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遇見Podcast 聽見報導的另一種聲音

2020年,可以說是台灣podcast的元年。素人podcast節目爆紅,「百靈果」、「股癌」與「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吸引數萬粉絲收聽;再加上本土podcast公司Sound On提供一條龍服務:內容製作、後台服務與廣告媒合,並推出自己的播放平台與節目,帶動社會製作podcast節目的風潮。

這種新的傳播方式,也開始吸引一些台灣新聞媒體投入,用聲音的方式呈現議題,以接觸不習慣閱讀的群眾。

《光華》邀請台灣podcast界的先鋒《關鍵評論網》旗下節目「馬力歐陪你喝一杯」主持人楊士範,以及台灣非營利調查新聞網路媒體《報導者》旗下節目「The Real Story」主持人劉致昕來談他們製作podcast的過程與這種新敘事手法的特色。

抓住耳朵注意力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節目主持人楊士範,認為podcast的興起就像過去「部落格時代」,人人渴望與大眾分享新知與觀點。

「哈囉,大家好!這裡是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我是馬力歐。One, two!One, two, three!」簡潔的開場白,接著一段輕快的爵士音樂,開始一場深入又隨性的對談。podcast是楊士範廣播夢的另一種形式,也是一場沒有設限的實驗。
楊士範,現任關鍵評論網的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高中就懷有DJ夢的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一個節目,2016年他開始聽podcast並投入研究,發現在「爭奪眼球的時代」,大眾的視覺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但podcast卻可以讓人的聽覺注意力維持一段時間。此外,他參與製作的線上直播節目「政問」,訪談的形式相當適合用「聽」的,加上聲音節目的製作成本,也遠低於影音節目。種種因素,促使他開始行動。
外號「馬力歐」的楊士範,在資深廣播節目主持人王文華的建議下,以「馬力歐陪你喝一杯」開始節目第一季,以訪談的形式,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名人與創作者來談談他們的想法與故事。第二季走出錄音室,以台灣酒吧為主題,到高雄七賢三路採訪當地人,了解1950年代越戰期間,高雄作為美軍休憩勝地,發展出來的酒吧文化。這種聲音記錄片的形式,如同帶起美國podcast熱潮的節目「Serial」,透過大量訪談與資料回顧,深度調查1999年的命案。
「自己沒有做出來的話,就算每次跟大家提到這種(聲音紀錄片)節目有多厲害,他們只會覺得這是美國才有的節目,那我就做出來給你看。」楊士範坦言第二季的製作很累、很花時間,但他也堅定地表示,之後會朝這個方向繼續嘗試。

《報導者》podcast主持人劉致昕,從後台數據發現聽眾都很「死忠」,75%的聽眾會聽完一小時以上的節目。

沒有設限的實驗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目前進行到第四季,三年多的時間,採訪對象橫跨企業老闆、文化部長、創作歌手、心理諮商師與調查新聞記者等等。第三季尾聲,更邀請八位素人聽眾到錄音室,分享他們不太尋常的生命故事。這個節目彷彿是台灣podcast界的「名人堂」,用聲音記錄了他們的光輝,以及在文字報導裡難以呈現的心聲。
2019年,楊士範在臉書成立Podcast Club,邀請同樣對推廣podcast有熱情的百靈果主持人Ken與凱莉加入,希望這個圈子能蓬勃發展。目前社團內有一萬位成員,有人針對錄音器材、剪輯軟體提問,也有人分享自己的新節目。除了線上討論,每六~八周也會舉行實體活動,邀請知名podcaster分享經驗,再由五位社團成員輪流進行快講。
隨著這股風潮與錄音技術提升,台灣出現越來越多podcaster,帶動錄音器材與廣告的商機。楊士範常常被問:「台灣podcast市場到底在哪裡?」,他表示:「沒有人說的準。現在台灣已經離開創新者(Innovators)的階段,進到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尾端,但還沒進入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要進到下一個階段,需要更多新類型的節目加入,吸引原本沒有在聽podcast的群眾。」
楊士範也提醒想做podcast的創作者,在宣傳節目時,不能只仰賴社群媒體,也要架設網站。如此一來,節目不僅較容易在搜尋時曝光,也能透過網站上的每集節目概要,解決podcast內容難以回顧的缺點。