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跳舞 布拉瑞揚舞團
「a tjumaq si ljazuan nua nasi, semu qeljev ta paljing ti Bulareyaung.」布拉瑞揚舞團臉書上,用排灣族語寫著:「回家是完整生命的延續,布拉開門。」這是編舞家布拉瑞揚敞開排練場,與民眾分享他回到台東築夢的活動文宣。轉眼五年過去,布拉瑞揚始終牽著原住民青年的手,將土地的養分化為一支支精彩舞作,一如初衷,打開門,邀請大眾共同探尋舞蹈與原住民文化的美好。
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曾為雲門舞集、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編舞,作品演出遍及歐美,在國際舞蹈圈獲得極高的評價。但就在編舞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卻選擇回到家鄉台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自15歲便離家到城市習舞的布拉瑞揚,40歲以前的他,是每天外帶一杯咖啡便停不下來的工作狂,生活節奏緊湊;回台東這個決定,朋友開玩笑地打賭他撐不過三個月,沒想到,這一待就超過五年。
我是誰的探問
看著眼前侃侃而談,不時發出爽朗笑聲的布拉瑞揚,很難想像過去的他為人嚴肅、不擅社交。布拉瑞揚高中就從台東山上前往高雄的城市就讀,全校就他一位原住民,擔心自己的口音會引來嘲笑,求學時期的布拉瑞揚很少開口,還曾被誤會是個啞巴。
一般人腦海裡的原住民,是講話山地腔、會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形象。為了推翻這些刻板印象,布拉瑞揚刻意矯正自己的咬字,堅持不碰菸酒檳榔,連買個泡麵都要穿著體面,他逼自己塑造某種形象,要讓大家知道原住民也可以很優秀。
「過去的我總是關起門獨自創作,回來之後我變得比較輕鬆自在。」布拉瑞揚表示,台東讓他重新被打開,這一切的根本還是回到「我是誰」這件事的探討。城市裡的教條像是框框,型塑出拘謹的布拉瑞揚。然而腳踩家鄉的土地後,與原住民青年一同工作,讓布拉瑞揚一點一滴找回樂天的天性。
而布拉瑞揚舞團裡來自原住民各族、非舞蹈科班出身的團員們,便是其中很重要的開關。布拉瑞揚表示,以前編舞會先提供舞者一個主題,然後各自找個角落,用自己的身體詮釋,十分鐘後舞者可以創作五分鐘的表演素材。且一部作品通常一個月,甚至十個小時就要完成,布拉瑞揚笑說哪有時間跟舞者磨,當然是自己絞盡腦汁編想,進到排練場直接給舞者指令,咻咻咻地在短時間內完成編舞。
剛回到台東時,布拉瑞揚帶著習慣的編舞模式,請團員們詮釋關於海的想像,結果十分鐘、半小時過去,沒人能交出答案。嘗試幾次後,舞者坦率地說:「老師你不要再叫我們想像,你帶我們去勞動、去山上。」甚至還開玩笑地說:「你不要再用台北的腦袋跟我們工作,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這些舞者的真心話點醒了布拉瑞揚,他們與以前科班的舞者不同,他們是透過身體的真實感受,轉化為肢體的靈感。
於是布拉瑞揚帶著團員去海邊,感受浪花打在身上時,肢體能有怎樣的變化;去部落整地、搬運石頭、採生薑,讓這些傳統的勞動成為身體的養分。就是這些源自於生活的學習,讓舞團的作品少了大眾對現代舞的距離感,多了一分真誠,透過舞者肢體的詮釋,彷彿在劇場裡就能感受到太平洋的海風。
來自生活的養分
