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場革命 把遊戲權還給孩子
為母則強。「我們的孩子激發了我們拿出專業,爭取遊戲權。」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媽媽們,透過社群網路動員、作簡報陳情、寫文章倡議,參與公部門整建公園遊戲設施,以及號召各地居民「自己的公園自己救」等行動,三年多來推動了一百多座特色公園的設立,改變了台灣遊戲場的面貌。
「以前只有塑膠遊具的時候,因為不好玩,2歲大的孩子覺得無聊,都會拉著我的手對我說,媽媽陪我玩。」催生台北市牯嶺公園改造的蔡青樺,邊看著她的孩子樂樂,正與在公園認識的小朋友一起攀爬著Monkey Bar,邊說:「現在不只我們每天來,下午小學生放學後,與晚上還有另一波人潮,許多大孩子可以像蜘蛛人一樣快速攀越繩索,順著Monkey Bar瘋狂地旋轉溜下來!」
守護自己的公園
蔡青樺是樂樂兩歲多時,在參加一次台北城市散步導覽時,接觸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她發現身為一位家庭主婦與「全職媽媽」,也可以「改變」樂樂眼中不好玩的遊戲場。
蔡青樺先是詢問里長,里長推給了公部門,即公園的管理單位: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簡稱「公燈處」),她向公燈處表達希望改造牯嶺公園兒童遊戲場的需求,並且找到社區近一百人的連署。在奔走連署的過程中,受到感染的社區媽媽、阿公阿媽們,遇到里長也跟著「追」問進度,蔡青樺則「追」著承辦人。在蔡青樺與里民們不放棄地緊迫盯人下,公燈處從善如流,將牯嶺公園列入2018年「改善及更新工程」的名單中。
2019年初春改造完成的牯嶺公園,以超過250萬元的預算做了多元探索組合的溜滑梯、螺旋攀爬架,還有串連遊具與遊具之間的木椿。在當地社區媽媽意見參與下,推翻了原本設計只有90公分與120公分高的土丘,以及原本只有人造草的鋪面。因為對5歲的小朋友來說,沙丘太矮沒有挑戰,更不用說學齡兒童;而且大量人造草容易造成靜電,會「電」到小朋友,最後改成核心用自然材質的木屑、外圍用人造草鋪面。
牯嶺公園,只是「特公盟」這三年多來,由居民自發要求改造遊戲場的公園之一。「自己的公園自己救」的呼聲,從2015年台北市拆除一系列有危險的磨石子溜滑梯,以聚乙烯(PE)或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質(FRP)俗稱「罐頭遊具」的設施所取代,由此引發了一位媽媽林亞玫的怒火開始。
不只我家附近的遊戲場被拆
「原本就有聽說台北知行公園、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的磨石子溜滑梯被拆,我還不以為意,結果拆到我家附近青年公園的水泥磨石子溜滑梯。我打電話詢問,公部門回答很簡單,因為年久失修,不安全,所以要拆。」特公盟的發起人、留著一頭短髮的林亞玫,說起開始關注兒童遊戲空間的緣由。
「青年公園有3個歷史悠久,卻十分有特色的遊具,鐵製溜滑梯、磨石子溜滑梯,以及為紀念太空人阿姆斯壯上月球做的太空堡壘,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為了讓女兒小夏,還能繼續在她兒時的秘密基地遊玩,當全職媽媽前,曾在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副理的林亞玫做好了圖文兼具的簡報,準備充份地向萬華區議員陳情。
這份捍衛「兒童遊戲權」的簡報,承載了重視兒童表意權與公民參與的力量,2015年底開始,簡報一路從議員、公燈處處長,到台北市政府公務局長,2018年甚至在柯文哲市長面前報告;台北市政府也願意傾聽民意,編列超過上千萬元的經費,興建超過卅座的特色與共融遊戲場,並且成為柯P競選時「兒童友善城市」的政績之一。
