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書店的最後一頁 誠品敦南店熄燈號

誠品創辦人吳清友,38歲那年生了一場重病,在手術室歷經失血與搶救,走過生死邊緣,再次睜開雙眼的他,開始思考生命過去所追尋的背後意義。他發現,自己不只想開一間人文藝術書店,還想創立一處「心靈停泊的場所」,用書本、音樂、畫作營造靜謐的氛圍,歡迎每一個渴望靠岸休息的靈魂。

1989年,誠品第一家門市在台北仁愛圓環開幕,後於1996年搬遷至敦南店現址。迄今20多年的歲月裡,除了一次改裝,沒有其他明顯變化。相較於後期開幕的新門市,敦南店少了點潮流感,卻保留讀者對誠品最初的印象與感動。這間全台唯一的「24小時書店」,不分晝夜,為想閱讀的人們點亮了燈,讓不同需要的靈魂都得以被溫暖。

通往敦南店的樓梯間,8千片彩色「1989~2020」字卡串連,象徵誠品創立以來的時光流動。

閱讀的靜謐,心靈的港灣
走入誠品敦南店,要先經過一段白色階梯,才會到達二樓書區。樓層間的那段路,彷彿在為心靈預備,「慢慢走上來的瞬間,開始準備、倒數,好像走紅毯一樣。」對藝術家曲家瑞而言,步入誠品敦南店的過程,是一種儀式,通往著驚喜。
柔和的燈光,優雅的旋律,白色大理石走道貫穿前後,兩側是木造階梯與高起的木地板。有人坐在階梯上,用手撐著臉龐,低頭看書;有人盤腿坐在木地板上,掌中書翻了一半;有人正小心地避開地板上的讀者,用眼睛掃描書櫃中的每一排書本。
店裡近乎寂靜,除了播放著的古典音樂,只剩下店員整理時書籍與書櫃的碰撞聲,以及鞋子踩在木地板的腳步聲。從早到晚,這是敦南店特有的聲響。

誠品敦南店主打人文、社科類書籍,秉持30年前的開店初衷。

開創主題書區,拓展讀者想像
店員來回排書,並非庸人自擾,而是「誠品對陳列有自己的態度與主張。」資深出版人陳穎青回憶,誠品剛開幕時,除了高雅的裝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書的陳列方式。誠品打破傳統,不再以功能(如出版社與學科類別)作區分,而改以主題排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生活風格」。
「現在大家都很習慣這個分類,但其實是誠品開創的。」陳穎青說明,當時社會生活水準提升,大家開始追求生活內涵。誠品看見社會趨勢後,開創「生活風格」這個類別,將園藝、賞鳥、爬山等類書籍放在一起,擴大了讀者對生活休閒的想像。
「主題書區」不僅回應時代需求,也提供讀者生活經驗之外的選擇,同時替出版社開發新市場,讓書市的上下游產生了新的連結。因此,自從誠品出現獨特的分類方式後,其他書店也開始跟進。
誠品投入大量時間,將供應商的邏輯轉換成自己的邏輯。即使是同一系列的書,在上架時也會拆散到自己的分類體系。曾經與誠品有業務往來的陳穎青,語帶佩服地說:「光看店員走路的里程數就很驚人!」細心的陳列反映誠品「款待」書的精神,正如吳清友所言,他不將書當成商品,而是智慧的結晶。
「只要讀者在找書時,發現旁邊那本更厲害,我們的目標就達成了。」敦南店店長周業陞笑著說,有時候書上架完,也差不多該下班了,付出這麼多時間成本,只希望讀者可以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書。

敦南店20多年來,藝術書區佔地比例始終最大。

敦南店與客人間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