布拉瑞揚表示,自己剛回來時有個企圖心,想要編一個很大的製作,是原住民舞蹈但有西方結構的作品,結果根本做不來,「因為我根本不懂原住民,原住民這麼多族,我連自己排灣族的傳統都不懂,族語也不會講,哪能作啊!」所以他帶著團員回部落學歌謠、參與勞動,「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認真生活,生活會給你創作的元素。」
例如,2016年創團的第二支作品《阿棲睞》,就是布拉瑞揚回到他出生的嘉蘭部落學習歌謠〈卡達〉所創作的。〈卡達〉是一首全部男生手牽手一起唱的勇士歌,作品排練的第一天,布拉瑞揚跟舞者說:「我們把手牽起來,牽了就不要放掉,看看會發生甚麼事。」40分鐘後,當大家的體能來到極限,面對身體的疲憊,有人放棄坐下來,但手仍被其他人拖著走;也有人越累越亢奮,越唱越大聲。於是原本看起來一樣動作的傳統舞,有了變奏,展現了每個舞者的個性。在鏗鏘有力的動作與歌聲中,這支舞展現了人在面對困境時,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也呼應了只要彼此牽著手,面對生活的困難,身旁總會有人陪著。
布拉瑞揚從未後悔回到台東,但舞團經營不容易,考驗也沒少過。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吹走了排練場的屋頂,新作《漂亮漂亮》的排練無法進行,團員們只能穿著雨鞋打掃、練唱,用帆布權充屋頂,日子照樣要過,演出依舊如期。看著大家團結度過難關的模樣,布拉瑞揚深受感動,靈機一動,決定讓團員穿著雨鞋、在帆布上跳《漂亮漂亮》,乍看有點土氣,但那種因面對困境而生的力量,卻帶來了另一種生命的美麗。
過去每分每秒都講求精準的布拉瑞揚,就是在各種生活的學習中,漸漸地學會隨遇而安。他說團員開啟了他另一種編舞模式,他也在團員質樸的肢體表現中,看到了新的身體語彙。以傳統歌謠的學習為本,布拉瑞揚舞團發展出了屬於他們的表演形式,而這樣特殊的風格在舞蹈圈少有,不僅令觀眾驚豔,也讓他們入圍四屆的台新藝術獎,其中還連續兩年獲得大獎的肯定。
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曾為雲門舞集、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編舞,作品演出遍及歐美,在國際舞蹈圈獲得極高的評價。但就在編舞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卻選擇回到家鄉台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自15歲便離家到城市習舞的布拉瑞揚,40歲以前的他,是每天外帶一杯咖啡便停不下來的工作狂,生活節奏緊湊;回台東這個決定,朋友開玩笑地打賭他撐不過三個月,沒想到,這一待就超過五年。
布拉瑞揚帶著來自各方、各族的團員,踏實地學習原住民文化,當對自身的背景感到自信自在,演出也就真誠動人。
我是誰的探問
看著眼前侃侃而談,不時發出爽朗笑聲的布拉瑞揚,很難想像過去的他為人嚴肅、不擅社交。布拉瑞揚高中就從台東山上前往高雄的城市就讀,全校就他一位原住民,擔心自己的口音會引來嘲笑,求學時期的布拉瑞揚很少開口,還曾被誤會是個啞巴。
一般人腦海裡的原住民,是講話山地腔、會抽菸喝酒嚼檳榔的形象。為了推翻這些刻板印象,布拉瑞揚刻意矯正自己的咬字,堅持不碰菸酒檳榔,連買個泡麵都要穿著體面,他逼自己塑造某種形象,要讓大家知道原住民也可以很優秀。
