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之研 中研院90年,迎向大眾
美國的長紅電視劇《宅男行不行》,以一群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作為主角,描述智商高人一等的天才與一般人大相逕庭的日常,並且成功吸引全球觀眾爭相觀賞。而在台灣,也有這樣一個天才濟濟的地方,超乎想像的奇人軼事不勝枚舉,就是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殿堂──中央研究院。
過去,常讓人覺得距離很遙遠的中研院,近來,似乎「潮」了起來!去(2017)年4月才推出的新媒體品牌「研之有物」是重要推手,一篇篇源於研究論文,同時兼具趣味性的科普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網站上也推出各種活動,好比開放網友向院長提問,將問題集結後進行專訪,或者匯集院內景點,吸引文青、網紅前往朝聖。
今(2018)年又逢中研院成立90周年,過去只在院區內舉辦的科普講座,首度走出學術高塔,遠赴台南、花蓮等地舉辦;10月下旬的院區開放日,更是一大盛事,向來寂靜的院區,罕見湧來逾十五萬人潮,平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研究員,齊聚一堂,熱切地向民眾分享近來重要的研究發現。
點亮時代的基礎研究
作為台灣最高的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是由院士組成的榮譽社團(honor society),以及由研究人員為首的研究單位所組成,且直接隸屬總統府,由國家任命,賦予投入基礎研究的任務。
不過,相較於能即時解決問題,創造經濟產值的應用科學,聽來抽象縹緲的基礎研究,跟國民到底有什麼關係?
2016年才上任的院長廖俊智說明,基礎研究就像蓋建物以前的地基,地基打好,才可能進一步在上頭蓋上建物。
從基礎研究走到實際應用,距離並不遠。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明,基礎研究致力於探索細胞的演化,以及分裂、增生、代謝、死亡的過程,乃至癌細胞的突變、擴散與死亡,之後才可能衍生出新藥開發研究與臨床應用等種種應用,廖俊智說:「所謂的基礎,指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感覺到的,而是具有潛移默化、長遠性的特質。」
不過,多數的基礎研究都是曠日廢時,並且不斷歷經失敗,一旦突破,就常帶來劃時代的改變,完全稱得上是高風險、高報酬率的工作。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研之有物」責任編輯陳昇瑋說,就是因為失敗率極高,所以才需要仰賴國家的支持;就像近年才逐步普及的人工智慧,就是由學術界發展而來的,早在六十年前,世界各國就已看見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潛力,紛紛挹注資源投入研究,只是到了今日,才逐漸開花結果。
研之有物:科普新媒體
雖然中研院的研究成績斐然,不過在過去,多停留在學術界,民間罕人知悉,但廖俊智認為,既然中研院的研究經費來自社會大眾,對國民自然也有著一份使命,必須主動解釋基礎研究的意義、價值,並公開說明研究成果。
因此,秉持「說到大家懂,也是我們的責任」的理念,建置中研院知識分享平台的想法因應而生。擁有建置網站、經營社群媒體經驗的陳昇瑋,毛遂自薦後接下任務,同時積極向外延攬專業人才,共組團隊,科普新媒體「研之有物」就在這群人戮力之下催生而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曾說,走在中研院裡,若有任何問題,只要在走廊上碰到超過3個人,就一定能給出解答。今日的研究員,就猶如過去的翰林大學士,各個學富五車,只不過,研究論文往往艱澀難懂,過去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執行編輯林婷嫻,就像吃下翻譯蒟蒻,將專業報告轉譯成老嫗能解的淺白文字,並輔以流行、詼諧的標題;美術編輯張語辰除了負責將資訊圖像化,也像「美少女夢工廠」,鏡頭下的研究員各個搖身一變,從凡人到明星一般風姿煥發。
作研究講求科學根據,打造品牌也需要實際數據來支持。陳昇瑋的研究團隊發現,科普文章在標題上使用驚嘆號、問號,格外容易吸引讀者注意;林婷嫻也分享,研之有物的官網上裝設了Google Analytics,可蒐集相關資料;他們依據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偏好,調整文章的內容、寫作風格及配圖比例,最後將網站定調為「寫給大人看的輕科普」。
中研院擁有數理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三學組,知識產出可觀,團隊嘗試從中梳理與國民日常生活的關聯。宮鬥劇正流行,團隊連忙前往採訪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由社會學角度探討青少年霸凌的現象,發現原來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就如同成人世界彼此競爭社會位階;近年身分認同議題格外受矚目,便趁勢報導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的研究成果,他從廣泛分布於東亞及中南半島的「構樹」DNA中,發現台灣與南島語族之間的關聯性,以生物學角度佐證人類學家所說的,大洋洲南島語族均源自台灣的「出台灣說」。
過去,常讓人覺得距離很遙遠的中研院,近來,似乎「潮」了起來!去(2017)年4月才推出的新媒體品牌「研之有物」是重要推手,一篇篇源於研究論文,同時兼具趣味性的科普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網站上也推出各種活動,好比開放網友向院長提問,將問題集結後進行專訪,或者匯集院內景點,吸引文青、網紅前往朝聖。
今(2018)年又逢中研院成立90周年,過去只在院區內舉辦的科普講座,首度走出學術高塔,遠赴台南、花蓮等地舉辦;10月下旬的院區開放日,更是一大盛事,向來寂靜的院區,罕見湧來逾十五萬人潮,平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研究員,齊聚一堂,熱切地向民眾分享近來重要的研究發現。
走過90載,除了秉具求真究實的精神,中研院也逐步轉型,步出學術高堂。
點亮時代的基礎研究
作為台灣最高的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是由院士組成的榮譽社團(honor society),以及由研究人員為首的研究單位所組成,且直接隸屬總統府,由國家任命,賦予投入基礎研究的任務。
不過,相較於能即時解決問題,創造經濟產值的應用科學,聽來抽象縹緲的基礎研究,跟國民到底有什麼關係?
