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作出貢獻 2020年唐獎

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稱「新冠肺炎」)的蔓延,對全球經濟發展、人類安全創鉅痛深。第四屆唐獎的宣布,卻是紛亂世局中鼓舞人心的消息,尤其是本屆唐獎首創將法治獎頒給孟加拉、黎巴嫩與哥倫比亞的三個非政府組織,在疫情嚴峻之際,唐獎的獎金與肯定,不啻為及時雨;「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持續在發炎性疾病的研究,更是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新希望。

台灣企業家尹衍樑於2012年創立唐獎,每兩年頒發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獎四個獎項,各獎項獎金新台幣4,000萬元,另補助得獎人研究補助費1,000萬元。
第四屆唐獎率先公布的「永續發展獎」,頒發給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表彰她一甲子來獻身地球環境保育的工作;「生技醫藥獎」頒予查爾斯‧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馬克‧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及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三位科學家,彰顯其促成細胞激素成為生物製劑之作用標的,用以治療發炎性疾病的貢獻。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Wang Gungwu)榮獲「漢學獎」,以表彰他對中國變動的世界地位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

珍古德在靈長類動物的開創性研究,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Michael Neugebauer提供)

以知識為力量,用法律改革社會
今年唐獎首度頒發給三個草根性的非政府組織。台灣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葉俊榮指出,這三個位處南方國家(Global South)的NGO,各自處在法治條件面臨嚴峻挑戰的環境中,仍努力不懈地向法院提起策略性訴訟,要求公部門實現法律保障的目的,並且致力於公眾教育及公眾倡議,提倡人人都能為法治理念的實踐作出貢獻。
創立於1992年的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面對國內嚴重的環境污染與貪腐不法,卻能以堅實的學理基礎,藉由對憲法的創新詮釋,將環境汙染與國民生存權作連結,成功突破孟加拉法院過去的解釋,自1994年起打贏第一場公益訴訟後,至今已成功提出超過300個環境公益訴訟與多項立法提議。
創立於 2005 年的哥倫比亞「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成員多為人權、憲法及轉型正義的頂尖學者及法律實務工作者。雖然哥倫比亞有著血腥動盪的過去,社會問題叢生,成員們仍堅信學術工作能夠實現社會正義,帶動改革。該組織2018年成功地獲得勝訴,要求哥國政府積極保育亞馬遜雨林,創下拉丁美洲首例。
第三個獲獎的黎巴嫩「法律實踐進程組織」成立於2009年,在難民湧入、政府貪腐,以及社會普遍瀰漫著不相信司法的氛圍下,爭取保障移工、難民、LGBT社群等群體的關鍵判決,不僅是黎巴嫩國內相關倡議之先驅,也不斷拓展其理念至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並在突尼西亞成立分支辦公室。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指出,法治獎頒給三個非政府組織,讓唐獎的影響力擴及阿拉伯世界,也引起孟加拉媒體大幅報導。在疫情嚴峻之際,許多NGO面臨募款不易等財務上的困難,唐獎的獎勵,不只表達了對這些國家的關懷,更是成為鼓舞這些在前線奮鬥的NGO持續前進的力量。

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唐獎「永續發展」大師論壇,場外展出珍古德投入野生動物保育的成果。(林旻萱攝)

以積極行動,投身生態保育和環境教育
受到疫情影響,受獎人無法親自到台灣領獎,唐獎教育基金會於9月21日至22日在台大、清華、成功及政治等四所大學舉辦「大師論壇」,透過線上直播及結合現場的實體論壇模式,邀請本屆與歷屆的得獎者共同探討生態保育、人權與環境正義等變革的可能性與創新思維。
曾訪台18次的珍古德博士,在英國家中遠距連線直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正是人類不尊重動物與自然環境的後果,人類若無法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便會增加病毒或細菌自動物傳遞給人類的機會,繁衍出人畜共通傳染病大流行的問題。
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的珍古德透露,因著母親的支持,1960年僅26歲的她,前往坦尚尼亞投入黑猩猩研究。珍古德在靈長類動物的開創性研究,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她不僅有步驟地為黑猩猩設置庇護所,並且付諸實際行動,從科學家化身為行動倡議者,1977年她成立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在全球30多個地區設有辦公室;1991年她再推動「根與芽」國際環境教育計畫(Jane Goodall’s Roots & Shoots Program),目前超過65個國家參與,輔導成立10,000多個根與芽小組,推動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
高齡86歲的珍古德說:「我的工作就是點燃人們希望。」她積極投身環境保育的行動,確實帶來地球更美好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