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南迴的心跳 超人醫師徐超斌
「身為醫界的一員:我鄭重地保證將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病人的健康與福祉將為我的首要顧念。」──2017年〈日內瓦宣言〉
台灣的偏鄉有如此一位醫師,恪守著「病人的健康與福祉是醫師的首要顧念」,甚至燃燒自己,將生命全然投入,在工作崗位中風倒下後,他仍撐著尚能運動的右半側繼續行醫,他是南迴地區的超人醫師——徐超斌。
「超人醫師」名稱其來有自。在南部人北漂,台東人逐工作而居,東西南北亂漂時;畢業於台北醫學院,經歷奇美醫院急診室完整歷練的徐超斌卻選擇東漂回故鄉,用精湛的醫術守護故鄉的族人。看見部落的欠缺,他像超人一般拚搏的用生命看護家鄉族人的健康;像超人一般奔馳巡迴各地診治醫療,一個星期的車程逼近環台一周的里程數1,173公里。
那些關於南迴地區的數字
在徐超斌服務的偏鄉,時間和交通的概念與都會很不同。在南迴地區,常常說到隔壁一趟,是翻過一個山頭的意思,去一趟7-11,開車要半小時。部落裡沒有公共運輸,上市場買菜包車單趟500元,到鄉公所辦事收費700元,到台東市區看病要價1,500元。
南迴公路全長一百多公里無一間醫院。2002年徐超斌回鄉服務時,達仁鄉的人口數計4,141人,醫生僅他1位。當地居民繳交與都市相同的健保費用,但周間晚上和周六、周日不能生病,因為沒有看診服務。
2006年,在徐超斌的努力下,總算在南迴公路上的大武鄉成立了第一間24小時急救站,但他依舊維持著一個月400小時的超人工作時數;2006年9月19日凌晨1點,徐超斌已經連續值班80個小時,他在大武急救站處理完最後一位病人,準備稍事休息時,卻在值班室中昏眩倒下,再次醒來時,身體左半側已癱瘓失去功能,那年他才39歲。
學醫是為了回家
出身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徐超斌10歲被父親送到都市求學,直到35歲才回故鄉,但他與部落的臍帶未曾被切斷。他算是另類的隔代教養案例,父親忙於工作及照顧體弱的母親,徐超斌被託給外公外婆照顧,「我的教育環境是父母親給我的,但人格教育則來自外公外婆。外婆是排灣族的巫醫,她告訴我排灣族的神話故事,我們是很有智慧的民族,讓我因身為排灣族而驕傲,外公教導我,做人要勇敢、要謙卑、要善良,是他給我的身教。」也因此,徐超斌總是自信且驕傲,不覺得原住民就矮人一截。
從求學到工作,徐超斌都是團體中的風雲人物,長得帥氣,熱情風趣,能彈吉他唱歌帶動氣氛,又是運動健將,還醫術高明,待人和善,徐超斌不諱言,當年的他很自負,「大家都會覺得這個傢伙很臭屁,卻不讓人討厭,就因為有真本事。」徐超斌這樣形容當年的自己。
在台南奇美醫院5年的歷練,徐超斌也是奇美醫院第一位內外科兼修的急診專科醫師,人生正處最顛峰的時期;但徐超斌卻辭了西部收入豐厚的醫院工作,決定回到東岸的家鄉。
「其實我掙扎有半年之久。我也是普通人,我知道薪水、生活環境的落差非常大。」但想起當醫師的初衷,「我是為了要回家才學醫的」,那年他才7歲,二妹因為送醫不及而過世,年幼的他對著黑夜發誓,「將來我要當醫生,不再讓族人在送醫途中枉死。」
台灣的偏鄉有如此一位醫師,恪守著「病人的健康與福祉是醫師的首要顧念」,甚至燃燒自己,將生命全然投入,在工作崗位中風倒下後,他仍撐著尚能運動的右半側繼續行醫,他是南迴地區的超人醫師——徐超斌。
「超人醫師」名稱其來有自。在南部人北漂,台東人逐工作而居,東西南北亂漂時;畢業於台北醫學院,經歷奇美醫院急診室完整歷練的徐超斌卻選擇東漂回故鄉,用精湛的醫術守護故鄉的族人。看見部落的欠缺,他像超人一般拚搏的用生命看護家鄉族人的健康;像超人一般奔馳巡迴各地診治醫療,一個星期的車程逼近環台一周的里程數1,173公里。
他是南迴地區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林格立攝)
那些關於南迴地區的數字
在徐超斌服務的偏鄉,時間和交通的概念與都會很不同。在南迴地區,常常說到隔壁一趟,是翻過一個山頭的意思,去一趟7-11,開車要半小時。部落裡沒有公共運輸,上市場買菜包車單趟500元,到鄉公所辦事收費700元,到台東市區看病要價1,500元。
南迴公路全長一百多公里無一間醫院。2002年徐超斌回鄉服務時,達仁鄉的人口數計4,141人,醫生僅他1位。當地居民繳交與都市相同的健保費用,但周間晚上和周六、周日不能生病,因為沒有看診服務。
2006年,在徐超斌的努力下,總算在南迴公路上的大武鄉成立了第一間24小時急救站,但他依舊維持著一個月400小時的超人工作時數;2006年9月19日凌晨1點,徐超斌已經連續值班80個小時,他在大武急救站處理完最後一位病人,準備稍事休息時,卻在值班室中昏眩倒下,再次醒來時,身體左半側已癱瘓失去功能,那年他才39歲。
南迴協會成立長照中心,提供中重度失能的居民全日照護。
學醫是為了回家
出身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徐超斌10歲被父親送到都市求學,直到35歲才回故鄉,但他與部落的臍帶未曾被切斷。他算是另類的隔代教養案例,父親忙於工作及照顧體弱的母親,徐超斌被託給外公外婆照顧,「我的教育環境是父母親給我的,但人格教育則來自外公外婆。外婆是排灣族的巫醫,她告訴我排灣族的神話故事,我們是很有智慧的民族,讓我因身為排灣族而驕傲,外公教導我,做人要勇敢、要謙卑、要善良,是他給我的身教。」也因此,徐超斌總是自信且驕傲,不覺得原住民就矮人一截。
從求學到工作,徐超斌都是團體中的風雲人物,長得帥氣,熱情風趣,能彈吉他唱歌帶動氣氛,又是運動健將,還醫術高明,待人和善,徐超斌不諱言,當年的他很自負,「大家都會覺得這個傢伙很臭屁,卻不讓人討厭,就因為有真本事。」徐超斌這樣形容當年的自己。
在台南奇美醫院5年的歷練,徐超斌也是奇美醫院第一位內外科兼修的急診專科醫師,人生正處最顛峰的時期;但徐超斌卻辭了西部收入豐厚的醫院工作,決定回到東岸的家鄉。
「其實我掙扎有半年之久。我也是普通人,我知道薪水、生活環境的落差非常大。」但想起當醫師的初衷,「我是為了要回家才學醫的」,那年他才7歲,二妹因為送醫不及而過世,年幼的他對著黑夜發誓,「將來我要當醫生,不再讓族人在送醫途中枉死。」
視病如親的醫病關係,徐超斌重視偏鄉居民生活的品質勝於生命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