「過去的我總是關起門獨自創作,回來之後我變得比較輕鬆自在。」布拉瑞揚表示,台東讓他重新被打開,這一切的根本還是回到「我是誰」這件事的探討。城市裡的教條像是框框,型塑出拘謹的布拉瑞揚。然而腳踩家鄉的土地後,與原住民青年一同工作,讓布拉瑞揚一點一滴找回樂天的天性。
而布拉瑞揚舞團裡來自原住民各族、非舞蹈科班出身的團員們,便是其中很重要的開關。布拉瑞揚表示,以前編舞會先提供舞者一個主題,然後各自找個角落,用自己的身體詮釋,十分鐘後舞者可以創作五分鐘的表演素材。且一部作品通常一個月,甚至十個小時就要完成,布拉瑞揚笑說哪有時間跟舞者磨,當然是自己絞盡腦汁編想,進到排練場直接給舞者指令,咻咻咻地在短時間內完成編舞。
剛回到台東時,布拉瑞揚帶著習慣的編舞模式,請團員們詮釋關於海的想像,結果十分鐘、半小時過去,沒人能交出答案。嘗試幾次後,舞者坦率地說:「老師你不要再叫我們想像,你帶我們去勞動、去山上。」甚至還開玩笑地說:「你不要再用台北的腦袋跟我們工作,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這些舞者的真心話點醒了布拉瑞揚,他們與以前科班的舞者不同,他們是透過身體的真實感受,轉化為肢體的靈感。
於是布拉瑞揚帶著團員去海邊,感受浪花打在身上時,肢體能有怎樣的變化;去部落整地、搬運石頭、採生薑,讓這些傳統的勞動成為身體的養分。就是這些源自於生活的學習,讓舞團的作品少了大眾對現代舞的距離感,多了一分真誠,透過舞者肢體的詮釋,彷彿在劇場裡就能感受到太平洋的海風。
團員笑鬧的背後,藏著成長中遭遇的歧視、霸凌、不被理解, 布拉瑞揚讓這群孩子藉跳舞得到自信,療癒心裡的傷。
來自生活的養分
布拉瑞揚表示,自己剛回來時有個企圖心,想要編一個很大的製作,是原住民舞蹈但有西方結構的作品,結果根本做不來,「因為我根本不懂原住民,原住民這麼多族,我連自己排灣族的傳統都不懂,族語也不會講,哪能作啊!」所以他帶著團員回部落學歌謠、參與勞動,「後來我才知道原來認真生活,生活會給你創作的元素。」
例如,2016年創團的第二支作品《阿棲睞》,就是布拉瑞揚回到他出生的嘉蘭部落學習歌謠〈卡達〉所創作的。〈卡達〉是一首全部男生手牽手一起唱的勇士歌,作品排練的第一天,布拉瑞揚跟舞者說:「我們把手牽起來,牽了就不要放掉,看看會發生甚麼事。」40分鐘後,當大家的體能來到極限,面對身體的疲憊,有人放棄坐下來,但手仍被其他人拖著走;也有人越累越亢奮,越唱越大聲。於是原本看起來一樣動作的傳統舞,有了變奏,展現了每個舞者的個性。在鏗鏘有力的動作與歌聲中,這支舞展現了人在面對困境時,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也呼應了只要彼此牽著手,面對生活的困難,身旁總會有人陪著。
布拉瑞揚從未後悔回到台東,但舞團經營不容易,考驗也沒少過。2016年尼伯特颱風重創台東,吹走了排練場的屋頂,新作《漂亮漂亮》的排練無法進行,團員們只能穿著雨鞋打掃、練唱,用帆布權充屋頂,日子照樣要過,演出依舊如期。看著大家團結度過難關的模樣,布拉瑞揚深受感動,靈機一動,決定讓團員穿著雨鞋、在帆布上跳《漂亮漂亮》,乍看有點土氣,但那種因面對困境而生的力量,卻帶來了另一種生命的美麗。
過去每分每秒都講求精準的布拉瑞揚,就是在各種生活的學習中,漸漸地學會隨遇而安。他說團員開啟了他另一種編舞模式,他也在團員質樸的肢體表現中,看到了新的身體語彙。以傳統歌謠的學習為本,布拉瑞揚舞團發展出了屬於他們的表演形式,而這樣特殊的風格在舞蹈圈少有,不僅令觀眾驚豔,也讓他們入圍四屆的台新藝術獎,其中還連續兩年獲得大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