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的進行式 台東孩子的書屋

什麼是「黑孩子」?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有人說是太陽下認真努力而曬黑的孩子;「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則認為,是面對心裡的黑洞,走出心裡黑暗陰影的孩子。黑孩子成為台東「孩子的書屋」18年來,對抗家庭碎裂、環境挫折的一個隱喻、一個象徵,與一個期許。

連結花蓮與台東之間的台11線,到了台東知本稱為知本路,筆直的省道兩旁,綠澄澄的台東平原、蒼翠的射馬干山,近在眼前,一不小心,很容易呼嘯錯過172.5公里處的「黑孩子黑咖啡」。
啜著黑咖啡,吃著洛神花蛋糕,剛從大陸探勘路線回來的陳俊朗,一臉從容,為了給書屋的孩子不同的人生體驗與挑戰,7月暑假要展開騎單車環島、划獨木舟環島的活動,下個月他還要帶著書屋的孩子從南京騎到上海。
陳俊朗2000年從照顧自己的2個孩子開始,因著義氣與不捨,2005年因緣際會成立建和書屋,現在台東8個偏遠部落,共有9間「孩子的書屋」,至今陪伴近2,000個來自貧窮、家暴、單親等弱勢家庭的孩子成長;也擴及失業人口與老人送餐的社區服務,同時自力造屋「黑孩子黑咖啡」,作為技職實習的一處場所。

18年來,陳俊朗為那些沒有晚餐吃、在街上亂晃的孩子複習功課,是孩子書屋的由來。

書屋的開始,吃麵的故事
「我在36歲那年,才開始做我自己想做的事,為自己而活,一輩子,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這個看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陳俊朗創辦孩子的書屋後才發現,「我就是想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雖然過程充滿許多挑戰,走過許多連我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低潮,然而當困難解決,再一次擴充心理的能量,就能夠再前進。」
賣過車子、房子,開過餐廳與特種行業的陳俊朗,為了陪伴「年久生疏」的孩子,回到台東老家,順便考書記官。但會變成孩子與工作人員口中的「陳爸」,要從吃麵的故事說起。
時間回到2000年,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陳俊朗帶著2個兒子到街角吃麵,遇到兒子陳彥翰國小的同學小童,陳俊朗隨口邀請一起吃麵。習慣吃兩碗麵的陳俊朗與陳彥翰,也幫小童叫了第二碗麵,吃完沒有多久,小童卻唏哩嘩啦全吐出來。「陳爸,我很久沒有吃過這麼多東西了!」小童歉疚地說。
小童由於父母親離婚,媽媽改嫁,父親失業後酗酒更加嚴重,遇到陳俊朗之前,3年來沒有好好吃過一頓晚餐,陳俊朗本來在家陪小孩讀書寫功課,索性邀小童一起。小童也出人意外地說好,每天晚上7點30分就到陳家報到,風雨無阻,持續了4個月。
有兩天小童突然不見了,回到書屋後,去了那裡不願意說,只說:「不想念書了。」原來考了全班第一,拿了成績單去花蓮找媽媽,但是他發現,縱使考第一名,也要不回已經另組家庭的媽媽。還好的是小童仍到書屋,他旗下常打架的手下們也被「收編」到書屋來。
「再酷的孩子都需要人呵護」,陳家的三合院開著,漸漸地,附近孩子被吉他聲、打球吵鬧聲吸引,人愈聚愈多,最多曾到六十多位。陳俊朗發現,孩子中很多像小童一樣,家庭功能紊亂,下課回家要幫父母買酒喝,當父母失意時的「出氣筒」,肚子餓了也沒有人理,或是隔代教養,下了課就在外面亂晃。
在詫異、不解為何會有這種家庭之餘,卻激起陳俊朗的義氣,在家起大灶煮飯給大家吃,原本念考試用書,改成念孩子們的教科書,幫這些被主流教育放棄的孩子復習功課。