因為不只林亞玫,特公盟秘書長張雅琳家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也是相同情況,磨石子溜滑梯被拆,一樣以「罐頭遊具」複製貼上。張雅琳說:「2015年台北市原有76座磨石子溜滑梯,因為不符合CNS(中華民國國家標準)而不安全的緣故,拆了60座,只剩16座。大家都知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需要不同刺激與挑戰,但我們戶外的遊戲場卻只是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
林亞玫與曾在外商公司擔任品牌經理的張雅琳,把對市府便宜行事的不解,分享給週遭同是媽媽的朋友們。透過社群網絡的串連,號召了超過上千位的連署,這群對政治冷感的媽媽們,為了自己孩子的遊戲空間,出來捍衛兒童遊戲權,找里長、議員溝通。就在2015年12月動員近一百位親子到台北市政府前陳情,「拒絕公園遊具罐頭化!」就此敲開了公部門的大門,展開「兒童遊戲場革命」。
安全性與特色遊具的拔河
其實,在與市府的協調會中,官員們提出必須依法行政的解釋,給了這些熱情的媽媽們當頭棒喝:「遊戲場的設施必須遵守中央的法規CNS!妳們要我們違法嗎?妳們要枉顧兒童的安全嗎?」
為了符合官員口中「安全」的規定,這些媽媽們打點完家務後,熬夜研讀有關遊戲場的法規,並成立線上小型讀書會。同時網羅不同領域的朋友,找英文好的翻譯國外的文獻,找職能治療師與兒童心理師提供有關兒童心理、幼教等相關知識,求教建築、景觀的專家學習看設計圖。
林亞玫與張雅琳因此號召有志一同的媽媽們成立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專業的知識與數據,要求政府興建符合在地需求的兒童遊戲場,而且兒童遊戲的空間要能有效提供孩子在不同身心發展階段中,所需的體能鍛鍊、感覺刺激和情緒支持。
透過網路的宣導與串聯,林亞玫說,有一個感動她的時刻。2016年底市府在中研公園會勘時,從中研院有十多人走出來,這是第一次她看到在地居民站出來,拒絕罐頭溜滑梯,共同參與遊戲場的改造。公燈處在這裏設置了兼顧不同年齡層的沙坑、圓盤型盪鞦韆、極限飛輪、搖搖馬、旋轉搖搖杯等各式遊具,以及台北市第一座取代黑色橡膠地墊的人工草皮。
林亞玫說:「我們要的不只是磨石子溜滑梯,或是一個盪鞦韆,我們要的是一個適合孩子的遊戲空間。」特公盟更希望公部門與設計師在規劃時納入「兒童的參與權」,聽聽兒童的聲音,了解他們遊戲的方式,設計符合兒童需求的遊戲空間。
以「沙坑」為例,從公部門的角度,沙坑常有貓狗來大小便,下完雨後更是不易維護。但對孩子而言,玩沙很療癒,堆沙可以發揮創造力。
為了把「沙坑」的重要性說清楚,特公盟因此請兒童心理師江淑蓉寫文章、投稿,她提到:「孩子在玩沙的世界裡可以發展自我、轉化情緒、激發創造力,沙可以接納孩子的一切,把他的內在世界建構表現出來。」再拿文章去與里長與公部門「理論」。
負責翻譯國外文獻的李玉華說,翻譯許多國外的文章,並且接觸國外倡議兒童權利的組織後,更加肯定「玩」對孩子身心能力完整發展的重要。
為了更了解國外的作法,特公盟的夥伴媽媽們,連出國玩,也把國外的遊戲場列為必玩的「景點」之一,帶著小孩一起去「考察」遊戲場。這樣的衝勁也感染了新北市的公務人員,出國玩,也順便「玩」外國公園的遊戲場,樹林區東昇公園以彩色織網設計兩層樓的主滑梯,就是承辦單位參考日本沖繩公園做出的成果。
特色遊戲場全省遍地開花
