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校園大學Minerva來台體驗 最溫暖的都市──台北

Minerva Schools是一所以世界為教室的大學,學生沒有實體校園,但會在四年內走訪全球七個城市。他們透過視訊與老師互動,每堂課彷彿專題研討會,注重師生間的大量討論。這所學校不只強調專業能力,更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思考能力。今(2020)年,他們首度到台灣,拜訪大學生涯中最後一個城市──台北。

Minerva Schools的合作單位台灣大學,舉辦了多樣的工作坊,在不同領域老師的引導下,Minerva學生透過實地參訪、親手操作或小組討論,與台大學生互動,深入了解台灣多元面向的文化。

為歡迎Minerva Schools學生,台大舉辦導覽與工作坊介紹台灣文化。(台灣大學國際事務處提供)

食物、記憶、文化
這天,在台北公館旁的蟾蜍山聚落,有兩戶人家特別熱鬧。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人捲起袖子,將手伸進大竹篩,在「葉媽」的指令下,搓揉著糯米粉。揉啊揉,原本生疏的一群人,臉上逐漸展開笑靨。而另一戶的廚房裡,年輕人站在爐火旁,圍繞著正在切菜的「阿美姐」,問起她與這道料理的緣分。
這是台大為Minerva學生開設的工作坊之一「美味的照護和地方營造」,由城鄉所黃舒楣助理教授與社工系陳怡伃助理教授合開,邀請蟾蜍山居民擔任社區老師,教導學生做菜,希望他們從中觀察食物與料理者的生命連結,並思考老年人照護的意義。
「阿美姐,為什麼你吃這麼辣?」、「這道菜你是從哪裡學的?」、「可以問這菜刀是哪裡買的嗎?切得好順手啊!」Minerva學生從這道「銀芽粉絲」,嗅出阿美姐的家世背景,問出她離開江蘇老家,嫁給四川籍前夫,最後搬至蟾蜍山的故事。接著,大家也開始分享自己對食物的偏好與由來。「輪到切菜的那個人,會變成主角,大家就開始問他問題。」陳怡伃想起當時學生真誠且熱絡的分享,仍然印象深刻。
而葉媽的廚房裡,精彩的故事也正在上演。「大家在搓糯米糰時,有學生看起來特別熟練,一問之下,發現他是越南裔美國人,以前有類似的烹調經驗。」黃舒楣認為學生在「一起搓」的過程中,對彼此有更深的認識。後來大家在等待草仔粿蒸熟時,學生問起葉媽年輕的戀愛史,發現出身新竹湖口的她,嫁給外省籍丈夫後,餐桌上不再出現草仔粿這道客家菜,大家進而思考,食物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意義。
「同學們分享非常踴躍,欲罷不能!」陳怡伃說有學生曾在安寧病房當志工,發現病人的最終心願是吃冰淇淋;有學生的奶奶生前常做馬芬蛋糕給家人,於是現在家族會舉行「馬芬蛋糕party」來懷念她;連韓裔的隨隊也哽咽地說,自己非常懷念家中的海帶湯,但嘗試多次後,仍煮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他們的敏銳度很高!」黃舒楣與陳怡伃一致認為,這群學生能看見事物背後更深的意義,面對文化差異的包容力也較高。「當天雖然室內悶熱,空間有些狹窄,卻沒有學生抱怨或變臉。原本擔心西方學生不吃辛香辣的料理,但是後來大家吃光光,邊吃邊流淚。」
兩位老師都對明年的工作坊抱持期待,也將微調課程,讓背景多元的Minerva學生,有機會在課程中運用自身專業,來探討活躍老化(active aging)的議題。

Minerva Schools學生在蟾蜍山社區老師葉媽的教導下, 製作客家菜草仔粿。(台灣大學國際事務處提供)

在文化衝擊中學習成長
Minerva Schools錄取學生時,不以入學考試成績為重點,而是想法與經歷,因此,學生的背景多元,也從彼此相處中認識更多文化,除此之外,他們每到一個城市,不可預料的文化衝擊與環境變化,也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包容力。
「我們每次到一個城市,剛好都是當地社會動盪的時刻。」出身台灣的學生Eric Lin回想,2016年到美國紐約,當地總統大選後,社會出現紛爭;2017年到南韓首爾,鄰近國家北韓揚言要發射飛彈;2018年到印度海德拉巴,當地政府貪汙,因此提款機無法使用;2019年到德國柏林,社會因敘利亞難民議題,情勢緊張;今年到台灣,剛好遇上新冠肺炎爆發,學生只好於三月中旬提早離開台灣。
因為這樣的特殊經歷,加上台北是Minerva Schools最後一站,學生決定邀請蔡英文總統為畢業典禮致詞,透過線上會議,分享台灣防疫的成功關鍵,並給予畢業祝福。「本來以為這次邀請不會成功,沒想到過了大約兩個月,竟然收到回信了!」邀請計畫的其中一員Eric Lin分享,這次計畫從寫信邀約到會議架構討論,都是由學生一手包辦,是他們給自己的挑戰。
每到一個城市,學生也要完成「實地作業」(Location Base Assignment, LBA),運用自身專業,探討當地文化。喜歡烹調的Eric Lin選擇以台灣食物歷史為主題,介紹古亭的老房子餐廳樂埔町,日治時期的宿舍,經2013年台北市文化局修復,現在成為米其林推薦的法式餐廳。而來自英國的Liberty Pim熱衷實驗教育與媒體傳播,於是到VIS國際實驗學校舉行工作坊,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