青林書屋矗立在台東省道旁,述說著自力自建、完成不可能夢想的故事。

陪伴的力量,帶來改變
家裡院子聚了這麼多孩子,甚至陳俊朗有時不得不介入別家孩子的「家務事」,「陳家聚幫結派鬧事」、「靠孩子賺錢」,這些閒言閒語陳俊朗都不以為意。
直到書屋的孩子打群架,一個孩子被15個孩子打死,陳俊朗硬著頭皮參與驗屍、解剖、火化,「整個過程已經夠傷心了,孩子父母對肇事者的父母在一旁論斤論兩地要錢,真的讓我相信,扭曲的孩子來自扭曲的父母,我的心裡真的過不去,書屋關閉了3個月。」陳爸說著,嘴唇緊閉成一直線。
這期間,書屋的孩子總是徘徊在陳爸家的圍牆外,甚至往內丟紙條,陳俊朗禁不住,再度把家門打開。為了經營書屋,供五十多個孩子有飯吃,耗盡陳俊朗所有存款,他吃了18個月的泡麵,最後太太受不了,要求離婚。老婆走了、朋友走光了,錢也花光了,處在瀕臨崩潰的低潮,陳俊朗心裡微微地告訴自己:「這是我想做的事。」但因為陪伴孩子帶來不可置信的改變,給了他最大支撐的力量。
「每天打架鬧事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會自己先道歉,變得認真有禮貌;有孩子罵自己是死胖子,跟著運動,一路瘦成大帥哥;有原本氣喘的孩子有天突然告訴我,每天跑5,000公尺以後,不氣喘了。」尤其當小童發現父親猝死在家門口,直接跨過屍體,上門來找陳爸「處理」,陳俊朗說,這樣的孩子,還會溫柔叫我一聲「陳爸」。現在是士官長的小童,偶爾會回來看他,像小童這樣的黑孩子,因著陳爸的陪伴,擺脫黑暗的成長背景,不再是逞兇鬥狠的流氓。

孩子的書屋,每天透過課輔與遊樂的陪伴,彌補原生家庭失能的缺撼。

生命的陪伴,以「身」作「責」
在陪伴過程中,只有高中學歷的陳俊朗,與孩子約定,考試沒有進步,就罰他自己作伏地挺身,孩子們不以為意,考試成績公布,果真都沒有進步。陳俊朗江湖氣發作,二話不說,「我自己教不好!」,處罰自己作伏地挺身,剛開始大家還鬧著起鬨,做到第60下,孩子們開始哭了,承諾下次會好好讀書,他做了120下伏地挺身的責備,重重落在孩子的心上。
「常常國中的學生連英文的26個字母寫不出來,拼音也不會……」,為了要讓這些功課不好的孩子有成就感,喜歡運動的陳俊朗想出要讓書屋的孩子環島的點子。2009年有人捐腳踏車,105個孩子環島騎了9天,剛好騎到台中,因莫拉克颱風橋斷了,錢也用完了,就坐火車回來。
「剛回來有點失望,因為孩子們好像沒有什麼改變,但漸漸地發覺,一起去環島的孩子有團體意識,以前書屋的垃圾滿了,沒有人倒,現在會有人主動倒;考試前大家一起閉關,模擬考成績有人進步一百多分。」陳俊朗驕傲地說。