林亞玫還與夥伴們到台中、高雄,拿著A3大的海報,到各公園去宣導特公盟的理念,「自己的公園自己顧!」一直喊到喉嚨沙啞。很快地,這把要求改造的火,蔓延到新北市,「我的公園也想要有特色! 」吸引更多認同特公盟理念的「盟友」參加,桃園、台中、台南、新竹、基隆、高雄等各縣市,陸續跟進,進行遊戲場改造。
新北市由於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利用,遊戲場的設施可以做到分齡、適能。以林口區為例,「小熊公園公23」是共融式遊戲場,不分年齡一起玩;「樂活公園」則為挑戰型,4米高超陡溜滑梯與鏤空攀爬網,適合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學松鼠般在網間穿梭;中和的錦和公園設計了6米高攀爬網和28米長的滾輪滑梯;號稱「五星級」的員山公園還有更具挑戰性、9.3米高的磨石子溜滑梯。
特公盟因此提出「衛星公園」的主張,以區域規劃的概念,藉由「分齡分區」的原則,來做到差異化的滿足,讓「不同的社區公園,可以陪伴孩子長大」。
街道就是我的遊戲場
然而,有許多人的家附近沒有遊戲場、沒有公園,孩子只能在家看電視、玩3C。作為倡議兒童遊戲權的組織,特公盟決定從公園走出去,除了繼續推動特色遊戲場的改造,今年訴求就是「街道就是我的遊戲場」。
透過群眾募資,今年將舉辦3場「馬路變遊戲場」活動,為孩子爭取更多自由遊戲的空間。第一場4月在台北市府廣場前,用紙箱、木板、泡泡進行各種街道遊戲。特公盟主張,只要經過社區、里的同意,可以申請「封街」,像「選舉造勢、藝術踩街、嘉年華封街」一樣,讓小朋友到街道遊玩,甚至鄰里的居民也可以走出來認識彼此,社區共融。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中,保障兒童的遊戲權,因為孩子是透過遊戲理解這個世界,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就像特公盟所引用天野秀昭教授的話:「孩子不能玩耍,靈魂就會死去。孩子的靈魂是成人的責任。」
「以前只有塑膠遊具的時候,因為不好玩,2歲大的孩子覺得無聊,都會拉著我的手對我說,媽媽陪我玩。」催生台北市牯嶺公園改造的蔡青樺,邊看著她的孩子樂樂,正與在公園認識的小朋友一起攀爬著Monkey Bar,邊說:「現在不只我們每天來,下午小學生放學後,與晚上還有另一波人潮,許多大孩子可以像蜘蛛人一樣快速攀越繩索,順著Monkey Bar瘋狂地旋轉溜下來!」
特公盟發起人林亞玫(中)、秘書長張雅琳(右)、成員蔡青樺(左)一起為守護自己的公園而努力。
守護自己的公園
蔡青樺是樂樂兩歲多時,在參加一次台北城市散步導覽時,接觸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她發現身為一位家庭主婦與「全職媽媽」,也可以「改變」樂樂眼中不好玩的遊戲場。
蔡青樺先是詢問里長,里長推給了公部門,即公園的管理單位: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簡稱「公燈處」),她向公燈處表達希望改造牯嶺公園兒童遊戲場的需求,並且找到社區近一百人的連署。在奔走連署的過程中,受到感染的社區媽媽、阿公阿媽們,遇到里長也跟著「追」問進度,蔡青樺則「追」著承辦人。在蔡青樺與里民們不放棄地緊迫盯人下,公燈處從善如流,將牯嶺公園列入2018年「改善及更新工程」的名單中。
2019年初春改造完成的牯嶺公園,以超過250萬元的預算做了多元探索組合的溜滑梯、螺旋攀爬架,還有串連遊具與遊具之間的木椿。在當地社區媽媽意見參與下,推翻了原本設計只有90公分與120公分高的土丘,以及原本只有人造草的鋪面。因為對5歲的小朋友來說,沙丘太矮沒有挑戰,更不用說學齡兒童;而且大量人造草容易造成靜電,會「電」到小朋友,最後改成核心用自然材質的木屑、外圍用人造草鋪面。
