲「全美傑出藝術家」的殊榮。如今,正逢耳順之年的他,正值人生巔峰,他卻不再求個人事業的成就,反而希望將自己的能量,回饋給孕育他的鄉里、土地。

斑斕的色彩、誇張的尺度、精緻的作工,蔡爾平的作品,往往才初見,就讓人留下最直觀的驚艷。他的品牌「Jewelry10」(珠璃田)的代表性商品,一隻隻動輒10~20公分的龍蝦、變色龍、蜥蜴、蜘蛛造型的飾品……這些常被一般人忽視的昆蟲、動物,透過藝術手法的誇飾,突顯出本俱的莊嚴華美。這些作品乍看下像藝術品,別在身上,就成了能與服裝搭配、可穿戴的珠寶,雖說是珠寶,卻又像一件微型雕塑,同時兼具金工的華麗線條與陶瓷的盈潤質地,若放大局部來看,精巧的構圖就像時尚感十足的花樣;自成一格的創作主題、媒材應用與工藝技法,彼此輝映,輻射出高度的藝術張力。

蔡爾平與莊惠芳夫婦鶼鰈情深,兩人是同鄉,也是同學、同事與同伴。


解碼蔡爾平的藝術世界
許多人說,蔡爾平的作品有一股魔力,會讓人上癮,然而,想要一窺蔡爾平藝術的秘密,勢必要回到他的故鄉──雲林北港。當我們佇足北港小鎮最繁華的中山路上,在路的盡頭,是當地民間信仰的中心「北港朝天宮」。這座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的老廟,梁柱、屋宇上,滿布象徵民間藝術瑰寶的交趾陶、剪黏作品,供給他藝術養分;再循著中山路往南約60公尺,右方一幢超過百年歷史的「諸元內科醫院」,這是由蔡爾平的父親蔡深河博士所創辦的小型醫院,不僅救人無數、造福鄉里,也孕育著蔡爾平的生命態度。
當我們走近醫院,紅色牆面的閩式騎樓建築,大量的綠蔭掩映,其中還有繽紛點點的裝飾,綺麗的色彩與遠方的朝天宮遙相呼應,卻又展現出不流俗的童趣,再進一步登高到屋頂的空中花園,大量的植栽中,居然穿插著壁畫與多件大型雕塑。在蔡爾平的弟弟、同時也是諸元醫院副院長蔡爾信的介紹下,我們才驚訝地發現,這些由蔡爾平主導,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的藝術創作,使用的素材,竟都來自於宮廟藝術所使用的龍鬚、龍鱗、龍牙、龍肚、龍眼、樹葉、繡球、鳳凰等交趾陶材料,只是經過解構之後,透過剪黏手法,重新鑲嵌在作品中,傳統的工藝得以綻放出當代的新生。
就像醫院被命名為「諸元」,除了源於祖先家訓「諸事掄元」,期勉後輩做事全力以赴,也象徵了「諸行歸元」,任何事都得回歸源頭、根本,甚至意涵著「多元」的意思,也是蔡爾平的精神與態度。蔡爾平說,藝術從古發展至今,就像一棵大樹從主幹走到枝微末節,若是不能回歸本源,往往就只是隨波逐流,「但我不管做什麼,都一定要回到源頭。」因此,他投入多年的時間,藉由到博物館參觀,或者到印地安保留區等部落旅行,有系統地學習世界各地的原始藝術,其中,又以台灣原住民的藝術,最能勾動他的情感。
因此,他的作品常見原始藝術中大量使用的陶土、銅等尋常媒材,並且融貫部落文化特有的紋飾、圖騰,加上台灣宮廟美學中常見的交趾陶、剪黏技法等,這些創作符碼,展現在色彩、媒材、紋路或技法等各種層面,就像鑲嵌在他作品裡的寶石,熠熠發光。他再以符合當代美學的節奏與造型,創造出帶有神祕氣質、饒富生機的作品,這些豐厚的內涵,讓所有人都找到與自身相互呼應的部分,繼而產生共鳴。

整個家族一同設計、裝潢的家族紀念館,屹立在家人共有的花園綠地中。


以自然為永恆歸宿
蔡爾平最早在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打下陶藝基礎,而後赴美,前後在Parsons School of Design、New York Studio School專攻雕塑與繪畫,紮實的科班訓練,加上專心致志的態度,以及懂得舉一反三、不被框架限制的個人特質,對蔡爾平來說,創作就像日常行止一般,易如反掌。不過,他強調,他的創作從來不是單純為了表達視覺美感的藝術衝動,更意蘊深刻的價值思維,他說:「空間中少了一件藝術作品沒關係,但作品少了藝術內涵、生活關懷,以及現實的融入,那都是單薄的。」作品說白了,不過是一項載體,讓他表達對土地、故鄉的關愛之情,他也說:「戴我的作品,不會提高身分地位,反倒讓人忘記身分地位。許多貴重珠寶常常給大地開腸破肚,但我沒有用什麼有價值的材料,還可以讓人想想自己、想想這些小生命,在大自然的歸屬。」
這種對於自然的敏銳覺知,對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的愛好,也源於他獨特的成長背景。當我們來到同樣位於北港、屬於蔡爾平家族共有的「深情花園」,便可依稀領略。這個最早由父母親購置,用以在工作餘暇蒔花弄草的園地,雖然稱作「花園」,但卻看不到花團錦簇的旖旎風光。因為以「生物多樣性」、「叢林再造」為依歸,看上去更像一處「植物園」,就是這樣豐富的生態與本於自然的園景,滋養著兄弟姊妹四人的童年生活。直到如今,即便父母親均已往生,一家人仍有志一同地持續維護、經營著這個空間,目前,園中已栽植超過千種以上的植物,也是台灣品種最豐富的私人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