陳俊朗(右一)希望「黑孩子黑咖啡」成為技職訓練,強化競爭的育成場域。

多元培力,找到自信
「團隊是一個很可怕的力量」,陳俊朗舉一個115公斤的孩子建杰(化名)為例,國小5年級來到書屋,除了吃很多,沒有一個優點,身上有怪味,因為太胖肉有皺摺,洗不乾淨,沒有人喜歡他。跟著書屋去騎車環島,大腿內側磨到皮都快掉了,如果不繼續騎,雙腿一合,皮就會黏起來,孩子一邊哇哇叫,一邊因著團隊群策群力的激勵,「比我弱的都騎上坡了」,忍受著身體的痛苦,咬著牙一撐,就騎上坡跟上隊伍。
書屋有很多孩子,沒有任何成功的經驗,但透過騎車、划獨木舟環島,增加意志力,完成後,建立了信心,心裡的能量增強了,也累積了成功的經驗。喜歡唱歌彈吉他的孩子,書屋幫大家開音樂會;喜歡烘焙的孩子,輔導考丙級烘焙執照。像建杰,現已騎單車環島3圈、獨木舟1圈,拿到丙級烘焙執照,臉上有光采,神情很飛揚。
還有讓喜歡運動的孩子打拳擊,拿到總統盃第7名的小武,沒有被欺負,也不喜歡打架,當初只是因為不想看父母親每天吵架而來到書屋,嘗試打拳。他認真的說:「當初只是練好玩,現在每天花2.5小時練習,練拳不再為興趣,而是以全中運的冠軍為目標。」拳擊教練林張凱皓說,「拳擊可以訓練孩子反應力、更加機靈。」現於東海大學念研究所,本身是總統盃拳擊賽冠軍的教練就是孩子可以看得到「文武雙全」的榜樣。
泛舟環島也是書屋的特殊教育。事前經過3個月體能訓練與集訓,學習如何翻船復位與救援,利用暑假以32天用獨木舟走「海路」繞台灣一圈。雖然出海第一天,就有孩子說「很無聊」,然而,以前在台東沒有見過「外面」,繞台灣一圈後,到了經常被台北人誇讚的宜蘭冬山河,孩子們覺得並不是很乾淨;划到西海岸,溫熱的濁水,讓他們身上起了疹子;一直要划到墾丁,碧藍涼爽的海水、美麗的珊瑚礁,一經比較,才體認自家台東海岸的美,上了一堂真正的環境教育課。

孩子的書屋提供孩子晚餐,讓孩子不因家庭的貧困,也有正常的三餐。

照顧的延伸,技職的育成
由於數個書屋幾度面臨房東收回房子,被迫搬遷的事,2013年陳俊朗承租了一塊土地,決定自己蓋一棟「土角厝」的青林書屋。在家樂福基金會贊助下,以立國際服務動員500位志工,作了7,000塊土磚,由書屋長大的孩子,自己成立「黑孩子」工班,除了地基與鋼構的柱子需委託專業的營造廠,書屋完全由工班搭建。沒有想到,全台灣第一間鋼構的土磚屋,第一次蓋好,就得到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就地取材、環保永續的社會價值,集眾人之力的互助精神,感動了建築專家。
青林書屋的模式,也激發陳俊朗再接再厲,自力造屋,蓋了第二間「黑孩子黑咖啡」,並且賦予「產業發展」的策略方向。讓輟學或是沒有亮麗學歷的孩子,還有社區失業的大人,有一處可以培養技術的實習工廠。藉由自力造屋的建築工班,種植台東的特產百香果、紅藜的農業班,製作百香果醬、百香果戚風蛋糕的烘焙班,給留在台東社區的孩子與大人多一個機會。
陳俊朗對孩子書屋的執著,吸引許多前來服務的志工留下來,變成全職的工作人員;他的故事吸引許多人,出錢出力,生命感動生命,偏鄉家庭的失能,靠著社會大眾的關心得以彌補。陳爸本人的角色,變成全台奔波演講、分享經驗,為書屋募款,減緩一年上千萬花費的壓力。
「但是我的目標很清楚」,他說,「我的目標就是要讓書屋消失。」消失?他解釋:「我心裡最底層的想法,就是誰有難,扶他一把,這就是互助的精神。透過『子自教、食自耕、屋自建』等方式,達到自給自足的模式,最後,書屋便能功成身退。」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曾說:「孩子有被愛、受教育,與受保護的權利。」「孩子的書屋」還給孩子當孩子的權利,但書屋仍不時為工作人員的薪水、孩子的花費困窘著,如果有機會經過知本的台11線,不妨到黑孩子黑咖啡喝一杯咖啡,表達對他們的鼓勵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