牯嶺公園,只是「特公盟」這三年多來,由居民自發要求改造遊戲場的公園之一。「自己的公園自己救」的呼聲,從2015年台北市拆除一系列有危險的磨石子溜滑梯,以聚乙烯(PE)或玻璃纖維強化塑膠材質(FRP)俗稱「罐頭遊具」的設施所取代,由此引發了一位媽媽林亞玫的怒火開始。
不同特色的遊具,可以滿足不同年齡層兒童的需求。
不只我家附近的遊戲場被拆
「原本就有聽說台北知行公園、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的磨石子溜滑梯被拆,我還不以為意,結果拆到我家附近青年公園的水泥磨石子溜滑梯。我打電話詢問,公部門回答很簡單,因為年久失修,不安全,所以要拆。」特公盟的發起人、留著一頭短髮的林亞玫,說起開始關注兒童遊戲空間的緣由。
「青年公園有3個歷史悠久,卻十分有特色的遊具,鐵製溜滑梯、磨石子溜滑梯,以及為紀念太空人阿姆斯壯上月球做的太空堡壘,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為了讓女兒小夏,還能繼續在她兒時的秘密基地遊玩,當全職媽媽前,曾在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副理的林亞玫做好了圖文兼具的簡報,準備充份地向萬華區議員陳情。
這份捍衛「兒童遊戲權」的簡報,承載了重視兒童表意權與公民參與的力量,2015年底開始,簡報一路從議員、公燈處處長,到台北市政府公務局長,2018年甚至在柯文哲市長面前報告;台北市政府也願意傾聽民意,編列超過上千萬元的經費,興建超過卅座的特色與共融遊戲場,並且成為柯P競選時「兒童友善城市」的政績之一。
因為不只林亞玫,特公盟秘書長張雅琳家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也是相同情況,磨石子溜滑梯被拆,一樣以「罐頭遊具」複製貼上。張雅琳說:「2015年台北市原有76座磨石子溜滑梯,因為不符合CNS(中華民國國家標準)而不安全的緣故,拆了60座,只剩16座。大家都知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需要不同刺激與挑戰,但我們戶外的遊戲場卻只是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
林亞玫與曾在外商公司擔任品牌經理的張雅琳,把對市府便宜行事的不解,分享給週遭同是媽媽的朋友們。透過社群網絡的串連,號召了超過上千位的連署,這群對政治冷感的媽媽們,為了自己孩子的遊戲空間,出來捍衛兒童遊戲權,找里長、議員溝通。就在2015年12月動員近一百位親子到台北市政府前陳情,「拒絕公園遊具罐頭化!」就此敲開了公部門的大門,展開「兒童遊戲場革命」。
小孩玩沙,可以挖、塑形、建築工事、做水坑或水道、探索沙的質地,既療癒又發揮創造力。
安全性與特色遊具的拔河
其實,在與市府的協調會中,官員們提出必須依法行政的解釋,給了這些熱情的媽媽們當頭棒喝:「遊戲場的設施必須遵守中央的法規CNS!妳們要我們違法嗎?妳們要枉顧兒童的安全嗎?」
為了符合官員口中「安全」的規定,這些媽媽們打點完家務後,熬夜研讀有關遊戲場的法規,並成立線上小型讀書會。同時網羅不同領域的朋友,找英文好的翻譯國外的文獻,找職能治療師與兒童心理師提供有關兒童心理、幼教等相關知識,求教建築、景觀的專家學習看設計圖。
林亞玫與張雅琳因此號召有志一同的媽媽們成立了「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專業的知識與數據,要求政府興建符合在地需求的兒童遊戲場,而且兒童遊戲的空間要能有效提供孩子在不同身心發展階段中,所需的體能鍛鍊、感覺刺激和情緒支持。