2016年才上任的院長廖俊智說明,基礎研究就像蓋建物以前的地基,地基打好,才可能進一步在上頭蓋上建物。
從基礎研究走到實際應用,距離並不遠。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明,基礎研究致力於探索細胞的演化,以及分裂、增生、代謝、死亡的過程,乃至癌細胞的突變、擴散與死亡,之後才可能衍生出新藥開發研究與臨床應用等種種應用,廖俊智說:「所謂的基礎,指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感覺到的,而是具有潛移默化、長遠性的特質。」
不過,多數的基礎研究都是曠日廢時,並且不斷歷經失敗,一旦突破,就常帶來劃時代的改變,完全稱得上是高風險、高報酬率的工作。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研之有物」責任編輯陳昇瑋說,就是因為失敗率極高,所以才需要仰賴國家的支持;就像近年才逐步普及的人工智慧,就是由學術界發展而來的,早在六十年前,世界各國就已看見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潛力,紛紛挹注資源投入研究,只是到了今日,才逐漸開花結果。
接下領導職不久的廖俊智,格外重視對外溝通,帶領中研院一步步走入民間。
研之有物:科普新媒體
雖然中研院的研究成績斐然,不過在過去,多停留在學術界,民間罕人知悉,但廖俊智認為,既然中研院的研究經費來自社會大眾,對國民自然也有著一份使命,必須主動解釋基礎研究的意義、價值,並公開說明研究成果。
因此,秉持「說到大家懂,也是我們的責任」的理念,建置中研院知識分享平台的想法因應而生。擁有建置網站、經營社群媒體經驗的陳昇瑋,毛遂自薦後接下任務,同時積極向外延攬專業人才,共組團隊,科普新媒體「研之有物」就在這群人戮力之下催生而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曾說,走在中研院裡,若有任何問題,只要在走廊上碰到超過3個人,就一定能給出解答。今日的研究員,就猶如過去的翰林大學士,各個學富五車,只不過,研究論文往往艱澀難懂,過去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執行編輯林婷嫻,就像吃下翻譯蒟蒻,將專業報告轉譯成老嫗能解的淺白文字,並輔以流行、詼諧的標題;美術編輯張語辰除了負責將資訊圖像化,也像「美少女夢工廠」,鏡頭下的研究員各個搖身一變,從凡人到明星一般風姿煥發。
作研究講求科學根據,打造品牌也需要實際數據來支持。陳昇瑋的研究團隊發現,科普文章在標題上使用驚嘆號、問號,格外容易吸引讀者注意;林婷嫻也分享,研之有物的官網上裝設了Google Analytics,可蒐集相關資料;他們依據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偏好,調整文章的內容、寫作風格及配圖比例,最後將網站定調為「寫給大人看的輕科普」。
中研院擁有數理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三學組,知識產出可觀,團隊嘗試從中梳理與國民日常生活的關聯。宮鬥劇正流行,團隊連忙前往採訪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由社會學角度探討青少年霸凌的現象,發現原來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就如同成人世界彼此競爭社會位階;近年身分認同議題格外受矚目,便趁勢報導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的研究成果,他從廣泛分布於東亞及中南半島的「構樹」DNA中,發現台灣與南島語族之間的關聯性,以生物學角度佐證人類學家所說的,大洋洲南島語族均源自台灣的「出台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