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路之遠近 九九峰下──毓繡美術館

一對發願「一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的企業家夫婦,遇上一個勇敢作夢、言出必行的藝術家,共同成就了一座人間至美的美術館的誕生。它,是啟動美感覺知的場域,也是台灣社會的無價餽贈,更是天地大美的具體化身。

幾年前,喜好文藝的朋友忽然開始流傳,出現了一間開在鄉野、難以到達的美術館。反差的是,即使路途波折無比,去過的人總念戀不忘,盼著有朝一日還能再訪。
一間直扣人心的美術館,到底是什麼樣的能耐,是大觀蘊美的建築,還是玲瓏珍奇的展物?告別喧囂大城,來到南投草屯,靜寂的九九峰山下,讓我們一探究竟。

毓繡美術館。

山中美術館
美術館所在的草屯鎮平林里,僅400戶人家,除了遠方山巒,農家錯落,沃壤上栽種無數葡萄、荔枝,美術館在鄉間小路的盡頭,路上人煙罕至,前進時頻頻讓人心生疑惑,終於抵達,又不見任何宏麗巍峨的建物。
一天入場上限才180人,還得事前預約,這般刁鑽的控管方式,為的就是維持參觀品質,求的是知音。我們先穿過清水模的立面,一條竹林小路曲徑通幽,直到盡頭處才豁然開朗,隨著拾級向上,視野緩緩抬升,終於看到了作為展館用的主建物。
建築是廖偉立建築師的作品,斥資億元打造,從設計到竣工,耗費五年。雖然從不是為了聲名,卻因此拿下2016年台灣建築獎首獎,錦上添花。沿著山坡線建造的建築群,小巧不張揚,據聞這安靜的特質,源於美術館的創辦人──葉毓繡女士。
灰樸外觀,簡約中帶有現代感,雖然低調,細節處卻各有巧妙。3,000坪基地,僅1,000坪作為建地,其餘綠意簇擁,徜徉在這片舒徐溫潤的風景,像走進了桃花源,遇見人人渴想的一處心靈居所。

將所有環節推展到極致的美術館團隊,成為中小型美術館的典範。

李足新×葉毓繡
毓繡美術館的館長一職,這一年多以來「遇缺不補」,像是對李足新的紀念。
李足新是畫家,是教育家,也是孕育出這座美術館的夢想家。2010年,他先在南投草屯的平林里購地,作為自己的工作室使用,這個寧靜的聚落,不只吸引了他,還有柯適中、柯耀東、游守中等藝術家進駐。點滴淵源,匯集成日後美術館選址的契機。
李足新與葉毓繡的緣分,最早起於扶輪社繪畫課的師徒關係。也因此,當他認識了侯英蓂、葉毓繡,這對長期資助藝術家活動的企業家夫婦,敢想人所不敢想的李足新,大膽向葉毓繡提案:「我們來蓋一間美術館?」竟得允諾。
購地以後,美術館在一磚一瓦中建造了起來,但人的際遇風雲變幻。開工才兩年,李足新就發現罹癌,情況不樂觀,2016年,美術館開幕,2019年,李足新逝世。
這座燃燒他最後生命所建成的美術館,葉毓繡堅持「用餘生守護」。館長不在了,但美術館如常運作,一檔接著一檔,端上國際也豪不遜色的展覽;展覽以外的美學教育行動,耕耘不輟。就像他的精神依舊存續在美術館之中,從來沒有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