透過網路的宣導與串聯,林亞玫說,有一個感動她的時刻。2016年底市府在中研公園會勘時,從中研院有十多人走出來,這是第一次她看到在地居民站出來,拒絕罐頭溜滑梯,共同參與遊戲場的改造。公燈處在這裏設置了兼顧不同年齡層的沙坑、圓盤型盪鞦韆、極限飛輪、搖搖馬、旋轉搖搖杯等各式遊具,以及台北市第一座取代黑色橡膠地墊的人工草皮。
林亞玫說:「我們要的不只是磨石子溜滑梯,或是一個盪鞦韆,我們要的是一個適合孩子的遊戲空間。」特公盟更希望公部門與設計師在規劃時納入「兒童的參與權」,聽聽兒童的聲音,了解他們遊戲的方式,設計符合兒童需求的遊戲空間。
以「沙坑」為例,從公部門的角度,沙坑常有貓狗來大小便,下完雨後更是不易維護。但對孩子而言,玩沙很療癒,堆沙可以發揮創造力。
為了把「沙坑」的重要性說清楚,特公盟因此請兒童心理師江淑蓉寫文章、投稿,她提到:「孩子在玩沙的世界裡可以發展自我、轉化情緒、激發創造力,沙可以接納孩子的一切,把他的內在世界建構表現出來。」再拿文章去與里長與公部門「理論」。
負責翻譯國外文獻的李玉華說,翻譯許多國外的文章,並且接觸國外倡議兒童權利的組織後,更加肯定「玩」對孩子身心能力完整發展的重要。
為了更了解國外的作法,特公盟的夥伴媽媽們,連出國玩,也把國外的遊戲場列為必玩的「景點」之一,帶著小孩一起去「考察」遊戲場。這樣的衝勁也感染了新北市的公務人員,出國玩,也順便「玩」外國公園的遊戲場,樹林區東昇公園以彩色織網設計兩層樓的主滑梯,就是承辦單位參考日本沖繩公園做出的成果。
使用自然素材─木屑作為遊戲場鋪面,提供孩子接觸自然的媒介。
特色遊戲場全省遍地開花
林亞玫還與夥伴們到台中、高雄,拿著A3大的海報,到各公園去宣導特公盟的理念,「自己的公園自己顧!」一直喊到喉嚨沙啞。很快地,這把要求改造的火,蔓延到新北市,「我的公園也想要有特色! 」吸引更多認同特公盟理念的「盟友」參加,桃園、台中、台南、新竹、基隆、高雄等各縣市,陸續跟進,進行遊戲場改造。
新北市由於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利用,遊戲場的設施可以做到分齡、適能。以林口區為例,「小熊公園公23」是共融式遊戲場,不分年齡一起玩;「樂活公園」則為挑戰型,4米高超陡溜滑梯與鏤空攀爬網,適合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學松鼠般在網間穿梭;中和的錦和公園設計了6米高攀爬網和28米長的滾輪滑梯;號稱「五星級」的員山公園還有更具挑戰性、9.3米高的磨石子溜滑梯。
特公盟因此提出「衛星公園」的主張,以區域規劃的概念,藉由「分齡分區」的原則,來做到差異化的滿足,讓「不同的社區公園,可以陪伴孩子長大」。
台北市政府回應特公盟的要求,在青年公園重建歷史悠久的太空堡壘。
街道就是我的遊戲場
然而,有許多人的家附近沒有遊戲場、沒有公園,孩子只能在家看電視、玩3C。作為倡議兒童遊戲權的組織,特公盟決定從公園走出去,除了繼續推動特色遊戲場的改造,今年訴求就是「街道就是我的遊戲場」。
透過群眾募資,今年將舉辦3場「馬路變遊戲場」活動,為孩子爭取更多自由遊戲的空間。第一場4月在台北市府廣場前,用紙箱、木板、泡泡進行各種街道遊戲。特公盟主張,只要經過社區、里的同意,可以申請「封街」,像「選舉造勢、藝術踩街、嘉年華封街」一樣,讓小朋友到街道遊玩,甚至鄰里的居民也可以走出來認識彼此,社區共融。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中,保障兒童的遊戲權,因為孩子是透過遊戲理解這個世界,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就像特公盟所引用天野秀昭教授的話:「孩子不能玩耍,靈魂就會死去。孩子的靈魂是成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