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女王的回眸 野柳珍稀地景與漁村史料

迤邐長達1.7公里的野柳岬,風貌迥異的嶙峋奇石,氣勢磅礡地列陳其上。千古以來,宛若鑲嵌在北海岸上的五彩寶石,隨著四季輪替,幻化出璀璨的光芒。舉世罕見的珍稀地景,2003年成為全台第一座地質公園,集結陸、海、空的豐富自然生態,在國際間聲名遠揚。

憑恃岬灣的天然屏障,三百多年前,野柳已然成為北海岸最大的天然漁港。矗立在東海上的單面山,彷彿昂首傲視的靈龜,在詭譎洶湧的波濤中,堅毅守護著野柳漁村。隨著漁獲量的銳減,蕞爾腹地的侷限,產官學攜手,力圖翻轉,用對鄉土的愛,豐富的漁村人文,守護野柳地景。

占地24公頃的野柳地質公園,最近幾年來,一年遊客數約達250萬人。

沉積數千萬年的甦醒
6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啟動了「蓬萊造山運動」,台灣島緩緩浮出海面。東北角上,插入東海的岬角,像是躺臥的睡美人,修長的身形,長達1.7公里,苗條的腰線,僅有250公尺寬,它就是野柳地質公園。雖然只有區區24公頃,卻受到世界地質專家無盡的讚嘆。「野柳最珍貴的地方,就是它的地質環境。」野柳地質公園總經理楊景謙說。差距多達數百萬年的不同地層,不約而同站上地表舞台,是地質學上的活教室。
地層就是地球演化的年輪,當地殼變動時,使出洪荒之力,把數千萬年前,沉積在海平面下數千公尺的岩層們,逐一喚醒。這股強大的推升力量,硬生生地把海底跨越千萬年的演化,膠結堅硬的岩石層,毫無保留的裸露在天地間。繼而在風與海的雕琢下,以全新面貌,在野柳與世人相遇。
走在野柳地質公園中,腳下清晰可見台灣特有的野柳星盾海膽、圓碟海膽等生物的「實體化石」。以及在演進洪流中,淺海生物覓食、躲藏的孔穴,這些生命軌跡,形成了珍貴的「生痕化石」。這些化石,見證野柳地區的主要岩層,是距今2,000到2,400萬年前,新生代中新世野柳群大寮層。而這個屬於淺海相的地層,又直接沉積在具有豐富濱海植物,更古老的木山層上,兩者一起抬升浮出海面,使野柳岩層構造,更加錯綜複雜。
像是五花肉切面的帶狀岩塊中,宛如肌肉的水平和交錯層理,細膩述說著千萬年間,久遠的環境變化。野柳地層主要由石灰質砂岩、頁岩、鈣質砂岩相互堆疊組成。這些硬度不同的岩層,在風雨和海水浸蝕的造化下,有些化為細沙,隨風逐浪而逝,有些堅硬的「結核」,固守陣地,頑強屹立不搖。每塊岩石中,去留的成分各有不同,造就野柳在大自然的巧手下,雕琢鏤刻出多變的奇特風貌。

野柳地質公園裡,隨處可見「節理」在岩層脆弱面切割的軌跡。

活的地質,吸引全世界駐足
1964年成立的野柳風景區,一直是台灣人最美的記憶,蕈狀岩、薑石、燭台石,觸目所見都是美景。「完整陣列式的燭台石,可說是世界唯一。」楊景謙以野柳為傲。180個蕈狀岩集結在園區內,氣勢令人震懾。「石頭的顏色,四季都不同。」野柳地質公園副總經理湯錦惠說。有一對酷似男女的蕈狀石,原本一齊望向前方,現在竟然發現男生的臉已經轉向女生。在園區服務二十多年的湯錦惠直呼:「野柳的石頭是活的。」
地質公園中一條條像下水道的「節理」,都是脆弱的岩層在默默地釋放壓力,或是讓岩石碎裂兩半,或是讓平面成為溝渠。那股下切的力道,由淺而深,不斷進行,最終成為海蝕溝。「我們每天都要巡守園區,記錄環境的變化。」因為風雨把岩石裡的鐵離子沖刷出來,隨著水分滲入「節理」中,造成色澤多變的紋理。「野柳的風化紋,是極具特色的特殊地貌。」
最負盛名的女王頭,已經佇立在野柳地質公園四千多年,歷經萬劫,風化浪淘,才得成型。「現在女王頭頸部最細的部位,只剩下124.6公分。」楊景謙說。比對老照片中,半世紀以來的變遷,風化、海蝕的巨大力量,讓人無比驚愕,也憂心野柳地標瀕臨倒塌,岌岌可危。「地質學家都在預測,它什麼時候會斷頭?」昔日共同的美好回憶,而今卻要殘酷地面對它毀滅的危機,真是情何以堪?

燭台石旁的鯉魚石,地形險惡,流傳著一個淒涼的傳說,述說野柳人討生活的艱辛。

環境教育,保育珍貴資源
「我們不應該去逆轉大自然的力量,但是可以不做人為的破壞。」楊景謙說。2002年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林俊全,曾對野柳的地景保育進行深入研究。2006年新空間國際有限公司受政府委託經營,管理野柳地質公園。在解說員大力宣導帶領下,依循園區木棧道的動線參觀,避免遊客碰觸、撫摸、踩踏珍稀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