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出版的南方之門 台灣二度擔任曼谷書展主題國

時間就落在宋干節(泰國新年)前夕,也是學生出閘的暑假,堪稱亞洲規模最大,足足是台北國際書展的3倍,約180萬人共襄盛舉的曼谷國際書展,就在詩麗吉皇后國家會議中心堂堂展開。
對於泰國讀者來說,這場囊括一般圖文書、動漫、輕小說,甚至文具、文創商品的大型會展,無疑是一場不容錯過的盛會;也是台灣繼2007年以後再度獲邀成為書展主題國,不論是象徵台泰友好的文化外交,或是為出版業者對東南亞市場的投石問路,都顯得別具意義。

走入一向以強大包容力著稱的泰國,不僅傳統與現代並駕齊驅,就連外來文化都能在此掙得一席之地。以曼谷書展為例,會展中心的穿堂,巨大的神像浮雕拔地而起,像護衛著底下絡繹不絕的人潮,這個令人難以忽視的裝置藝術,除了突顯泰國是佛教國家的本質,也宣告著高度成熟的設計水平。
再細看現場商品,這個以銷售書籍為主,而非版權買賣的書展,十足反映普羅大眾當前的閱讀趨勢。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網路小說大行其道,另有大量的BL、恐怖小說、日本動漫、美國動漫……大眾文類市場蓬勃;此外,穿插著設計大膽、裝幀精美,頗有歐風的翻譯文學類書籍,甚至是中國文史類書籍、印度主題類書籍,以及與泰國皇室、軍政相關書籍……共冶一爐,讓會場就像多方文化相互震盪的現場。

2018曼谷國際書展 (林格立攝)


幽默共饗台泰閱讀盛宴
在這樣眾聲喧嘩的場域,作為主賓的台灣,也擘劃出三大展區,包含展現台灣風土民情、文化特色的「主題國展區」;以推介台灣不同類型書籍為主的「國際版權書區」;以運用台灣漫畫雜誌《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連載內容進行虛擬實境體驗的「CCC漫筆虛實展區」,加上穿插大量的音樂、電影、作家講座等超過50場的藝文活動,讓民眾留下鮮明的台灣印象。
交流除了意味著平等、開放,更關鍵的是彼此伸出友誼之手,才能有來有往。除了從出版、音樂、電影、茶藝,乃至科技等不同面向,大舉展現台灣的文化軟實力,如何與泰方主場互動,也在在考驗著台灣的能耐與器量。
承接下主題國展館策展人重擔的設計師蕭青陽,試圖從台灣與泰國的相似性裡,尋找對話的可能,包含老是讓西方人混淆的國名拼音、地理與氣候上的相近性等。最後,他以「Tai-Thai Reading」的主題為整體定調,運用台灣民間經典的布袋戲偶,成為場館的主視覺設計,兩兩一組,就像兩本翻開的書,彼此閱讀、對話。
書展還沒展開,交流就已經在發生。蕭青陽說,泰國文創執亞洲之牛耳,「不只很有設計力、很洋化,甚至還有隱藏的幽默感,這是經過很多年進化的。」在這樣的設計大國策展,備感兢兢業業之餘,也為他提點出不一樣的觀點。
就像曼谷書展的主視覺印象,是以黑線簡單勾勒出人在閱讀的圖樣,乍看之下簡直像國中生的隨興塗鴉,他說:「在一個設計很先進的國家,已經進入到很kuso、隨興的部份,這反而提醒我不要太嚴肅。」因此,他將「Tai-Thai Reading」的縮寫「TTR」,設計成令人莞爾的笑臉,相互有了對話。

台灣出版業者攜帶千本以上的書籍參展,讓當地出版社留下鮮明的印象。


傳統的內涵,文娛的形式
泰國獨特的文化,一向是刺激文創產業進化的活水源頭,而文化則來自於民間長時間的累積。作為主題國的台灣,也由傳統的庶民生活著手,並以符合現代人的娛樂形式作展演,恰如這個毋需購票即可入場,猶如大型市集的書展,不約而同都以大眾為依歸。共通的通俗性,得以讓展區、表演融入現場,互相增色。
好比九天民俗技藝團以電音演出台灣傳統廟會的陣頭,三太子也到場助陣;國立交響樂團特別安排演奏〈丟丟銅仔〉等台灣民謠。最具指標性的台灣館,所展覽的近年新書,內容環繞著常民生活展開,包含原住民族、飲食生活、山岳旅遊等幾大類,展館中穿插陳設台灣民間常見的圓桌板凳、布袋戲偶、台灣第一台自產的「幸福號」腳踏車……再通過設計美感的統合,為泰國讀者勾勒出初步的台灣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