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塑食年代 從產地到餐桌的減塑行動
一直以為,社群媒體上廣傳的海漂塑膠垃圾的照片,只是極罕見的案例,直到親自站上海岸線,滿布的寶特瓶、塑膠袋,數量一次比一次還怵目驚心。
這才讓人警惕,原來,塑膠汙染的問題,離你我那麼近。
後山日先照的花蓮,由於沒有工業汙染,政府借力使力,最早開始推廣無毒農業,經有機認證的土地面積,高居全台之冠。
淨土在人間
體感溫度飆升到40℃的盛夏,清早,對於都市裡的上班族來說,一日才正展開,然而,對於必須在田裡勞作的莊稼人家,早已辛勤工作過了一輪。
「這個季節,超過十點鐘,就已經不適合在田裡啦。」來到花蓮瑞穗的彌勒果園,黃彥儒熱情地招呼著我們。曾經在精品店上班的他,六年前辭職,告別喧囂台北,回到老家與爸媽一同操持農務。
才九分六的果園,為毗鄰四周的大農戶所包圍,但特別的是,當鄰舍才正開始預備轉作有機,他的父親黃永兼在縣政府的輔導下,早在2010年已率先成為無毒農業的示範戶。
當我們走進採混林農業的農場,除了樟樹、楓樹等大樹交雜掩映,另有芭樂、晚崙西亞橙、木瓜、水蜜桃、火龍果等果樹,還有赤道櫻草、紫蘇、龍鬚菜、芋頭、山蘇等菜蔬散落各處,單一種類的栽種面積都不大,整座農場看上去紛呈多樣,格外有生機。
而此時,剛從田間回來的倆老,正在農舍旁的綠蔭下挑揀剛採收下來的葉菜,只見黃彥儒拾起鐮刀,割下田埂旁的月桃葉,預備當作待會分裝用的包材。
與母親總是鬥嘴當有趣的他,連包裝方式都能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個不停,雖然常常意見相左,唯獨捨塑膠袋改用自然素材,倒是觀點一致。
只見他們就著四處撿拾來的姑婆芋、香蕉葉、月桃葉、香茅,將明日即將帶去市集上銷售的蔬菜逐一包裝,晴光下的一把把綠意,猶如花束一般的耀眼。
從生產端做起
當「少塑」、「減塑」的呼聲不斷變大,不只是消費者,就連上游的生產者,也有所感應。因著投入有機耕作,這些農友,對於環境友善更具意識,即起即行。
雖然想減塑,付諸行動卻不容易。塑膠,這個發明至今還不過才滿百年的產物,因著便利、便宜,早已與人們的食衣住行密不可分。
這才讓人警惕,原來,塑膠汙染的問題,離你我那麼近。
後山日先照的花蓮,由於沒有工業汙染,政府借力使力,最早開始推廣無毒農業,經有機認證的土地面積,高居全台之冠。
傳統農業社會所使用的包材,因應減塑再度重現。
淨土在人間
體感溫度飆升到40℃的盛夏,清早,對於都市裡的上班族來說,一日才正展開,然而,對於必須在田裡勞作的莊稼人家,早已辛勤工作過了一輪。
「這個季節,超過十點鐘,就已經不適合在田裡啦。」來到花蓮瑞穗的彌勒果園,黃彥儒熱情地招呼著我們。曾經在精品店上班的他,六年前辭職,告別喧囂台北,回到老家與爸媽一同操持農務。
才九分六的果園,為毗鄰四周的大農戶所包圍,但特別的是,當鄰舍才正開始預備轉作有機,他的父親黃永兼在縣政府的輔導下,早在2010年已率先成為無毒農業的示範戶。
當我們走進採混林農業的農場,除了樟樹、楓樹等大樹交雜掩映,另有芭樂、晚崙西亞橙、木瓜、水蜜桃、火龍果等果樹,還有赤道櫻草、紫蘇、龍鬚菜、芋頭、山蘇等菜蔬散落各處,單一種類的栽種面積都不大,整座農場看上去紛呈多樣,格外有生機。
而此時,剛從田間回來的倆老,正在農舍旁的綠蔭下挑揀剛採收下來的葉菜,只見黃彥儒拾起鐮刀,割下田埂旁的月桃葉,預備當作待會分裝用的包材。
與母親總是鬥嘴當有趣的他,連包裝方式都能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個不停,雖然常常意見相左,唯獨捨塑膠袋改用自然素材,倒是觀點一致。
只見他們就著四處撿拾來的姑婆芋、香蕉葉、月桃葉、香茅,將明日即將帶去市集上銷售的蔬菜逐一包裝,晴光下的一把把綠意,猶如花束一般的耀眼。
農民市集落實生產到銷售的永續之道。
從生產端做起
當「少塑」、「減塑」的呼聲不斷變大,不只是消費者,就連上游的生產者,也有所感應。因著投入有機耕作,這些農友,對於環境友善更具意識,即起即行。
雖然想減塑,付諸行動卻不容易。塑膠,這個發明至今還不過才滿百年的產物,因著便利、便宜,早已與人們的食衣住行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